
张新华简介
张新华,1956年生于河南夏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结业,商丘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诗人、书法家。河南省第七届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词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诗词书画》执行主编。
长寿阁记
戊子金秋,夏邑荣膺“中国长寿之乡”,此乃实至而名归。故群贤献策,众人举财,政府倾力,建阁于栗龙河畔,诚盛世之大观。
历数名楼,胜者多矣,冠名长寿,唯有斯阁。其高跻滕王,雄如黄鹤,壮比鹳雀,秀似岳阳。仰观祥云浮动,鸿鹄邈邈;鹤展八极,声鸣九皋。俯视轻舸争流,鸥鹭翩翩;菊韵松风,霜林秋远。衔东海之福,化南山之寿,供寿星于堂,题孝贤于榜。恍若金龟献瑞,天龙呈祥,河圭祈福,彭祖举觞;引来词苑宗师,镂月裁云,书坛泰斗,腾蛟起凤。臻万代之大同,沐先师之圣光,弘亘古之孝道,圆千秋之梦想。 皆曰“天下长寿第一阁”也。
千古栗邑,北依黄河,南襟江淮,西接梁宋,东邻徐砀。乃华夏之膏腴,中原之粮仓,养怡之福地,期颐之天堂。生态养根,清气养心,水土养人,焉不长寿!史有栗陆建都,少康中兴,成汤祷雨,孔子还乡。古之遗韵犹存,今之惠风和畅,民风淳朴敦厚,甘棠泽被吾乡。嗟乎!日月遵序,天地无疆;人守善道,福寿绵长。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修德而寿,寿之道也。利为众谋,福为民求,行仁而寿,寿之源也。国寿而昌,民之福也;民寿而康,国之本也。
甲午重阳,登阁揽胜,感慨万千,因以记之。
张新华撰文 诸贤评议 孙广举审定
公元二〇一四年十月二日
题解
长寿阁为中国长寿之乡夏邑标志性建筑,坐落于栗龙河畔,高九层(56米),2011年奠基,2014年建成。古朴典雅,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因记盛事,乃有《长寿阁记》荡气回肠之作。
此文属于骈散结合之赋体。这种文体,始于战国,兴于汉代,又分律赋、骈赋、文赋。律赋接近诗歌,文赋接近散文,骈赋介于两者之间,讲究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丽。
释义
第一段,交待了夏邑评为中国长寿之乡之时间、建阁之地点和意义。
“戊子金秋”至“诚盛世之大观”。
第二段,写作者登阁所见所闻。共分五层。
“历数名楼”至“皆曰‘天下长寿第一阁也’”。
第一层,写长寿阁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之特点及雄伟气势。
“历数名楼”至“秀似岳阳”。
文中高、雄、壮、秀写长寿阁气势之雄伟,跻、如、比、似修饰词运用恰到好处。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唐高祖子滕王元婴为洪州刺史时始建,其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过此,即席作《滕王阁序》。
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昌长江大桥桥头处,旧楼屡历兴废,今有者为1985年所重建,为游揽胜地。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城,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瞰黄河水,因王之涣《登鹳雀楼》而闻名天下。
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高三层,始建于唐,宋滕子京重修,以范仲淹《岳阳楼记》著名。
第二层,写登阁之广阔视野。
“仰观祥云浮动”至“霜林秋远”。
八极:最远的地方。《淮南子·墬(dì)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
九皋:深泽,九:虚数,言沼泽极为曲折。《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夏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对仙鹤的描写,早有涉笔。清彭尧谕诗云:“千行锦树起秋风,城鹤归来笑语同。流水声中争渡晚,人烟尽处夕阳红。”“鹤展八极,声鸣九皋”是从《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演变而来。因言鹤寿之长,遂用为祝寿之语。鹤乃神鸟也,代表高尚的德行及天下太平的吉祥之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鹤总是跟“仙”字联系在一起,称为仙鹤。这种联系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上古时期,人类先是以虚幻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神鸟代表图腾,而后又成了长寿的象征。在那秋高气爽的万里长空,一声高亢而悠扬的鹤唳,飞起于栗龙河畔,回响于九霄云外。本层景物描写,就象特写镜头,若把它连接起来,就是一幅美丽的秋景图,而长寿阁就座落在这美轮美奂的景色之中,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第三层,写一阁之兴建,德泽于万民。
“衔东海之福”至“题孝贤于榜”。
历朝历代,建阁修寺,不是为神为仙,就是为帝为官,唯有长寿阁是为黎民百姓而建。把人民敬于高堂之上,把阁建在了人民的心坎上。它必将成为一座历史的丰碑,见证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不朽功德。“东海”、“南山”是从传统寿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中演变而来。文中衔、化、供、题四个动词的运用,一语双关,不仅写长寿阁犹如仙鹤展翅,气吞万里,而且写夏邑在豫东大地上崛起,犹如风鹏正举,大展宏图。
第四层,写神奇夏邑风水地,笔歌墨舞颂升平。
“恍若金龟献瑞”至“腾蛟起凤”。
镂月裁云:比喻精巧。李义府《堂堂记》“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腾蛟起凤:比喻才华富盛。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金龟献瑞的故事由来已久。相传夏邑天龙湖内有神龟出没,大似磨盘,人们便在它出现的区域将水排干,结果,隐无踪影,待水复位,神龟重现,且龟背蝌蚪纹理中间嵌有寿字图案。这只祥瑞之物,在波涛中倔强地昂着头,似乎想以自己千年之遐龄,诉说夏邑沧桑之变迁。相传龟鹤皆有千年之寿,因以比喻长寿。故常有人前往膜拜,以祈延年。
天龙呈祥的故事更为神奇。传说在很久以前,大旱无雨,天龙湖内一条巨龙腾空而起,顿时,迅雷风烈,暴雨如注。从此,风调雨顺,连年祯祥。夏邑境内有天龙湖、栗龙河、虬龙河三大水系,保佑着这里的人民幸福吉祥、健康长寿。也象征着夏邑龙腾盛世。
河圭祈福,史有所载。据《中华远古帝王谱》记载,河圭,女,姓风,名河圭,号栗陆氏,又称黑龙氏、水龙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二十八任帝,大伏羲氏族栗陆氏执政的三任帝(首任帝伏安、二任帝起望,河圭的祖辈伏安,母辈起望)。在位约公元前1801—1732年,生卒年:约公元前1828—前1732年,出生地:栗邑(今河南夏邑古城),国号:栗侯国,年号:河圭元年(辛丑,前1800),约28岁即位,在位约70年,享年96岁,为中国上古时期长寿老人。据说河圭出生时,天空中云蒸霞蔚,五彩斑斓,她是在美丽的光环照耀下诞生的。人们认为她是天神投胎。
彭祖举觞的故事,更是情节离奇。据《中国城镇·河南卷》夏邑城关镇条下称“城关镇古称栗城,因城郭建在内外城湖有八块碧水中,又称彭城,迄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夏邑治所古在砀郡,属彭祖封地)。彭祖姓篯名铿,传说神话故事人物。为上古时期颛顼帝之玄孙(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夏代,上古养生高士,有长生之术,寿高八百,为长寿之象征。相传帝尧巡狩四岳,途经彭城,彭祖善调雉羹以事帝尧,为尧所赞美,封之于大彭氏国(今江苏徐州)。大彭氏国与有虞国(今河南虞城)疆域相连,睦邻友好。据说,有一年彭祖出访有虞国时经过夏邑,见此地灵气氤氲,益于颐养,便在此修炼得道,羽化成仙。后人为了纪念彭祖,故称夏邑为彭城。而今的夏邑彭氏家族为彭祖后裔。
古往今来,夏邑神奇而美丽。特别是长寿阁之兴建,更吸引了全国名人巨擘为之挥毫泼墨,其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的沉雄浑厚,有的凝重飘逸,有的风骨遒劲,有的清丽高雅,书中有画,画中有诗,流韵溢香,令人神逸心旷。
第五层,是对本段总结。
“臻万代之大同”至“皆曰‘天下长寿第一阁’也”。
“天下长寿第一阁”为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大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先生为夏邑长寿阁题名。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在《礼运》篇中就曾提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在这种礼治的社会中,国君仁慈,抚爱百姓;臣子尽忠,各守其职。国家的一切制度和措施都井然有条,从上到下等级森严而又相互和谐融洽,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对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怀念,不独儒家有,道家也有,例如《庄子·胠箧(qū qiè)》篇中曰:“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也”。如此等等,其中有大量平均主义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大同社会,平均主义这种理想千百年来已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孙中山先生曾亲手书写过“天下为公”的横幅,他推翻帝制,创立民国,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民主、平等、博爱的大同社会。上世纪初,毛泽东主席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就是为了最终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而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天下长寿第一阁”所承载的主要内涵。
第三段,写夏邑区位优势、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历史渊源、人文条件,长寿与修德敦礼及国家繁荣富强之关系。共分六层。
“千古栗邑”至“国之本也”。
第一层,交待了夏邑的区位优势。
“千古栗邑”至“东邻徐砀”。
据《夏邑县志》载陈希稷《风土纪略》称:“邑居宋郡之东,与徐砀接壤,北枕大河,南控亳颍。东西百里,南北七十里。”二者有异曲同工之意。
夏邑位于河南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全县总面积1481平方公里,辖10镇14乡。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人口118万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8.2岁。90岁、95岁、100岁及以上老人分别高达2513人、713人、166人、120人,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百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的十万分之十四,分别超出国家十万分之七的区域长寿标准一倍和联合国十万分之七点五的区域长寿标准。人均预期寿命、社会保障水平、水及空气质量等各项指标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长寿之乡”的标准,进一步突显出夏邑长寿的代表性、整体性和持续性。自2008年夏邑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以来,许多客商怀揣梦想,在此探索长寿奥秘,开发长寿资源,促进了夏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夏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夏代属虞地,商代为栗邑,西周属宋国,秦置栗县,汉置栗侯国,北魏时称“下邑”,金末取“华夏之邑”之意,改称“夏邑”,相沿至今。早在8000多年前的上古时代,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是人类历史上最适宜居住的地区之一,是华夏祖地,孔子祖籍。境内有崇光寺、栗王祠、成汤祷雨处、孔子还乡祠、清凉山文化遗址、彭雪枫将军纪念馆等人文景观十余处。勤劳善良的夏邑人民在这里耕耘着梦想和幸福。
第二层,写夏邑长寿之物质基础。
“乃华夏之膏腴”至“期颐之天堂”。
夏邑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沱河、巴清河、东沙河等14条河流穿境而过,自然条件优越。自古素有天下沃野,中原粮仓,养怡福地,期颐天堂之美誉。而今,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沟河林带化、道路林荫化、城镇园林化,农田林网面积12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6.9%。耕地面积130万亩,常年粮食总产量超10亿公斤,是河南省粮食核心区,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已跨入国家粮食产量百强县的行列。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资源充裕,营养丰富,是夏邑人民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
第三层,写夏邑长寿之自然条件。
“生态养根”至“焉不长寿”。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微量元素硒与维生素E合理配伍,具有抗癌、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机能、促进健康长寿等作用。硒与硫共生,常在火山崩发时,伴随焰浆溢出,而夏邑作为内陆平原富硒地区实属罕见。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检测,夏邑约有96.4%的饮用水pH值范围7.05-8.20,平均7.47(接近人体血浆PH值水平),呈弱碱性,(这种天然弱碱性水能使长寿者的血管保持柔软,维持正常血压和脉博)。约有98%的井水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GB8537-2008),属于优质矿泉水。与非长寿区相比,夏邑县饮水富含钙、镁、铁、锰、硒、锶、低钠等,这些元素含量分别是非长寿区的1.41倍、1.24倍、5.12倍、2.40倍、2.00倍、1.18倍、钠仅为非长寿区的0.48倍。夏邑土壤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带来的土壤污染,有75%以上的土壤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类标准,全县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与非长寿区相比,夏邑以小麦为主的谷类作物中含有各种常量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长期以富含钙、铬、钾、镁、锰、钼、磷、锶、锌等元素的小麦为主食,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健康长寿。上述检测结果表明,得天独厚的饮水质量和土壤环境是夏邑长寿的自然条件。
第四层,写夏邑长寿之历史渊源。
“史有栗陆建都”至“孔子还乡”。
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这里指天神华胥生伏羲、女娲,二者结合,繁衍人类。夏邑即是8000多年前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的地方。栗陆氏是栗氏与陆氏世代为婚的两大族团联合体,始称栗陆氏。栗陆氏是伏羲女娲氏时代十六个执政部落之一。据北宋《三坟》记载“栗陆氏居北”,伏羲曰:“栗陆,子居我水龙之位,主养草木,开道泉源,无或失时,子其勿怠!”陆曰:“竭力于民,君其念哉?”由此可见,栗陆氏是羲皇太昊氏的水利官,称水龙氏,故可称中华水利始祖,后为皇,其都为“栗”,后世把国都称作邑,夏邑“栗广之野”既是上古栗陆氏的故乡,又是栗陆氏的建都之地。夏邑天龙湖北侧有栗王祠遗址为证。
少康是帝禹之玄孙,相之子,夏王朝第六任王。据《左传·哀公元年》载,相在位时,国力衰败,其都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被东夷族有穷氏寒浞大军攻破,相被杀,其妃后缗怀有身孕,逃回娘家(今山东金乡)有仍氏,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任有仍氏牧正,寒浞之子寒浇探知后,派人前去刺杀,少康闻信逃往有虞国(今河南虞城利民镇)避难。有虞国国君姚思,见少康天生聪慧,胸怀大志,便让他当了有虞国管膳食的庖正,还将其二女许配少康为妻,并将其安顿在有虞国的纶邑(今河南夏邑车站镇牛王堌),还给他们方圆十里的田地和五百民众。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打败了有穷氏,恢复了夏禹的天下。史称“少康中兴”。而后在夏邑建国立都达四十六年之久,寿八十八岁,在位四十六年。《辞海》2870页,杜康即少康,酿酒的发明者。《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据史书记载“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是说少康将敬奉过先祖的供馔放在桑园的树洞里,经过发酵之后,醇香四溢,酒是少康在生活中偶尔发现的。据传说,他登基时,曾以自己发明的秫酒宴请群臣,歌舞升平。并以鼎为樽,鼎乃国之重器,代表王位和帝业,有定鼎中原之意。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少康造酒技术逐渐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至今逢过年过节,酒师们还为酒祖少康上供祭拜。
据清徐文靖《管城硕记》载:“汤既放桀,大旱七年,以身祷于桑林之野。……”感动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木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下》)汤所处的那个时代,畏天、敬天是普遍现象,这种习俗是从上古时期沿袭下来的。他灭夏以后,建国不久,便遇上了七年大旱,当时的人们是靠天吃饭,汤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作为“牺牲”,供奉天帝,并且祷告说,自己有罪,上天应惩罚自己,不应该以不下雨的方式惩罚百姓。汤的这种善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重民事例,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思想,成为后来执政者效法的楷模,被后世所颂扬。夏邑城西30里桑堌乡吴家寺村有成汤祷雨处为证。
孔子自曰:“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丘少居鲁,长居宋。”(《礼记·儒行》)又曰:“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礼记·中庸》)。清康熙《夏邑县志·序》记载:“夏邑,古宋地,孔子之先世,实居于斯。”“宋封弗父何食采邑于栗”。另据芒砀山夫子崖碑文记载,孔子曰:“吾受天子之托,自曹至宋,神游芒砀群山,北望龟象,欣然自慰也。”孔子携弟子驾驭牛车,引重致远,讲学栗邑,避雨芒山,常回祖籍祀先省亲,并在周围传播殷礼,夏邑城北10里有孔子还乡祠为证。
第五层,写夏邑长寿之人文条件。
“古之遗韵犹存”至“甘棠泽被吾乡”。
甘棠:即棠梨。《诗经·召南》有《甘棠》篇。是一首怀念召伯、赞颂召伯德政的诗篇。召伯曾助周武王伐纣,南巡在甘棠树下听讼断狱,劝农教稼,以布文王之政,人们纷纷思念召伯而不得见,唯见甘棠树枝繁叶茂,葱郁如故。睹树思人,思人爱树。后世因用“甘棠”称颂地方官吏惠政于民者。
孔子曰“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论语·雍也》),“仁者无忧”(《论语·子罕》),“仁者安仁”(《论语·里仁》),有了这种清心寡欲、宁静致远的心态,就可以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从而达到仁德的最高境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2000多年来,随着儒家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夏邑寿星璀璨,如民国九年《夏邑县志》卷六《人物志·耆寿》中所记载“刘勉行老人凶年助赈,奖叙九品职位、寿一百四岁,五世同堂。”而今105岁高龄的罗有名,原籍为夏邑曹集乡罗楼村。一生在北京创办中医骨伤科医院,医术精湛,常给中央首长看病。周恩来总理给她起名叫“罗有名”,她说:“我一辈子治病救人,积德行善,善有善报,我也落个好身体。”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孟子·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尔雅·释训》:“善养父母为孝。”所谓“善养”,就是让父母生活开心,无忧无虑。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仅仅养活父母而不恭敬,与对待犬马有何差别?只有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才能和颜悦色,给父母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快乐。《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深爱父母,心中才能产生温和之气;有了温和之气,必有愉悦的面色,恭敬的笑容。在仁爱思想熏陶下,夏邑涌现出了许多著名孝子。民国孝子段得富是历史上诸多孝子之一,其墓位于夏邑李集镇段氏家族墓地。更值得一提的是,现位于夏邑桑堌吴庄村的青石牌坊百岁寿坊(已列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就是清廷在康熙五十六年为表彰一品夫人杨氏所建造的。杨氏之夫在平叛耿精忠之时殉职。其子刘官统,继承父志,常年带兵在外无法尽孝。杨官统之弟为侍奉母亲,终生不入仕途。杨氏年逾百岁为夫守节,其一门堪称“忠、孝、节、义、寿”,这座百岁寿坊,是夏邑保存最为完好的三十五座牌坊其中之一,已成为夏邑长寿文化、忠孝文化的历史见证。
人们常说,“忠孝难两全”。其实,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因为在中国社会中,家庭、家乡、国家是互相关联的统一整体,中国人总是把自己的国家称作“祖国”,这不仅是衣食之源,而且是感情之源,对其具有一种依恋意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深厚感情,它是爱亲人、爱家乡感情的升华。解放战争时期,在八里庄战斗中,彭雪枫将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解放事业以身殉国,充分体现了他“取义成仁”的高尚道德情操和革命精神,是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力量,虽死犹生,功昭日月。
近年来,夏邑人民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儿孝媳贤蔚成风气,百岁老人颐养天年已成为夏邑一种长寿文化现象。这不仅是夏邑长寿历史和长寿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夏邑经济腾飞、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更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永恒追求。
第六层,写夏邑长寿与修德敦礼及与国家繁荣富强之关系。
“嗟乎”至“国之本也”。
这一层是本段之重点,也是全篇之重点。“日月遵序,天地无疆,人守善道,福寿绵长”。主要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礼记·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也”,说明“礼”是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自然秩序的体现。自然与社会是同构的,人类文化的准则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即所谓“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礼记·礼运》)。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正因为天地宇宙是大公无私的,代表至善,人禀天赋,就叫做“性”。“人守善道”,就必须注意修心养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心上》)把宇宙看做是人性之源,把天道与人性合二为一。人心是意义、价值的源泉,人心又是源于宇宙本体的“天”,这就是“天人合一”。“人之初,性本善”,善端与生俱有,因而性天相通。孟子曰:“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即君子认为,相互帮助,共同为善,有很伟大的意义。人性是复杂的,人生是多变的,“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是中国志士仁人的座右铭和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细胞,做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事情,就是“人守善道”,就是追求道德之善,道德之善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以海纳百川去包容人,以将心比心去善待人,以宽仁厚德去感化人,积德行善,设心处地为别人着想,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日月遵序,天地无疆”的比喻,说明了“人守善道,福寿绵长”的道理。
“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修德而寿,寿之道也”是重视养老、尊亲等孝贤思想,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以孝为先”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忠孝相通,忠孝同意,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能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对国家尽忠的,强调忠孝伦理道德观念,是希望把人们塑造成为有教养的忠孝两全、仁德双修的君子,只有做到忠孝,社会和家庭才可以得到安定。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人皆有老,孝与不孝,父母在教,儿女在学。
“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保持美好状态的源泉。《说文解字》:“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古人认为禾苗是天地万物和谐的产物,冷暖中,刚柔适,阴阳调,内外平,上下通,始有禾的成熟,所以禾苗是自然协调的象征。这是崇尚自然、赞美天籁、尊重人与物的本性的审美心理。《论语·宪问》:“修已以安人”,“修己”即自我涵养,“安人”则是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达到“和”的要求。所以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的基本精神,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相互沟通,摒弃前嫌,化解矛盾,消除纷争,最后达到团结一致,通力协作,这就是“以和为贵”的观念之所在。实际上也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既然“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以和为贵”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到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即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人之长寿的基础。
正如前文所述,德乃孝之根、忠之本、善之源。故《诗·大雅》中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德下贯于人德,人德上齐于天德,且归于天人同德。爱人、孝悌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就因为有礼义,讲道德,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在这种伦理道德思想熏陶下,人们向来以修身立德为己任,“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礼记·中庸》)因为积德行善,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只有在自己的心灵中去甄别美与丑、善与恶,去追求道德的“自律”,使人生之舟行驶在道德的温馨港湾里,从而保持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实现真善美的完美统一,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去寻觅来自内心、来自精神的幸福和快乐。因此,“修德而寿”,其寿不求自至。
“利为众谋,福为民求,行仁而寿,寿之源也”是对儒家“民为邦本”、“博爱亲仁”思想的高度概括。《孟子·尽心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国应以民为本,执政者应为政清廉,勤政为民,甘当人民的公仆,处处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做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前面已经提到成汤祷雨的故事,就是最早的重民事例。“仁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兼爱》)兴利除弊,惩恶扬善,就是“利为众谋,福为民求”,就是修德行仁。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以仁来净化自我,洁身自好。“利为众谋,福为民求”,既是对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应有的品德,“行仁”则是对这种品德的修养,“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君子不修身,不能以齐家,不齐家不能以治国,不治国不能以平天下。仁行民恭,义行民服,仁德既成,蹈刃而从。作为一个为政者,应仁义醇厚,嘉惠庶众。孔子曰:“仁者寿”(《论语·雍也》),未有仁而不寿者也,未有寿而不仁者也。
“国寿而昌,民之福也,民寿而康,国之本也”。亦即“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家国同构,命运相连,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感情纽带。因此,“国寿而昌”、“民寿而康”既是“国之本也”,也是“民之福也”。
第四段,写作者登阁之时间及感慨。照应前文、点题。
“甲午重阳”至“因以记之”。
本文通过作者登阁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夏邑长寿阁的高、雄、壮、秀的雄伟气象;阐述了作者尊老重孝、崇礼尚德、行善修睦、博爱亲仁的思想观点;揭示了长寿与修德敦礼及国家繁荣富强的关系,表达了作者热爱故土的拳拳赤诚之心。
译文(意译)
2008年10月,夏邑县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可谓名副其实、众望所归。为了弘扬孝道,传播长寿文化,在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于栗龙河畔,建阁九层,真是太平盛世一大奇观!
曾经见过的天下名楼,引人入胜的地方很多,但以“长寿”冠名者,仅此一处。长寿阁高、雄、壮、秀之气象,可与全国著名的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岳阳楼媲美。俯仰之间,千祥云集,百福并臻,鸿鹄南飞,仙鹤翩翩;轻舟荡漾,鸥鹭起舞,菊黄松青,万木霜天。长寿阁高耸入云,以气吞东海、力衔南山之势,向人们昭示着大福大寿,把百岁老人敬于高堂之上,将孝子贤媳张榜公布。仿佛看见水中灵龟和天上神龙呈祥献瑞,神女河圭手捧蟠桃,仙翁彭祖把酒临风,祈祷世人童心不老、青春永驻。更有文人骚客作赋吟诗,挥毫泼墨。一阁之兴建,德泽于万民,从这里可以通向中华民族千秋万代所憧憬的大同理想社会,沐浴着至圣先师的睿智之光,让孝贤文化化作涓涓细流,滋润我们的精神家园,共同实现长寿梦想。都赞叹道,这真是“天下长寿第一阁”啊!
千年夏邑古都,北靠黄河故道,南连江淮平原,西与开封、商丘相接,东和徐州、砀山毗邻。堪称华夏沃野,中原粮仓,养生福地,长寿天堂。这里生态平衡,空气清新,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里能不健康长寿吗!据史料记载,栗陆氏曾在此建国立都,少康复国中兴,成汤为民祷雨,孔子还乡祭祖,古代的遗迹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依然存在。而今党的富民政策犹如春风化雨,润入百姓心田,地方官吏惠政于我的家乡。啊!日月星辰只有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天地宇宙才能悠久无疆;人类只有按照良好的道德操守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福寿绵长。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修德养寿,才是长寿之道理;树立“天下为公”的思想,处处为人民谋福祉,行仁养寿,才是长寿之源泉;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人民才能幸福安康,人民幸福安康,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体现。
2014年重阳佳节,登阁望远,多少美景尽揽于怀。赞天地之化育,念人伦之妙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福寿绵延;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身影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不由潸然泪下,激动难抑,遂作此文,以记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