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推进大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与手段。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及时制定并实行了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对日本的经济恢复和高速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其特点,一是每一个阶段的政策目标都产生于一种不断更新的赶超压力;二是政策的重点是扶植政策;三是与大企业紧密配合,官民协调一致共同参与决策的过程;四是政策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程序化。
90年代以来,日本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知识密集产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单一增长为目标,转向以“生活大国”为目标,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这一阶段,日本政府提出了“新技术立国”和“科学技术立国”的方针,但由于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萧条的局面,使整个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被大大推迟。1995年10月,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基本问题分委会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结构改革思路》的报告,指出以制造业为中心开展国际分工不可避免,日本应开发新的产业领域,现有产业应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放宽规制,促进竞争,改革有关的企业制度。1998年通产省推出了《经济结构改革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面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创造新产业。
日本如何推进大企业发展管理战略,对我国现行推进大企业发展有很多启示与借鉴。
制定产业扶持政策要注重产业关联效果的分析。例如通过选择战略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的突破口,分析与其他产业的前后、上下的关联效果,并以其关联度作为标准,制定该战略产业扶持政策。通过集中性的资源投入,例如财政、金融的补助政策等量化的直接控制手段,扶持战略产业的迅速增长和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推动大企业的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我国大企业应学习借鉴日本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的成功经验,由偏重技术引进而忽视技术研究开发,转向依靠大企业自身力量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在国际上确立我们自己的技术地位。
在引进新技术时,应该注意引导大企业注重适用性技术的引进。对某些相对落后、研发条件比较差的企业来说,不一定过分强调新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而应考虑通过引进适用性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我国船舶工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船舶工业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引进适用性技术,而不是一味强调提高国产化率,第一艘国产船出口时国产化率还不到60%,如今也不过80%,但目前我国产的船舶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已位居前茅。
加大政府对大企业研究开发的扶植力度。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大企业研究开发水平明显偏低。因此,要确定企业的技术研发主体地位,通过政府的扶植政策、竞争择优等方式提供研发费用,尤其是应借鉴日本在提供研发费用时定量分析的制度。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鼓励转化研发成果,完善研发管理体系。
另外,在技术引进、研究开发中要鼓励企业加强与外界的合作。特别是积极推进国内外“产学研”结合,研究开发出前景好、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推动大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实现规模经济。目前我国的大企业,特别是特大型企业既承担政府的一部分的社会(政治)职责:比如,国家(中石油、中石化等大企业)的安全职责,又要承担国家的经济职责,比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资本和收益最大化等经济职责。同时,作为中国的大企业本身,在中国经济体制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现在普遍存在着各种模式的体制:国有独资、上市公司,国有参股、国有控股、混合式资本结构、事业制单位(比如研究所)等各式体制。面对目前我国大企业的现状,我们要对大企业的模式进行针对性、多角度的体系分析,然后进行梳理,并借鉴日本发展大企业的经验,在我国传统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搭建适合于我国发展大企业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大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向规模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