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吉云 汪一帆 温州大学商学院
田广教授与其研究生戴琴琴合著的《泛市场化批判》一书,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揭示了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泛市场化”思潮的谬误影响。作者对“泛市场化”思潮的来源、欺骗性和谬误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分析,入木三分;针对各种问题所提出的可行性建议,也必将给当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新的认识和更全面的思考。笔者阅读此书后,掩卷沉思,感慨无限:当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将一种存在定义为一种必然,并以超出客观规律的宗教信仰式的冲动加以修饰时,不禁让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描绘的那一出以极端方式冲破内在矛盾的悲剧,在追逐“不平凡”的道路上,也许有些人就像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走得太远,走得太偏。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经济在奇迹的光环下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壮举。按现行汇率计算,2015年GDP已超过10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位,超过排名第三位的日本1倍多。利用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GDP在2014年已经超过美国。此外,按不变价格计算,2015年中国GDP约为1978年的30倍多,人均GDP约为1978年的21倍多。截止到2016年8.31日,中国官方外汇储备资产31851.67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过去的30多年,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一个初步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突破,对外贸易逐年增长,非国有经济成分日益丰富,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已然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指出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可能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然而,蛋糕不仅要做大,还要做得好吃,还要清楚做给谁吃,并让大家吃得开心。伴随着“泛市场化”思潮,当一切的改革和发展成果归功于“市场化”的作用时,将一切“改革”简化成“市场化”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完全专断地把中国变成无处不存在交易的大市场,更有甚者将市场化理解成全社会私有化。令人咋舌的是,“泛市场化”主张以经济手段去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就是这样的惯性“改革”,致使近些年在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诸多方面危机频现。其中收入差距过大,分配方式扭曲则首当其冲。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而由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计算出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高达0.61,远高于世界银行公布世界平均基尼系数。该报告还指出,50.1%的中国家庭是负储蓄状态,而处于收入分配95%以上分位数的家庭储蓄率为68.7%,储蓄均值达35.5万元人民币。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消费不足,储蓄过高,穷人没有收入去消费,富人的消费已经达到饱和。报告还指出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最低的20%其总收入为-7193元,而家庭收入最高的20%其收入达到210644元。从家庭财富存量分布来看,2013年财富最低的10%家庭其财富低于20050元,其总资产只占全国家庭总资产的0.1%,而财富最高的10%家庭其财富高于1566100元,总资产占全国的60.6%。收入差距过大阻碍经济发展,激化社会矛盾,威胁社会稳定,导致诸多群体性事件和严重的仇富心理。其次,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部门乱象丛生,医德与师德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医院不是为了治病救人而是要卖药设套赚病人的钱,学校不是教书育人而是靠卖知识赚学生和家长的钱。
上个世纪最后一个年代之初,在激奋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医改浩浩荡荡地迈入市场化轨道。遗憾的是20多年过去,医改仍然只能用持续改革着的进行时态来安慰执政者。在利益集团丛生的医改各阵营中,每一次改革,甚至难称改革的些微变化,都是举步维艰。激进的市场化改革导致“看病更难,看病更贵”之现状,不知还要困扰国人几个30年。令国人不堪忍受的还有教育的大跃进,1999年大学扩招,短暂几年的追捧之后,天之骄子们面临着再无法靠自身努力,无法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事实,“拼爹”和“啃老”是“美好”未来中无法回避的尴尬。市场化带给教育的只能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无法计量。
事实上,高考学子中来自农村的占比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超过60%。但从录取情况来看,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农村学生的占比持续下降。以北大为例,1978年至1988年十年间,北大学子中来自农村的约占三成。而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跃上北大这座龙门的农村子弟不足一成 。之后虽有所改进,但到了2015年仍然不足二成。毕业即失业更是教育市场化留下的重大社会问题,是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农村人口处于中国财富阶梯最底层,许多家庭都因为供子女上大学而负债累累。他们把上大学看作改变命运、摆脱贫穷噩梦、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机会,就是这样的一次机会却让他们在贫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泛市场化”教育带给经济发展的也许只是多了个被称为教育的产业,带给莘莘学子的却是无处安身的未来,带给整个社会的是拼爹式封建世袭般的人才选拔制度,带给全中国的是满大街胡思乱想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积怨。还有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诚信缺失,贪污腐败成风等等,这一系列由“泛市场化”所导致的、加深的、和推向奔溃边缘的问题,正在拷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良心。反观一些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还在用经济术语作包装,大肆鼓吹“腐败不可避免论”,“蛋糕做大论”等等,似乎刻意在隐瞒硬币的另一面,在误导辨证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这钟单纯的一个客观规律,一种思想和理论怎么就成为万试万灵的灵丹妙药,又如何演变成为某些江湖术士口中念念有词的偏方?
《泛市场化批判》针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深刻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实证研究。作者深入研究“泛市场化”学术思潮的谬误影响,及其误导下的市场经济改革,深刻分析荒诞的“泛市场化”改革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纠正“泛市场化”思潮谬误及其给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带来的危害的具体建议。
全书理论分析严密,实证材料丰富,观点新颖深刻,政策建议清晰明确。作者以全面建设四个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四个文明构成统一的有机体。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结合,构建理论框架,对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以及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历史过程这一全新观点,说明市场机制不是无条件适用的,也没有万能的理论和方法供中国人民照搬照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出路,才能保证稳定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局面,才能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
在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作者明确提出实施国家经营战略的思考,强调以“软实力”为核心加速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建立创新型工业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行性建议。本书的出版发行已经成为“泛市场化”的《罪与罚》,必将揭示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派”对改革的误导,纠正“泛市场化”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危害,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全面认识和思考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