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权威机构发布,在2007年中国冰箱销量排行榜上,海尔已经连续18年占据市场第一的位置。
正以加速度发展的海尔冰箱在全球售出1000多万台冰箱,这相当于每3秒钟就会售出一台海尔牌电冰箱,即每3秒钟创造一名全球用户。
实际上,海尔冰箱在中国冰箱销量排行榜上的第一位置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闻,因为,海尔是第二名品牌市场占有率的两倍多。在销售额上,海尔冰箱几乎是国内其它兄弟品牌的总和。
销量仅仅成为海尔的数字,真正引人关注的则是海尔冰箱产品的魅力。
2008年2月23日,中国青岛港。一艘一个月前从美国查尔斯顿港口启航的轮船缓缓靠岸,在庞大的集装箱里,装着特殊的进口商品:由海尔美国工厂制造的变温对开门冰箱———卡萨帝系列。
卡萨帝系列变温对开门冰箱登陆中国市场,这是中国企业全球化带来的丰硕成果。
从由中国本土制造的产品向海外输出,到以全球品牌的身份向中国本土输出产品、向中国消费者提供最新的产品和传递最新的生活方式,海尔所创造出来的这一“转型”之举,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制造向全球创造、中国品牌向全球品牌大步迈进的一个缩影。这标志着海尔品牌本身已具备全球品牌的特质,即真正成为站在全球价值链前端的品牌。
“拜用户主义”是法宝
海尔冰箱发展的根本也是在第一时间发现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在第一时间满足这种需求。海尔把这称为“拜用户主义”。
据日本电波新闻报道称,海尔冰箱这种彻底的“拜用户主义”使其连续18年垄断中国冰箱市场第一的宝座。而让海尔冰箱稳坐中国老大的秘密则在于:其每一次产品创新的背后都在为用户提供最新的生活方式与解决方案。在这个“谁消费谁做主”的个性化时代,消费者的力量已变得无限大,大到足以决定任何一个企业的生死兴衰,海尔显然是顺消费者而昌盛。
而为海尔冰箱赢来国际声誉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就是“拜用户主义”的一个范例。美国女房东对当前冰箱状况大为不满,不断抱怨,没想到这种抱怨竟然成为海尔的灵感。他们把女房东的抱怨反馈给调研公司进行市场调查,发现70%的被访者有这样的意见,因为美国家庭经常要冷冻大鱼、火鸡等比较大的食品,家庭成员的生日聚会还要冷藏大蛋糕等,这些食品整个放到冰箱里盛不下,切开又影响美观。于是,海尔利用其全球的研发平台迅速推出了全球首创的法式对开门冰箱。
为了把美国消费者的“创意”转化成消费者需求的解决方案,海尔冰箱第一次发挥了其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后的协同效应,并将目标定为一款能够满足全球高端市场共同需求点的产品上。随后,一款由消费者做主“设计”的产品因此而诞生———海尔全球首创的超级空间法式对开门冰箱在全球同步上市,并赢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海尔推崇这样的理念:时代改变了游戏规则,是用户选择企业而非企业选择用户。因此,谁能在第一时间研制出满足顾客要求的新品,谁就能获得商机。海尔在推出全球第一台法式对开门冰箱之前,还有过许多第一的记录:亚洲第一台四星级冰箱、中国市场上第一台无氟节能冰箱、第一台抗菌冰箱、第一台软冷冻冰箱等等。
没有一个企业不想获取更多的顾客资源,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获取到想要的顾客资源。因为用何种方式获取消费者的创意以及用何种方式将获取到的创意变成一种种解决方案,对任何企业都极具挑战性,而海尔冰箱无疑就是敢于进行这种挑战的企业。
在海尔,与消费者合作创意产品可追溯到创业之初。海尔是中国最早为满足用户需求而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用户的难题就是海尔人创新的课题则是对这个道理的最好诠释。从创业至今,海尔为满足消费者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需求,推出了亚洲第一台四星级冰箱。此后,中国市场上的第一台无氟冰箱、第一台抗菌冰箱、第一台软冷冻冰箱、第一台光波增鲜冰箱等等均为海尔创造。由于总是领先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海尔因此领导着中国冰箱行业的发展潮流。
消费者满意了企业才能基业常青,这就是维基经济时代赋予消费者的强大力量。毫无疑问,“让消费者做主”的企业会获得驰骋全球市场的加速度。因为,任何一个致力于将自己建设成全球化品牌的企业都离不开全球消费者的认可与选择。
2007年,海尔在全球同步上市法式对开门冰箱、美式变温对开门冰箱、法式六门冰箱等一系列高端冰箱,这些冰箱已经成为全球冰箱行业的领航者。法式对开门冰箱上市8个月就能够在65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法式六门冰箱在中国市场成为惟一最畅销型号的高端产品;美式变温对开门冰箱则将美国领入变温时代。
节能环保是方向
海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和资源消耗结构,开发出使消费者十分欢迎的节能产品并投放市场。
从1989年开始,海尔冰箱就开始在无氟、节能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993年与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环保局合作开发的中国第一台全无氟、超节能冰箱诞生,不仅实现了制冷剂、发泡剂的全无氟替代,而且实现节能达40%;1996年,海尔推出节能50%的“全无氟、零污染”的超级节能冰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开始,海尔冰箱就实现了全面无氟化,是第一个实现无氟生产的中国企业,这在全球也是领先的。在这10年里,海尔已经总计生产4500万台无氟冰箱,为社会节约用电660亿度,相当于三峡水电站一年的发电量。
海尔专注于节能产品的开发,不仅提高了全球化市场的竞争能力,而且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2008年奥运会白色家电赞助商的海尔,以北京奥运会提倡的“绿色、人文、科技”理念为出发点,一方面通过建立美丽家园意见箱,呼吁居民共同打造环境友好的奥运标准社区;另一方面主推最新研发的首套绿色奥运家电产品,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营造健康的生活空间,全方位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作为集团白色家电的主力军,海尔冰箱充分发挥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开发了一系列创新奥运产品———海尔鲜+变频冰箱。双门、三门、对开门……不同规格的海尔鲜+变频冰箱形成庞大的阵容,尤其是其突出的“节能、环保、健康”功能,更呼应了本次绿色奥运的主题。
节能,意味着对资源的更好保护。达欧洲A++级能效标准的海尔奥运冰箱拥有非同一般的节能效果。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以日耗电量0.39度的BCD-212HDA奥运冰箱为例,其比普通冰箱日耗电量少0.81度(普通冰箱以1.2度/天计),中国冰箱保有量为1.3亿台,如果中国冰箱全部更换为海尔奥运冰箱,则每年将节电1.3亿×296度=385亿度,相当于三个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量,可为中国节约更多的能源。
环保,是现在全社会的发展方向。海尔鲜+变频系列奥运冰箱采用源自航天科技的宇航纳米绝热材料,不但实现了冰箱保温层厚度减半、省电一半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该材料是无机物,其在制造、使用或用后处理过程中无任何污染,且可以直接回收,因此可彻底解决废旧冰箱回收处置的环保问题,与“绿色奥运”的理念一脉相承。
健康,是对人们更人性化的关怀。让新鲜加倍的鲜+变频冰箱,能为体育健儿及广大消费者带来持久的新鲜营养。该产品通过整合VC诱导保鲜等七大专利技术,形成独有的全方位集成智能保鲜系统,超越传统保鲜限制,全面解决了温度、湿度、清除催熟气体、抗酸化、杀菌等保鲜难题。特别是VC诱导保鲜技术可持续产生超过600颗柠檬的VC,让新鲜加倍新鲜,更细心呵护人们的健康。
不断创新是关键
世界产业发展的历程表明了这样一种趋势:总是那些具备领先技术的企业,推动和引导着产业与行业的前行。而海尔就是一家对行业具有这种影响力的企业。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企业家们被认定为都是一群拿来主义的信奉者,原因是他们从屡次发达国家买来生产线、买来技术,但是最终却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产品与服务。换而言之,他们进行的仅仅是一场“技术平移”运动,充当的仅仅是搬运工的角色。甚至于很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也被认为仅仅是在进行着另一种方向的“技术平移”。
自海尔法式对开门冰箱自上市后,全球首创的超级空间设计让其成为业内的焦点。这款由全球150多人研发专家组成,历时两年的努力,成为美国市场替代传统对开门冰箱的全新产品、全美第二大连锁的主推产品,惟一被全美发行的主流报纸《USAToday》誉为“走向变温时代”的产品。
法式对开门冰箱的出现让传统的对开门冰箱黯然失色,超级空间的设计轻松解决存储难题,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提供了无穷的生活灵感。上海的一位海归人士在使用了法式对开门冰箱后认为:“它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超大的空间完全不同于传统对开门冰箱的狭长设置;不锈钢的外观,时尚优雅,这样的冰箱在欧美已经开始流行,这才是真正的时尚高端冰箱。”
海尔对行业的影响是从产品创新开始的。1984年冬天,青岛海尔电冰箱总厂成立了。当时,从欧洲引进的冰箱结构全都是上冷冻、下冷藏,而且冷冻箱很小,这是根据欧洲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设计的。但中国消费者使用冷藏箱时间最多,而且还需要大的冷冻箱,为设计出方便中国消费者使用的冰箱,海尔冰箱尝试着颠覆了既有的冰箱概念,把上冷藏、下冷冻且冷冻箱较大的新型冰箱奉献给了中国的消费者。时至今日,中国所有的冰箱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上冷藏、下冷冻的冰箱结构。
从此,海尔冰箱开始建立起影响了整个冰箱行业的创新谱系:
20世纪80年代,海尔推出了亚洲第一台四星级冰箱,并成就了中国冰箱行业的四星级冰箱标准;
90年代,海尔又相继推出了中国市场上第一台无氟冰箱、第一台节能冰箱、第一台抗菌冰箱,成为引领行业升级的产品;
2000年后,海尔冰箱产品开始由中国领先向世界领先跨越:全球第一台双门四温区冰箱、全球第一台光波增鲜冰箱等革命性产品的问世,标志着海尔在冰箱行业的贡献也由领先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跨越到领先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而真正改变世界中国冰箱产品格局的正是法式对开门冰箱,这款冰箱的出现,改变了美国和欧洲消费者对大冰箱传统的概念。由此,我们有理由说,海尔冰箱的科技进步,已经影响了世界冰箱产业的发展方向。
17世纪中期,“冰箱”这个词才进入了美国语言。在那之前,冰只是刚刚开始影响美国普通市民的饮食。随着城市的发展,冰的买卖也逐渐发展起来。它渐渐地被旅馆、酒馆、医院以及被一些有眼光的城市商人用于肉、鱼和黄油的保鲜。内战(1861—1865年)之后,冰被用于冷藏货车,同时也进入了民用。到1880年以前,已经有半数在纽约、费城和巴尔的摩销售的冰,三分之一在波士顿和芝加哥销售的冰箱开始进入家庭使用,因为一种新的家庭设备———冰箱,即现代冰箱的前身,被发明。现在同类产品还有冰柜。
但制造一台有效率的冰箱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19世纪早期,发明家们关于对冷藏科学至关重要的热物理知识的了解是很浅陋的。人们认为最好的冰箱应该防止冰的融化,而这样一个在当时非常普遍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正是冰的融化起到了制冷作用。早期人们为保存冰而作出了大量的努力,包括用毯子把冰包起来,使得冰不能发挥它的作用。直到近19世纪末,发明家们才成功地找到有效率的冰箱所需要的隔热和循环的精确平衡。
冰箱一向是老百姓家里的耗电大户。围绕着节能省电,近年来,生产厂家一直绞尽脑汁。而冰箱最关键的是压缩机,它相当于其心脏,通过对“冷媒”状态的改变,压缩机才能实现冰箱内部制冷。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冰箱节能问题,2008年,冰箱压缩机将有新的标准。
10年前,压缩机的制冷效率值达到1.1就算节能型产品。而现在,市场上主流的压缩机产品的COP值已达到1.6,高能效的压缩机COP值更达到1.8—1.9。随着技术进步与发展,96版标准已不能有效引导和规范产品生产。
业内人士认为,新修订的标准将引导企业推出更高效节能的冰箱压缩机,使产品得以规范和引导,而消费者也将会从中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