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缔造一种城市模式

企业报道  2016-10-10 10:54:28 阅读:
核心提示:不仅如此,当年的盛会作为一种企业品牌完美保存并持续发展。这背后的推手,便是云南世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兢。他带领世博集团探索出了将大型国际活动后资产转为企业运作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昆明模式”。

 

  中国的西南,有个被称为春城的昆明;在昆明,有个被称为“缔造昆明模式”的人,他就是王兢。

  1999年的春天,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行,这个中国西南边陲的城市从此被世界瞩目。中国′99昆明世博会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主办的高等级世界博览会,开创了在发展中国家的边疆城市成功举办世界A1级园艺博览会的先河。

  时隔9年,当年的盛会虽已落幕,但是精彩延续至今。作为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世博会会址,云南世博园凭借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具原创性的园林园艺大观园独有的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园艺性、高品位性、惟一性、不可模仿性、价值可持续性的会址文化遗产。

  不仅如此,当年的盛会作为一种企业品牌完美保存并持续发展。这背后的推手,便是云南世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兢。他带领世博集团探索出了将大型国际活动后资产转为企业运作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昆明模式”。

  2006年,云南世博集团实现利润较2000年增长10多倍。如今的云南世博集团公司以世博园为核心,整合了云南省内部重点旅游资源,已发展成为拥有9家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王兢带领着世博集团为昆明增添了一个集旅游、国际会议、商务、居住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社区。鲜花常年不谢、草木四季常青,这是昆明给世人的美丽印象,而世博园则是春城的精华所在。

  在媒体的视线里,王兢的名字早已与昆明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本报记者 汪静赫/文

  改革缔造创举的根基

  今天的世博园是昆明的城市名片和云南旅游的形象窗口。时至今日,昆明世博园已经成为昆明乃至中国西南的一个标志。

  这一切始于9年前。

  中国'99昆明世博会落幕后,王兢担任云南世博集团第一任总经理。

  昆明世博会刚结束时,如何将世博会会址及配套设施保留、实施企业化运作,即使在市场经济非常繁荣的发达国家也没有先例。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怎样在这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开创这项事业,成为了云南世博集团领军人物王兢以及他的团队面临的挑战。

  王兢把企业目标定位为:“把昆明世博园建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名牌集团企业,建成能够引领行业未来发展的云南旅游业龙头骨干企业”。

  目标既定,接下来就是实行。

  首先,王兢以改革作为先行军。他清楚地看到,世博集团的改革转型过程是理清发展思路、确立发展目标的过程。在改革和调整中,王兢探索并确定了“以旅游业为核心,以房地产业、会展业、园林园艺业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全体世博人的认同。

  由于世博会形成的大量资产结构复杂,这些资产中有中央和地方资产,也有公益性和经营性资产,资产的管理多头、资产的会议属性专一,因此,理顺资产、明晰产权关系成了世博集团的首要工作。

  2000年5月,集团公司正式设立企业改制课题小组,经过半年的努力,世博园股份公司于2000年12月29日由世博集团和另外5家股东共同发起设立,5家股东中有4家法人股东、1家民营企业,新募集资金9500万元。世博园股份公司的成立,为世博园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种盈利模式和长效机制。至此,世博集团深化企业改革之路走出了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王兢暗自松了一口气,但是下一个目标已经在脚下起步了。

  世博股份公司在世博集团第一次引入了战略合作伙伴和民营资本,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世博园股份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按照做强做精主营业务、做稳做好辅业的原则,对环卫、绿化、演出等部门进行了改制,分别成立了世博园物业管理公司、世博阳光花卉公司、世博文化传播公司,实施企业化运作。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完全按照拟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公司从2001年后连续4年盈利,年平均利润4000万元左右,成为世博集团的主要利润源。

  在创新体制的同时,世博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具体实施。首先,逐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所属企业建立健全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制定议事规则,明确事权划分,规范了决策、经营、监督程序,较好地解决了所有者、经营者、监督者的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为企业开展市场经营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改革成就了世博集团向一个现代企业集团的成功转型。

  如今,王兢回忆起最初的时光,那段日子可以用“迎难而上,自加压力”来形容。他的领导能力和专业技能对世博集团的改革起到了领军人物的作用,由他带领世博人探索出了将大型国际活动后资产转为企业运作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昆明模式”,破解了一个世界性难题,为我国举办国际性大型盛事活动后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持续经营、和谐发展带来了先行示范。

  创建世界名园是我的使命

  昆明世博会是第14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前13届都在发达国家举办,第14届首创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并获成功。发达国家都是一次性投资、一次性使用,而把整个世博会会址及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完整保留并进行持续经营和后续开发尚无先例。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事业。王兢以其过人的胆略、清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挑起了这副重担,并给了世人惊喜。

  然而,回到当初,王兢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难题,他深深明白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世博园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都没有碰过到的难题。”王兢说。为解决这一难题,早在世博会刚刚结束时,他就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研究探索世博园可持续发展和创建世界名园的路子,及时提出了世博园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创新课题研究项目、世博园周边开发和创建世界名园课题研究项目,聘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大学和省经研中心、省体改委、省旅游局的专家、教授和美国HHCP、ICTE国际策划公司的国际专家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与课题研究。

  王兢带领世博园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创新课题研究组通过深入调查、认真分析、潜心研究,提出了场馆功能调整、产品项目开发、品牌延伸提升等方案,其中,世博园的《产品开发》、《世博园管理体制研究》、《世博园成本管理》、《世博园的市场营销》已经被运用到实践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课题组用历时两年时间的研究,明确提出了立足时代前沿、从全局高度延伸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通过对世博园周边环境资源的保护、改造、提高、利用、扩展世博品牌,建设居住、旅游、会议、科研融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社区,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名园。

  创建世界名园,这是昆明世博园科学发展的目标,也是王兢的人生追求。他把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与新昆明的建设、云南的发展结合到同一坐标定位上。为确保世界名园设计规划更加体现绿色环保性,王兢多次组织率领国内外专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专家们经过建筑规划学、社会学、生态学、土壤学、动植物学、经济学、水文地质学、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贯。历时两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社区的开发规划和相关的研究分析报告。世博生态社区建设将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和对昆明世博园周边自然资源保护、改造、提高和利用的原则展开,经过对人工次生林实施科学改造、置换、引种,以提升绿色景观质量,并使区域内的森林和绿化面积由原来的68%提高到80%。建成后的世博生态社区将是一个低层、低密度、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运行成木的生态社区。

  国际博览局主席奥尔·飞利浦森曾说:“中国′99昆明世博会是一次真正成功的世博会,因为这一成就本身就意义重大,这次博览会是该领域里史无前例的、最美丽的、准备最充分的、最具国际性的博览会”;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也说:“昆明的世博会将对全球旅游业产生深远影响。”这些赞誉,并没有随着世博会的闭幕而戛然而止。如今,昆明世博园风采依然,不仅连续保持赢利,也没有成为历史的记忆,更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它所取得的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举世公认。世博园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原创性的园林园艺大观园,向世人展现出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李长春等参观世博园、视察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高评价。世博园和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中国人居环境特别奖”、“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云南省优秀旅游景区”、“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2004年3月,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新任主席度卡·法巴尔博士重游昆明世博园时,惊讶地说道,“真没想到,今天的昆明世博园比1999年时还美!”

  这是来自世界的又一声赞叹。

  梦想需要坚持的力量

  “知难而上、敢为人先、求真务实、争创一流”。这是王兢留在云南世博集团主页上的一段话。这不是简单的领导致辞,而是王兢发自内心的人生信条,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这么做。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是20世纪末经国际展览局(BIE)注册,首次由中国政府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大型国际博览会。时任副局长的王兢深刻领会′99世博会“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现场。为着心中那片深厚的绿色之梦,为把世博会办成最具“云南特色、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国际盛会,在完成诸多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筹集建设资金的艰巨任务,他凭着高超的能力化解了一个个难题,落实了10多亿元的建设资金,确保了工期进度和工程质量。最终,建设者们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在原来的垃圾填埋场、采石场、砖瓦窑和荒芜的山坡地上建成了一座规划建设依山就势、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美轮美奂的昆明世博园。在这当中,王兢功不可没。因此,当世博会闭幕,由他担任第一任总经理,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2000年初,王兢担任云南世博集团第一任总经理。当时集团的现状是:资产不清晰、产权不明确,企业化运作的体制和机制没有建立,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缺乏,办会的几千人全部留给企业。云南省政府的要求是:只要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不要再向政府要钱就是很不错了。

  王兢面对的是一份没人答过的高难度试卷,但他决定自己去解题,并且要获得满分。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兢看到的是:挑战背后就是机遇。“面对困难能有效地应对挑战,就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他这样告诉自己。于是,他知难而上,锐意进取。他深深懂得坚持的力量。

  不久之后,王兢带领世博集团按照云南省深化国企改革的思路和目标,实现了“三结合”。首先,把深化国企改革的步骤与世博集团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其次,与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集团公司层面的股份制改造。与旅游行业的整合要求相结合,加快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

  改革后的世博集团焕发生机,接下来就是实打实的发展。按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式的云南世博集团展现出崭新的形象,之后连续多年盈利,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2006年8月,历经6年不懈努力,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世博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A股股票发行数量5500万股,募集资金1.98亿元,为云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当时,世博股份是继“丽江旅游”之后,云南旅游企业成功上市的第二只股票。世博股份总市值达20多亿元,远远超过3对昆明世博园的投入,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把一个会展运作成一家上市公司,云南世博集团的上市,王兢自然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风云人物。

  创建世界名园,是昆明世博园科学发展的目标,也是王兢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王兢早在2005年就明确表示,世博园将打造好一个核心产品——世博新区、一个重点产品——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在他的计划中,世博新区至少具有5个功能:观光景区、昆明市的城市中央游憩区、商务新区、休闲园区、生态居住城区;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则将建成全国一流会展企业、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会展中心。“在未来3至5年里,我们将打造的一个核心产品——以昆明世博园、世博生态社区为核心的世博新区,将成为世博集团发展目标的载体。该区一旦建成,昆明市民休闲娱乐又有了新去处,它会成为昆明市的城市中央游憩区”。这是2005年冬天王兢对媒体说的话。

  如今,这一切都已成真。

  在全世界包括发达国家都尚无先例的情况下,王兢带领世博集团探索并开创出一条将世博会资产转为企业运作的成功之路。从此,王兢成了媒体口中的“昆明模式缔造者”。

  数据表明,世博集团转制当年企业即实现盈利,5年间利润增长7倍多。

  3年前,王兢说:“到2008年,集团的利润将力争过亿元,开始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目标正初步显现。

  王兢是个有梦想的人,他带领着世博集团一步步朝着梦想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坚持是惟一的力量。

  有了坚持,才有战略;有了战略,才有发展。这是一个企业家的必经之路。王兢用他的亲身经历印证着这一真理。

更多专题
把握关键的一年

近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务必增强紧迫感,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力求取...

攻坚战的决略

特别是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上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偏低,资源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