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实业企业发展金融控股中的风险管控

企业报道  2016-09-22 17:34:01 阅读:

  ■ 卢长才 首旅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我们整个金融行业是由一行三会分而治之的,在分业管理这种模式下,监管上就有了相应的不一致,那么相应地出现了很多监管套利,这也是大家一直向不同产业牌照上做的原因。4月底,证监会叫停了境外私有化的进程,原因就是实际上它做了两地市场的一个套利,并没有在实业上做任何的事情。所以我们说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变化实际上是随时是在发生着一些很重要的调整,也都印证了现在由实向虚的变化非常严重,监管机构也在注意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讲这个过程中,我们拿不到这样的数据之后,我们把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来研究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像金融化的过程当中,到底有哪些比较好和不好的这种,可以借鉴的,相对宏观一些的,我们也截取一些尽量有一些数据和公开信息,所以我们做了一些案例。所以我们在第三部分,是用了一些案例,有日本的,也有GE,这里面应该姜军老师一直在提实业向金融,向控股集团这种方式,如果忽略的GE,那简直就是最大的一个败笔,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借鉴的GE很多。后面我会简单过一下,前面的我就不多说这些,从论文本身的要求了。

  那么我们国家的产融结合发展也是非常快的,但是真正起步来讲,也是非常早,从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不过真正快速发展实际上是2004年以后。我们今天看到这么多金融结构,仔细去看它们审批的牌照,大量的审批牌照都是2004以后的。那么我们说的这些所有发展,所有的问题,从一开始1987年初步的试点,包括日本的三菱,包括中国国家电网,包括德隆。我们在它们失败的过程中能看到它们的最大问题,就是动机不纯,跟它的初心发生了变化,它最早是做什么的?那么突然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们就说你本身应该是做实业,你突然是纯粹为了挣钱,把实业的根基丢掉了。在这个过程中,你所有的产业跟你的战略目的脱离了,我们说挣钱是商业的本质,是最终的目的,但是如果你把你的商业界定为纯粹就是为了挣钱,那么你是一个没有主心骨,那么你是一个把纯粹挣钱作为目的的机构,那么你是挣钱的一个机器。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产业不能脱离自身的初心,你最初做产业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不能把它忽略了。

  我们说约束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风险,以及我们产融企业公司治理过于复杂,其实都是由于个人衍生的,都是跟这种动机不纯所带来的。因为我们产业集团本身是非常负责的,跨了行业,组织机构非常庞杂,管理的层级也非常多。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带来的一系列风险。

  约束激励机制这一块,更多地来讲,我们说一开始的发展金融机构,还是为我们产业集团内部服务的,那么所有的业务来源于我们内部。但是最终发现我们比照市场的薪酬,比照市场的激励,挣钱了要发钱发奖金,亏了要属于股东,所以带来了一系列的这样的问题。所以这是通过我们这些案例来讲,我们是说能够看到它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动机和你战略发展的不匹配性。

  财务公司发展过程中,确实对企业的司库起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作用,因为我们国家分业经营之后,分业管理,我们很多公司都是有限责任公司,它的资金不能筹集,所以必然要用这种司库的方式,我们要成立一个财务公司获取金融牌照,才能筹集他所属企业的这些资金,也是基于我们这样的一个管理,所以才造成了我们财务公司的迅猛发展。现在有200多家。

  财务公司在发展初期发展的非常迅猛,我们看到它的业绩也非常亮丽。但是实际上他们很多受制到我们实业本身的规模限制。那么它进一步归集资金的能力已经进一步下降。

  那么从监管机构角度来讲,也向供应商放开和向消费者放开,但是这个放开的步子非常缓慢——真正放开就是变成一个银行机构。银行对人员的管理,风险的管理又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财务公司的发展还会受到更多的限制。我们目前从来看,从银监会来看,对财务公司在历年的年会上对财务公司都是表达非常放心的机构,实际上我们财务公司面临的ROE水平,基本上都是在11%的水平上。但是我们所有的集团公司看到它的报表,很有可能是在3%,2%。那么我们这两个背离,会造成它没有解决整个集团的效益提升,到底提升了多少,考核的指标应该怎么来看?所以这个也是面临我们的监管机构如何来看待这个风险。是不是它真正的非常好,历次年会我们看到的是,都在说这一块能够让大家睡得着觉的业务,是没有任何风险,不担心的一块业务,这是我们说在新形势下的财务公司的风险到底如何看待的问题。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从财务公司以及这几个产业控股集团来看,我们回过头来说,产业型的金融控股公司的一些风险,我们说这种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这两块。

  外部风险更多是站在监管角度。内部风险我们是说它的整个组织结构带来的,其实它的最重要一点是产业资本空心化问题。其实产业资本的空心化问题,我们在大陆来看,已经愈演愈烈。这件事情某种角度来讲,其实我们有很多段子,什么是养家,什么是败家?败家是说卖了房子创业,卖了房子去炒股,卖了房子还去干什么,等等。但是什么样是最好的呢?是说你只要买房,在北上广深,甚至南昌买房都是非常赚的。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说货币超发之后,我们两大蓄水池,一个是地产,一个是股市。股市的波动性过大,而我们的地产基本上呈现一个上扬的态势,所以造成我们的所有产业进行金融化,朝金融、朝地产去转,转型过程中,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产业已经面临空心化。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企业的产能过剩,实际上很多资金,我们现在也能看到。比如贷款的量,有专家把这个数据拿出来,基本上进入到我们的房产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在产业上我们出现了了空心化的倾向。

  那么在外部监管过程当中,由于我们产业是分业经营,那么也造成了我们资本的重复计算,透明度的问题。透明度的问题就是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局限在一些监管机构的手里,社会机构并没有看到。我们说很多农商行、城商行是不敢公布的,这也是让人挺害怕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说透明度不够。监管套利更加明显,我们现在知道各种二级市场的申购都是通过通道来走,要去买通道,那么直接的这种资金不行,包括证监会又在说分级基金也开始要严管。这些所有问题都要开始做,那么大家就开始通过不同的路径设计了一层一层,包括我们的银行。我们的银行现在有信贷资产,其实都要通过这种通道转成表外资产,这种东西都是摆在过程中。我们不同监管机构,有不同监管政策,然后我们有了不同监管套利的这种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体现如何去做,如何解决我们现在的问题。我们说产业资本要有自我约束,然大家可以说,产业资本大家一定是独立的,为什么要有一个自我约束?我们说产业资本都是大的资本,不管是大型的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既然能够做这种产业的资本多元化情况下,都不是这种小的产业,都应该有一种产业使命,社会责任。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产业资本是具备这种自我约束的前提条件的,所以我们来谈这种产业资本要有自我约束。自我约束的最终核心还是说要回到初心。您有什么样的人,您想做什么,您的战略到底怎么走,要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之后再来说我怎么来排兵布阵,怎么样来树立我们风险的底线?这件事是我们产业资本应该有的自省、反省的一个地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做得好,问题我们怎么样引导好。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现在从国务院国资委做产权流传试点,以及它在产权改革过程中,其实已经有了一些迹象。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中粮等投资公司平台的建设,其实它已经解决了对它内部的考核,就是主业:棉、油、粮、糖,这四大主业要不能低于它整体的80%,其实就很好地界定了你的产业使命。

  今天上午还有一位嘉宾讲,我们要给民营企业放松更多这种投资的通路和路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我们的国有资本非常大。那么它掌握大量的资产,怎么让这些资产盘货有效,这也是一个当务之急。这也是说我们产业资本的自我约束,它的股东、它的监管机构要有这个责任去把这个工作去做好。给它一定限制,要做好自己的产业,把自己的定位更加明晰化,不要变成一个投资类的公司,变成一个没有产业使命的投资公司。所以这是我们说要从内部有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控制。

  从外部的监管措施来讲。我们在外部监管措施里面罗列了很多,其实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信息披露的规则。其实我在刚才整个介绍过程当中,在有众多的金融机构,我们还有信息披露还是不完备的,甚至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其实也在征求意见,大家也在很大的反弹。不愿意把这种信息进行过多的公开。那么我们在讲整个监管过程当中,只有信息公开,让信息监管适当的给予压力,不管是业绩上还是规范性上,其实都能起到一个比较好的一个作用。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强调在外部监管上,要能够有一个信息披露的动作在体现出来。

  最后整体来讲,产业是我们所有的产融结合的一个核心,是我们一个根。如果我们产业的根扎得不够深,我们根本无法想象会有一个比得上的树冠,比较美貌的树冠来展示给大家。所以只要我们的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所以我们要更多支持、约束和规范管理我们的实业,使得金融能够扶持我们的实业资发展得更好。


更多专题
一场重组的股权拉锯战

当两大国有航空公司“唇枪舌剑”,东航的股权争夺战进入白热化状态之际,南方航空忽然宣布与东航携手开展合...

让业内承包有法有序

由于监管部门的漠然态度和监督不力,使“大承包”这种民营公交企业的经营方式演绎成了行业内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