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银行通存通兑业务仅试行一个多月,便不幸步入了寒冬。调查显示,北京很多商业银行网点一个月来办理此项业务都不足10笔,一些商业银行在推行该项业务几天后就自行撤销了,还有一些银行正通过缩减办理网点的方式来进行“瘦身”。
所谓通存通兑业务,是指人们通过银行向本人或他人实时办理资金转账、现金存取和信息查询的业务。也就是说,实现通存通兑之后,手中持有A银行存折的人完全可到B银行办理存、取款,而不必再像以往那样,将现金在不同银行间“搬来搬去”。
显然,这种通存通兑业务为公众办理各种有关业务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可以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看,都是利大于弊的一件好事情。
但是,这项业务仅开通一个多月便面临夭折的命运。之所以如此,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公众对这项业务似乎并不怎么感兴趣。此项业务开通一个多月来,在很多商业银行网点开通此项业务的不足10笔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其二,有关此项业务的系统平台不稳定和各家银行资费的不一致,造成了通存通兑业务推行的困难。另外,不同的银行对此项业务并未达成一致的认识,积极热情和消极冷淡并存。
事实上,这项业务出台伊始,很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其前景。问题在于,大小银行之间的利益分配存在问题。通存通兑的费用支付方式无非财政补贴、小银行补贴或客户支付3种。根据央行的说法,通存通兑将建立在小额支付系统之上,而该系统对银行间资金汇兑、通存通兑等业务,基准价格为0.5元/笔,如涉及两家异地银行间业务,跨行通存通兑成本在0.75元/笔。
而现实的情况是,各银行之间办理此项业务的手续费差异非常大,比如,在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办理该业务可享受全免费;在民生银行,通存手续费为千分之五,最高上限50元,最低为5元,钻石卡客户可享受免费;在中国农业银行,手续费的分类更为详尽。
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大银行和小银行之间的资源存在巨大差异决定了在通存通兑业务中存在着利益差异。比如,对于网点资源众多的工商银行来说,通存通兑业务并没有什么影响。这种利益差异导致了在此项业务中利益分配不均,在这样一个统一业务中就难于统一步调、统一协调。一些银行必然规避此项业务可能带来的损失,而这种规避把损失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让消费者承担费用。
那么对消费者来说,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那些手续费比较低或免费的银行,在办理通存通兑业务时并不能提供足够的方便,而能够提供方便但费用又比较高昂。在方便和费用之间仍存在非此即彼的现象,消费者只能两者选其一,并不能兼得,这样,此项业务就失去了吸引力。通存通兑业务开办以后,响应者寥寥无几,出现叫好不叫座的根源就在于此。
通存通兑业务再一次折射了中国商家只考量自身利益的行为,一些新的业务往往口惠而实不至。政策、业务的初衷都是好的,理论上都可以达到双赢的目标,而实际上却是单方面受益。与此相类似的是此前移动电话的收费问题,看似要把电话资费下调,而绕来绕去费用并没有降低。
有专家指出,虽然通存通兑业务的开展可能会使一些银行面临着网点资源和客户资源竞争的情况,但是商业银行也可以从中寻找提升形象和产品营销的机会,从而提升自身的软实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不仅没提升形象和产品营销机会,从而提升了软实力,相反,还可能演变为一出闹剧,轰轰烈烈开场,灰溜溜收场。
民营企业参股国企在今天的江西已经成为惹人注目的话题。事实上,借助民营势力的潮流在江西国企中早已不新鲜,...
“我们要成为中国在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一员”,这个奋斗目标奠定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所属昌河飞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