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创新为格力电器的腾飞助力
我们国家空调行业起步比较晚,技术水平不如先进发达国家的老牌企业,要跟上甚至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就必须创新。而技术领先不是一句口号,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扩大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形成企业的良性发展,国内的格力、吉利、海尔、华为、威视股份等各行各业的企业都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格力电器拥有数千种家用空调产品,其中,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创新正是实现该公司产品专业化的战略成功保证。在技术创新方面,格力紧紧抓住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为了培育企业“技术创新,抢占制高点”的核心能力。据了解,格力电器对技术研发费用从来没有控制,只要是企业发展需要,向来都是申请多少就拨款多少,因而也成为中国空调业技术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到目前为止,格力电器组建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的制冷技术研究院,专门跟踪研究空调业的中长期发展技术和尖端技术,投资了一个接近3万平方米的科技大楼,它拥有270多个实验室对产品进行研发。
另据了解,格力电器仅珠海总部就拥有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1300多名研发人员,拥有国内外专利1100项,其中发明专利100多项。格力是个民族品牌,没有外来的资本和技术合作,是标准的本土品牌。而他在国际空调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领军作用。
1996年,格力“冷静王”分体式空调问世,其能效比达到3.35,噪声仅34.2分贝,成为当时国内噪声最小、制冷效果最好的空调。
1998年,格力开始了空调“换气技术”和天井机技术的研究,随后推出“格力2000”、天井机等革命性产品。
2002年成功自主研制出多联式中央空调,打破日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垄断之后,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5年8月,中国家电行业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中央空调———离心式冷水机组在格力电器也正式下线,打破了此前由美国“四大家族”对离心机的技术垄断。
时隔不到3个月,世界第一台超低温数码多联空调在格力电器诞生。2005年11月7日,在由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等部委有关部门和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制冷工业学会等权威机构专家联合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估会上,被评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6年推出了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彻底打破了美国对离心机技术的垄断,成为全球第四、国内第一家真正掌握该技术并可以实现批量生产的空调厂家。
“一个没有脊梁的人永远站不起来,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永远没有脊梁。”格力董事长朱江洪说。
格力电器副董事长、总裁董明珠也如是说:“只有不断研发出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企业才可能持续发展。”格力电器正是依靠专业化的技术创新,以“新”满足需求、创新市场战略、实现国际领先地位的。
营销创新———“格力模式”
描出格力竞争生命线
营销是实现盈利的必经之路,好的营销能帮助企业实现资金的良性回流,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空调所属的家电业是中国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在经历了1996年家用空调业的“第一次全国大战”和买方市场确立之后,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罕见的凉夏,已使价格战打到了“死亡之谷”,也极大地扰乱了格力的价格体系。
血拼价格的教训使格力意识到,恶性价格战不仅损害了品牌的声誉,而且低廉的价格也将使经销商无力承担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最终导致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受损,对行业发展不利。在对质量的控制之外,在这一期间,格力在营销模式上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1995年以来,格力首创了“淡季贴息返利”和“年终返利”模式。1997年,以资产为纽带、以格力品牌为旗帜、互利多赢的的湖北销售公司成立,统一市场、统一渠道、统一网络、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树立了市场规范竞争的典范。在此基础上格力在各地推出了“区域性销售公司”模式。而股份制销售公司是格力特有的市场模式,是建立在厂商之间的营销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开启了国内家电行业自建渠道的先河。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迄今为止,格力电器经销商超过1万家,全球格力专卖店5000多家,专业售后服务网点超过4500家,专业售后服务人员2万多人。
其次,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国际化战略,使得格力海外市场开拓也稳扎稳打,1998年,格力电器开始进入巴西市场,并于2001年投产,成功迈开了国际化步伐。据格力电器副总裁黄辉透露,2006年,格力电器在巴西实现20%的市场占有率。
在2001年3月,在“真金不怕火炼,格力空调,请消费者看‘心脏’”的创意策划中,格力电器充分的向社会显示了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专业的大型空调厂家提供负责任的、经得起考验的专业化产品。
格力的“区域性销售公司”模式,成为格力空调制胜市场的一大法宝,并引起了经济界、理论界等权威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誉为“21世纪经济领域的全新营销模式”。
董明珠喜欢用“一盘永远也下不完的棋”来形容格力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格力营销模式不仅保障了格力电器在市场上连续12年的绝对领先地位,更是促进了整个空调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管理创新———
成就格力一个健康的肌体
好的制度需要好的人来执行,人在执行过程中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规则来制约,明确责任、权利和利益的关系。
格力电器多年来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利润率越来越薄的形势下能够保持稳健发展,除了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的原因外,管理上的不断创新是至关重要。十多年来,格力电器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侧重点不同的管理方式,创造了多种管理手段,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基础。格力电器设有业内独一无二的筛选分厂,400多名员工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对所有外协外购的空调零部件进行100%的全检,这是一项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的工作,但就是这样的“笨办法”保证了每一台格力空调都能经受岁月的考验。经过1995年开始的质量管理阶段,“总经理12条禁令”(现已延伸为“总裁14条禁令”),管理层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严谨的设计、严肃的工艺、严厉的标准、严密的服务、严明的教育、严正的考核、严重的处罚的“八严方针”,奠定了品质优势的基础。而1997年开始的成本管理阶段,则奠定了价格优势的基础,用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张纸和一滴水的管理”,格力电器要向“管理要效益”。在此基础上,格力电器对各下属的控股企业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原则,给予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使整个公司上下运作效率明显提高。
另外,产品统筹运营管理、“扬善惩恶”的人才管理,“放权管理”、制度监督的管理相继实施,体现了近年来格力电器进入了管理深化阶段,向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为“打造百年企业,创造国际知名品牌”做好基础工作。
工业精神创新———专业化
思路酿就格力电器的辉煌
“术业有专攻”,一次次在各个领域“逆潮流而动”,并取得成功。格力人把这总结为一种“工业精神”。
实际上,成就格力电器的时间只有十多年时间。1991年公司成立时,格力电器一直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专业化空调企业。当别的空调厂家纷纷上马彩电、洗衣机、微波炉、手机甚至汽车项目,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的时候,格力电器却一直固守着空调这块阵地,专注于走专业化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格力电器已经形成从技术研发、零部件配套、元器件生产、压缩机制造、销售服务等专业一体化的产业布局。
目前公司拥有珠海、重庆、巴西、合肥4大生产基地,产能超过2000万台,产品远销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自1995年起连续12年居行业领先地位。
董明珠直言:“在制造业中,如果商业精神占据主导地位,就会使企业的生存发展远离工业精神,使得工业家们也像商人一样行事,其结果必然是工业行业的短期化和商业化。就会更富于投机性、更短视和产生更多不正当的竞争。工业精神就是要有吃亏精神、奉献精神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也正是因这种吃亏的工业精神,格力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尊敬,也为中国空调行业乃至整个中国制造业向中国创造迈进也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贡献。
格力人,正在以坚毅而务实的步伐,一步一步接近自己“百年老店”的光荣与梦想!
售后服务创新———
疏通企业发展的血脉
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把消费者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再好的产品也会在使用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出现一些问题,企业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和责任来为消费者服务,让消费者满意。而家电行业,售后服务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情况,很多企业打起了“服务概念战”,格力应该怎么办?
董明珠认为:现在很多企业存在观念上的误区,认为企业售后服务好消费者就满意。
其实没有售后服务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格力电器就是坚持了这样一个原则。
一向务实的董明珠,反其道而行之。她提出,空调服务更重要的是售前和售中服务,只要把售前的设计和生产质量、售中的运输和安装质量控制好了,售后的维修服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售后维修服务实际上对消费者是一种麻烦和骚扰。
2003年以来,格力相继提出了“没有售后服务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8年不跟用户见面”的服务观,并在生产、制造、物流、销售、安装等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格力空调朝着这一目标前进。
从2005年元旦起,格力水到渠成,宣布实行“整机6年免费包修”的举措。
另外,“大河满了,小河才能满”的服务理念,规范了市场,控制了价格,确保了二三级经销商的利润,确保格力电器与全国上千家经销商真正进入了“信任、依存”的时代。
董明珠认为:“消费者的每一件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这就是格力的核心。格力此举不仅大大超越了国家标准,也超过了国际标准。行业的竞争门槛就此被抬高了,一大批质量不过关的空调企业,在重重压力之下不得不退出了空调行业,一些较有竞争力的企业,也开始向格力的标准靠齐,而这最终是对消费者切身利益的保障。
人才创新———
还原格力长远发展的根本
有一个好的经营模式并不等于万事大吉,更不等于成功全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棘手的正是经营人才的问题。而完善的人才储备制度从根本上推动着企业健康、快速、长远的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思路才能有好的出路,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有正确的思路。格力电器首抓人才培养创新,紧紧围绕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重视大学生的培养,使干部队伍梯队建设得到很好的落实。从而使企业始终保持一支有活力、有创新、有思想的干部队伍。
目前,格力已经培养和储备了2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本科学历有1500多人、硕士以上学历140多人,先后引进多名博士和外国专家,形成了一支由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不同层次技术人员组成的开发团队。
企业只有将人才、管理纳入创新的范畴,实现全面创新,才能构筑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助力经济的起飞,才能走出一条民族自有品牌的阳光大道。
民营企业参股国企在今天的江西已经成为惹人注目的话题。事实上,借助民营势力的潮流在江西国企中早已不新鲜,...
“我们要成为中国在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一员”,这个奋斗目标奠定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所属昌河飞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