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连华,号梅松客,斋号松梅园。六十年代出生于中国画都——潍坊。早期受蒙于于希宁先生,得陈寿荣、郭怡孮先生指导传授,后师从李苦禅大师入室弟子刘国卿先生。现为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画学会(美国)创会理事,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会长,世界华人联合总会中非经济贸易促进商会直属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画都》影视特刊执行主编,艺术顾问,潍坊心连心书画院院长,万印楼印社社员,《孝行天下关爱老兵》组委会艺术顾问,齐鲁中国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入选中国新长城《杰出艺术家》,为电视片《百位书画艺术传播大使》专题报道。
国画作品《松鹰图》、书法《中华魂》被中国新长城组委会镌刻入新长城上;篆书作品镌刻入中非文化艺术广场书法碑林。诗,书,画,印作品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收藏指南》,被国家机关、中央军委、中国美协、中国画院等单位收藏,或被选送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收藏或展览。作品及美术评论发表于国家、省、市级多家书画专业刊物,入编多部书画典集。
谭连华的创作理念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他常久浸染于上下五千年的古国文明历史,道家的自然空灵,儒家的中庸和谐,佛家亲善修为等,他都努力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这需要艺术家在文化蒙养认知的过程中去体验与领悟,天人合一沐浴大自然的气息,吸收宇宙间的星辰灵光,滋养凝练肥沃的心田。日积月累的深厚学养,使他渐渐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气韵生动有感染力的画卷。
历代花鸟画家多以松、梅、兰、竹、菊为载体,抒发内心之情怀。松,梅,竹,历称“岁寒三友”,体现君子风范,侠义风骨,文人墨客无不对其赞美颂扬。谭连华也不例外。他不断对书法、甲骨金石碑刻操持体悟,把感悟和情操融入到笔墨当中。在表现松、梅时,抓住其精神意蕴之特质书写内心情感。他善于用哲学的思维和超然的视野看待人生百态万象,发现另一种境界。画画之初,他觉得看松是松,看梅是梅;领悟其精神内涵后,观松不是松,赏梅不是梅;经过漫长的思索彻悟后,他的画风有了质的转变,笔墨变得更加简练,而松梅特有的品质和气息更加活脱。用他的话说,此时看松还是松,看梅又是梅。
谭连华画松树时善用独特的“古拙”笔法,侧锋或中锋行笔,皴、擦、点、染、钩,笔随意到,境随意出,使质感古拙苍蕴。表现松针时则常用“铁线描”的笔法,快速中锋行笔,如李小龙功夫片截拳道里的寸拳,笔墨由浓到淡、由浅到深,加强了其对比的关系或笔墨的内涵,表现出松针质感的张力,在视觉的冲击力中蕴含着内在精神意蕴。在表现梅花时,他喜欢用铁线银钩构花瓣,轻重缓急挥洒有度,力求要写出它的劲俏孤傲、冰清玉洁的气息。
这是一种情怀的抒发或宣泄,此状态是无我的,是灵魂的自然流露,使松梅枝干苍劲老辣,蕴含着千古沧桑、历史年轮,使画面充满了金石之气或风骨劲拔的感觉,透出刚正不阿铮铮铁骨的精神层面。在中国画当中既要有笔墨之“意”的东西,还要有灵动的元素。在“情”的作用下,使“气”灌全身,“意气”风发,推动或调动全身每一个经络发挥其作用。谭连华在的画作常常表现出这种以意带笔的手法,使表现对象给观者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种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把要表现的对象内在的精神气质加以抒发放大,使画面充满了意蕴。使“意蕴”产生的灵感,是“诗境”的,是有文化内涵的,是哲学的,“禅味”的。这种“意蕴”气息来源于画家的文化阅历、意趣及修行,是画家学养和人格魅力的体现,既要画“气”,又要画“形”,使画面“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这正是谭连华画作孜孜以求的目标。
谭连华作品1
谭连华作品2
谭连华作品3
谭连华作品4
谭连华作品5
谭连华作品6
民营企业参股国企在今天的江西已经成为惹人注目的话题。事实上,借助民营势力的潮流在江西国企中早已不新鲜,...
“我们要成为中国在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一员”,这个奋斗目标奠定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所属昌河飞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