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全力改变成品油吃紧状况

企业报道  2016-07-19 13:23:58 阅读:

  

  几万吨的进口量,对于缓解全国市场的供应紧张只是杯水车薪。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成品油供应吃紧局面,国家应该在广泛调研区域市场需求和区域炼厂规模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潜在需求的准确预测,从而掌握全面的供应和需求数据,做到科学调配,平衡市场

  国际油价的持续高企,给国内的成品油供应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占据中国成品油供应市场90%的中国最大的两家石油集团,不惜亏损从国外进口9万吨成品油,以保障市场供应。

  为保供应

  两大集团进口救急

  尽管稍早有报道称,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同意自11月1日起开始增产,将日产量提高50万桶,但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收盘还是在9月11日再创新高,较上一个交易日上涨0.95%,至每桶78.23美元,还打破了7月31日创造的78.21美元高位的纪录。

  同时,伦敦洲际交易所(ICE)布兰特原油期货上涨,10月布兰特原油期货结算价报收每桶76.38美元,上涨0.90美元,也逼近历史高位。

  供应的持续吃紧,给承担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绝对主力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巨头很大的压力。

  9月11日,记者从中石化获悉,为了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公司9月份计划进口6万吨汽油,这批汽油将投入到东南沿海市场。据悉,目前中石化的资源接卸方案船期已经制定,卸货地点也已经确定,预计9月底进口资源将陆续到达沿海地区。

  同日,记者从中石油了解到,该公司也计划在本月中下旬进口3万吨柴油到华东,以满足华东市场的强大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候选择进口成品油,显然是要承担亏损。上述石油公司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国内汽油市场价格为6300元/吨,而进口汽油到岸价为6800元/吨,中石化进口6万吨汽油意味着总计亏损3000万元人民币。

  油价高企

  进口只是权宜之计

  不知不觉中,国际油价已持续上涨近三周,自8月22日收盘算起,纽约油价已累计上涨近8美元,涨幅高达12%。

  世华财讯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新一轮的油价上涨主要源自基本面吃紧以及过度的投机炒作所致,诸如飓风季节来临、美国库存数据以及欧佩克增产不确定等因素,再一次成了油价走高的“催化剂”。“如果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局面不根本扭转,坐拥数万亿美元资金的对冲基金等投机者依旧我行我素,油价近期很难降下来,甚至再创新高也并非没有可能”。

  持续高企的国际油价,给国内的成品油供应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78美元价位上,用进口的原油甚至自产的原油都是要亏损的。”一家石油公司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对于国内的炼厂来说,60—65美元/桶是一个可以承受的价位,“超过这个价位,炼厂的生产积极性肯定不会高,甚至一些私营的炼厂干脆停产。”

  加之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受国家宏观调控,价格反应滞后,“按照目前的价位,炼出的成品油价格比原油价格还低,也就是通常说的价格倒挂,这种越炼越亏的事实,显然无法刺激炼厂的兴致。”

  与此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依然迅猛,需求并没有放缓的趋势,便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一些地方,不论是柴油还是汽油,都曾出现了供应吃紧的情况。

  一位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近期成品油市场再度趋紧,主要是因为秋收农忙季节到来、近海休渔期结束等因素。此外,第四季度是汽、柴油的消费旺季,两大石油公司进口成品油也是为即将到来的消费高峰做准备。但是,几万吨的进口量,对于缓解全国市场的供应紧张只是杯水车薪,“只能说解一下燃眉之急”。

  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计,全球原油和汽油供给紧张的局面将持续到2012年。因此,上述专家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成品油供应吃紧局面,除了此前媒体广泛呼吁的价格联动机制外,国家应该在广泛调研区域市场需求和区域炼厂规模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潜在需求的准确预测,从而掌握全面的供应和需求数据,做到科学调配,平衡市场。

  记者从发改委官方网站上获悉,发改委已发出《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型炼油企业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大公司和地方积极做好炼油企业的产销调查。“这是国家统筹安排炼油能力和供应的一个积极信号,相信不久会有相关的调配措施出台。”上述专家说。

更多专题
庄园运动的改良风

国内葡萄酒企业正热衷以最传统的方式———庄园生产来推广它们的产品,而支撑这种热闹局面的则是庄园运动所...

奥克斯觊觎行业三甲之位

奥克斯从一开始就以行业搅局者的形象示人,而时至今日,却已然成为不折不扣的营销高手。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