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尔、华为、联想等一批民族企业已经开始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在海外投资或以贴牌生产方式获得海外市场扩张,并取得在全球范围内的总部经济收益
随着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显著提升,目前我国已有17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制造”支撑了世界消费,中国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但是,从总体上说,“中国制造”附加值普遍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如何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怎样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本报记者就总部经济如何助推企业转型专访了北京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
贴牌生产模式亟须转型
“我国是DVD生产大国,但因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每出口一台价值32美元的DVD机,支付给外国公司的专利费就达18美元,扣除13美元的成本,中国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中国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赵弘表示,这种缺乏自主创新的“1美元的中国制造”难以长久维持。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国制造业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
“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其中加快总部经济发展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地位的战略选择。”赵弘说。
总部经济帮助企业选址
什么是总部经济?总部经济又如何提升我国的产业地位呢?
作为总部经济理论的创立者,赵弘首先纠正了人们对总部经济的一些错误理解,他说,总部经济主要解决两个特例:一是处于欠发达中小城市中的企业如何发展?二是大城市里的企业如何再发展?总部经济为这两类企业找到了答案:第一类企业把总部设到大城市中去,依靠那里的人才、资本等优势条件寻求发展;第二类企业把总部留在大城市,把企业生产基地进行外迁,减少了成本支出。
“这样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优势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不但能够使企业资源配置综合成本降低,而且使得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同时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发达地区密集的制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赵弘还把这一总部经济模式形象地比喻为“三赢”模型。
那么,企业生产基地外迁后,中心城市又将如何发展?“从国际一些大都市看,许多大城市在制造业转移后持续繁荣的原因实际上是服务业越来越处于经济支撑地位,总部需求所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也是中心城市经济中最活跃、最有支撑力的经济主体。”赵弘认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未来城市竞争的制高点。
总部经济模式助企业走出去
“海尔、华为、联想等一批民族企业已经开始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在海外投资或以贴牌生产方式获得海外市场扩张,并取得在全球范围内的总部经济收益。”赵弘表示,我国一批具有跨国竞争能力的企业也不断成长,具备了以总部经济模式实现海外投资和扩张的能力。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降低了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在空间上分离之后的协调成本,为总部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根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现代服务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众多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的聚集发展,能够产生广泛且强大的现代服务需求,为城市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从而带动并促进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对企业总部的调查,企业总部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主要是对于广告、会议、网络通讯、会计审计、法律、咨询顾问、培训、运输及邮寄等各类服务业的带动。
“发展总部经济是提升我国服务业水平、加快区域合作发展、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的重要战略思路和经济发展模式。”赵弘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在群雄逐鹿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关键是看企业的核心技术。
无论是否要突破60岁大限,无论人事调整如何推进,关键是在有一定规则的前提下习惯于弹性思维。国外的退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