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云
“会展经济”这个概念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任兴洲提出来的。通过CNKI,以“会展经济”为篇名进行精确检索,2000年以前均没有以此命名的论文,从2000年至2015年16年间共发表会展经济研究论文729篇;同时出版了以“会展经济”为书名的专著7部,当然这些专著都以“编著”为主,内容差异不大,缺少有独创性的著作。
国外有关会展经济的研究也大多出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但英语文献中尚没有发现“会展经济”(invention & exhibition Economy)这样完整的短语,只有事件(Event)、节事(Festival & Special Event)、重大事件(Mega- Event)以及会展业(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industry)等概念。通过 World Scientific 全文数据库检索有关“Exhibition/MICE”等信息,截止 2015年共搜索到相关论文447篇,这些论文大多集中于会展商务运作、前期策划、会展营销等实务分析,与会展经济有关的至多就是分析会展的经济贡献,纯粹的会展经济学研究十分稀少。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关于会展经济的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那些基于经济学理论而进行的研究,却往往与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策划学等研究混杂在一起,经济学的理论观照显得不够纯粹。二是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对区域会展产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少,经验归纳性质的文献较多,很多论文和著作写得就像工作总结,学理性缺乏。三是运用产业经济学来分析会展经济的仅见于刘大可主编的《会展经济学》,而且由于该书是教材的缘故,在理论的运用上并不深入和系统。四是从相关专著看,动辄冠以“XX学”的书名,但理论框架却缺乏科学性、内容体系缺乏严密性,而且往往“学”少而“术”多。
前不久,由成都市博览局课题组完成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会展经济论—以成都为例》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这项成果在克服上述不足方面有不少突破,读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第一,该书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在理论方面,该书首先阐述了与会展业相关的六大经济理论,并纯粹从这些经济理论出发来分析了成都会展业的实践。比如,该书第六章,就结合成都会展业的发展,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从会展经济促进机制、行业协会中介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制度安排等几个方面充分论述了政府在会展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要义。这种运用纯粹的经济学理论来研究具体会展实践的学术路线,避免了因其他学科的混入而形成的非驴非马的学术面目。其次,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紧密结合。该书不像其他相关著作的空疏不实,而是既有一般的理论阐述,又紧密结合成都会展经济进行具体分析。比如该书的第七章就结合前面六章的理论分析,从政府作用、主体培育、发展方式等方面分析了成都会展业的发展经验,把普遍的理论和特殊的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可以说,全书是对会展经济的区域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一个范本。第三,实现了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的紧密结合。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会展业应该是从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以后才开始的。而西方国家的现代会展业则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历史,因此,借鉴西方国家会展业的经验,推动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无疑是一条捷径。但中国毕竟有中国的国情,西方经验不能照搬。本书一方面论述西方会展经济发展的经验,一方面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需要进行阐述。比如,在论述会展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的部分,就结合国际上的政府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提出了目前要以政府主导模式为主,今后可以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模式的主张。
除了内容上的创新性以外,该书还具有以下三大特色:一是理论陈述的完备性。目前有关会展经济的研究,都没有就会展现象所适用的经济理论进行全面的陈述和讨论,本书则将对会展理论研究和会展实践指导都具有很大价值的六大理论和盘托出,这对于引导人们进行相关研究和会展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二是学术突破的重点性。该书虽然阐述了与会展经济相关的理论,但在本书中要实现这些理论的全部运用肯定是不可能的。于是,本书紧扣中国会展业当下发展的实际,重点选择了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理论作为研究的突破口。产业组织理论被认为是西方产业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本书首开先河,运用这一理论对会展经济进行了SCP系统分析;而过去在会展经济研究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制度经济学,也在该书的第六章和第七章得到了集中运用。此二者均是对以往会展经济研究格局的一种理论突破,并于中国当下政府主导型会展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三是思想体系的时代性。该书紧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科技发展的实际来讨论会展经济。全书始终围绕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发展会展产业来讨论会展经济;同时结合科技发展讨论了会展业的未来趋势,这就使该书具有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总的来看,该书另辟蹊径、自成一格,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会展经济理论,对于城市会展经济实践具有相当高的指导价值。当然,该书也有白璧微瑕之处,第71页-74页“成都会展经济展望”和第174-176页“会展新常态下的产业升级”,内容基本相同,连文字也没有什么变化,而这二者其实是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论述的。修订再版时需要克服这种不足。(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