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牛艳云
走进聚商节能总部,在总设计师蒋琪的办公桌上,看到“一种全方位照明LED蜡烛灯”的发明专利进入国家专利局实质审查阶段,蒋博士告诉记者,这是成都聚商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10月申报的发明专利,是与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合力打造的一款360度无死角的照明蜡烛灯,这是集团总部加大与高校合作力度的有力见证,产学研全面合作的模式正在向纵深推进。
产研零距离,企校共赢
作为聚商节能创始人,蒋琪博士很风趣地道出一个秘密,作为高新企业的成都聚商节能,走企校合作之路,少投资甚至不投资,就成功将科研阵地关口前移,解决了学难致用的问题,而企业却凭着实验室和生产设备,赢得了LED照明新材料研发上科研人才、最新的信息和科技成果。这种科研与生产的零距离,使企校实现了共赢。
成都聚商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自身拥有一支人数较多的研发团队优势,并在全省同行业中率先建起四川省LED绿色照明研发工程技术中心,依托这一团队和中心,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等本土院校的专家教授们带着他们的团队快速入驻企业,与企业联手共同科技创新:西南科技大学与聚商节能合作开发的“灯罩及其LED路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与成都聚商合作开发的“低频无极灯电子镇流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企校双方解决了共需,实现了共赢,企业快速发展中的多个技术难题成功得以解决。
借梯登高,海归人才出新招
成都聚商节能长期以来从事LED照明新兴材料研发与生产,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兴材料无限广阔的前景,让聚商人感受到,要抢得市场先机,研发出更多的“中国创造”新材料,既需要面向国外引进业内高端人才,也需要面向国内省内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主动寻找科研团队为合作伙伴,做好不同层次的引才与引智工作。
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导赵教授认为:高等院校所拥有的智力资源决定了两方面优势:一是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二是攻关产业升级中的关键技术。但发挥这两方面优势的主体方面却又在企业,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投入、研究、利益分配和风险责任承担的主体,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如果说海归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得益于自身的人才优势和广泛的海外人脉资源,那么本土企业又该如何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记者了解到,伏小平先生,是海归回川创业的精英,2014年底加入聚商并执掌聚商节能,作为现任董事长,有着川商的开拓精神,将视野放在了广阔的国际市场。2016年在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以及迈向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与海外川籍成功人士的合作,既拓宽了聚商LED照明的国际份额,又吸纳了国外对LED照明产品的宝贵意见,为企业从生产常规型LED室内外照明到制造中高端LED光源和LED灯具智能化产品的二次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连续两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好,很多单纯靠简单加工出口的民营中小企业日子都不好过。不过记者在成都聚商节能下属的3个分公司生产车间参观时发现,这里依然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今年我们总部和下属企业的经营情况都很好。”负责资本运作的副总汪愚欣慰地告诉记者,“如果当年我们只满足于给别人做生产配套,没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或许就会被市场淘汰。”
企校合作,优势互补。聚商节能与本土高校全面合作的产学研基地,公司副总谭朝军以及负责人事的郭婷婷小姐提出了与高校人才支持、共同研发、员工培训和帮助优化照明设计体系与制造体系方案的需求,而本土院校则提出接纳专业教师进企业、邀请企业的专家及能工巧匠进课堂和承担学生短期的教学实习等三项要求。对于双方的需求,企校双方都认为,对方所需求的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双方合作正可谓优势互补,扬长补短,顺理成章。成立不到5年时间的成都聚商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川内屈指可数的LED绿色照明、且节能率高达70%以上的智能制造企业,也是目前川内节能环保行业最具规模、创新力和经济效益的LED室内外照明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