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信用建设,从契约经济角度来看,它是一个企业建立在安全、信赖基础之上,其他经营者乐于与其从事相互间的交易,并无须立即偿付即可获取资金、物资和服务的能力。企业信用建设是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对企业信用资源进行管理和企业信用交易进行服务监管的一整套机制。
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说,讲信用至关重要。“诚信”也成了东岭集团与首钢、包钢和山西海鑫钢铁公司等十几家钢铁企业结成合作伙伴的最佳通行证。靠着赤诚、真诚和诚信,东岭集团不仅“拴”住了钢铁生产企业,而且“拴”住了一个又一个用户。
但在现实中,我国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差,作茧自缚,出现信用危机,步履维艰。主要表现是:
产品可信度低
我国一些企业一般经营时间短,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低,或者尚无系列产品,产品特色不明显,知名度不高,市场份额小,这是客观的,也是大家所公认的。2006年由中国消费者协会组织关于商业欺诈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国一年有60%以上的消费者受到商业欺诈行为的损害,其中多为中小企业所致。
银行和企业之间鸿沟加大
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虽少,但其主渠道仍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我国金融机构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现在仍起着重要作用,但其支撑力度不断下降。从中小企业自身看,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小企业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银行为其贷款不得不考虑自己的风险性。二是多数中小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和稳定,可信度不高。三是一般中小企业资信评估等级偏低,不会被银行列为服务重点。四是中小企业中的“流星企业”多,据统计,我国每天有近1500多家企业关门歇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灭成败犹如潮起潮落,这本来是十分自然的,但像流星般的陨落,不能不引起银行的戒心和不愿为其贷款。五是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差,不是以“信”为本,而是以“赖”和“欺”为幸。
企业内部信任不足
信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涉及到很多层面和维度。它可分为一般信任与特殊信任。一般信任是指对一般人的信任,而特殊信任是指对有共同经历、相互熟悉或有特殊关系(即“自己人”)的人的信任。特殊信任限制了一般信任的发展,而一般信任作为主要因素构成了企业的社会资本(即在企业中由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而产生的一种力量)。
在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家族制小企业中,存在着对“自己人”的超级信任,因此,小企业的组织成本、交易费用往往低得出奇。但随着我国的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对“外人”的信任不足将会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环境的非确定性
与基础的脆弱性
我国市场经济的真正建立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多数中小企业虽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但对市场经济视而不识,与国际市场并未接轨,属于外向型的还是少数。尤其是我国中西部的中小企业外向型的极少,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还不了解。加之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低、组织管理能力弱,产品结构的趋同性以及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还不健全。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非常脆弱,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讲求信誉的物质技术基础。比如有些企业对消费者还不敢承诺在一定时间段内发现商品存在问题实行包退或包换,但这并不能成为部分中小企业不讲信用的理由。
上述环境的变化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基础的脆弱性,在一定条件下均会引起企业的信用危机,众多有经验的消费者与中小企业进行交易时,必然会考虑到这种潜在信用危机的存在。
在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快中小企业信用工程的建设。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提高信用”的原则,鼓励中小企业加强信用管理,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等相关中介组织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信调查和信息咨询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