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硬实力主要着眼于物,那么软实力则更多依靠的是人。企业软实力蕴藏在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与聪明才智之中。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在2004年写了一本名为《软实力》(Soft Power)的新著,书的副标题是“世界政坛的制胜之道”。作者认为,所谓“实力”,是指能影响别人的行为以达到你所需要的结果的能力。软实力体现为通过吸引力与别国友好相处,进行经济援助、文化交流、宣传引导等来实现。它不同于以武力或金融财政的施压为手段的硬实力。靠影响力取胜的办法将更有利于公众舆论的认同。
这里,约瑟夫·奈所说的软实力主要是指国家一级的软实力,现在大家讨论的也主要集中在国家软实力上。但如仔细分析,只要是存在竞争的领域,就都有硬实力与软实力的较量。这对企业、对个人而言都一样。尤其对企业来说,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软实力建设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软实力
软实力的提出和热议深刻反映了当代的时代背景。
二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以往靠硬实力想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的做法已行不通了。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甚至要想在国际上起一定的主导作用,再用对别人施压的硬实力办法已难以为继了。因此,软实力便应运而生。这决不是偶然的,而正反映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一则与软实力有关的寓意深刻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威王有一位叫邹忌的齐相,他根据自己家人和来客为了讨好他而不讲真话,有感而去进谏威王,对威王说,您作为国君,大权在握,宫内外、海内外有求于您的人众多,使您听不到实话,所以看来,您的毛病和错误一定很多。威王接受了他的忠告,下令:从官员到百姓,谁能向他当面提出批评的,“受上赏”;能提出书面批评的,“受中赏”;能在朝野议论使他听到的“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过了几个月,来的人断断续续少了。过了一年,虽想再提已没什么可说的了。齐国的敌国燕、赵、韩、魏听到后便都去向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谓“战胜于朝庭”。
齐国未发一兵一卒,他国却慑于齐国治国内政的威力而臣服,“战胜于朝庭”,这正是今天所说的软实力的威慑力量。 齐威王作为一国之君,能采纳忠言,并立即身体力行,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齐国以软实力取胜的实力基础。
《孙子兵法》也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孙武认为,打仗最好的打法是不出兵而能使敌人降服。既要“不战”,又要去“屈人之兵”,这看来似乎很矛盾。要从硬实力的角度看是做不到的,但却正是通过软实力就能实现。上述齐国的“战胜于朝庭”就是对孙子这一军事理论的鲜明注释。
《庄子·天下篇》也提到“内圣外王之道”,意即对外要能称“王”,必先在内部达到“圣”的境界。这正是内部形成了强大的软实力,才能对外有所作为。齐国的“战胜于朝庭”再一次验证了我国又一伟大哲人庄子的理论。
企业软实力
企业的硬实力,往往是指其物质方面的家底,如其资金是否雄厚,各种设施是否齐全,是否先进,也包括其体制与流程是否科学合理等等。这些属于企业的硬实力。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正是立足于企业的硬实力,没有硬实力或硬实力不足,就谈不上在市场上与人竞争。
但与硬实力相比,企业的软实力尤为重要。这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与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软实力对内体现为全体员工的士气,对外反映为由其品牌、服务、诚信等所构成的在市场与顾客心目中的声誉与形象。
1.企业软实力的作用
企业的软实力建设,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由在创业之初就确立的,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所决定的。为什么大部分民营企业“富不过三代”? 我国民营企业的寿命为什么会这样短(据统计,我国很多民企的寿命平均只有2.9年)? 我想这与企业的软实力不足应该有很大关系。
经营企业当然是为了创造财富,为了谋利。但急功近利,只图短期利益的追逐,绝不能形成软实力。一个长命的企业必然首先要考虑的是其客户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回过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利益。我们很多老字号,很多百年老店、百年老厂,已为我们证实了这一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始终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商业道德。正是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使这些老字号显示了企业软实力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有些乡镇企业在自己经营成功之后,不忘当地父老乡亲,在那里为孩子们办学,让村里孩子都有书读;为老人们按月发放老年补贴,深得当地村民拥护。 当时还没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这—概念,但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凭着他们纯朴的乡情、亲情,要让企业造福一方。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这就是软实力的体现。它所产生的社会吸引力与社会影响,以及在周围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是任何别的办法所无法替代的。浙江慈溪的金轮集团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2.提升企业软实力
如果说,硬实力主要着眼于物,那么软实力则更多依靠的是人。企业软实力蕴藏在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与聪明才智之中。现在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先进技术与高新科技,但只有有了能驾驭先进技术与高新科技的员工,这些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思想文化修养,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是建设企业软实力的基础。
现在我们一方面冗员过多,就业压力很大,同时又是合适人才短缺。实际上,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也没有无用之才。只有摆错了地方的物品,安排错了位置的人才。这就是老子所说: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因此对人才能否做到识才、用才、惜才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所在。这就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眼力、气质、胸怀与胆略。建设企业软实力,归根到底也是企业领导起着决定作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陋室铭》)。有了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有了“仙”,有了“龙”,一个小的企业、弱的企业,就会逐步发展壮大。反之,即使原有的物质基础雄厚,但经营不善也会日见衰落。
企业要有竞争力,要有软实力,必须使其领导与全体员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整体,以便目标一致,步调一致,这是孙武说的:“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为了实现“上下同欲”,首先就要求领导走向群众,贴近群众。这就要求领导者平易近人,到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采集他们的智慧,实现博采众长以改进工作。这也是近些年国际倡导的“到处走走的管理”。这将有利于避免偏听偏信,甚至被报喜不报忧的假象所误导。只有听得进不同意见,允许发表逆耳的忠言,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 改革创新才能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这就为企业的软实力建设奠定了群众基础。
3.软实力与企业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文化已受到普遍重视并收到实效。现在又提出企业软实力,是否属于换个名称的同一事物?其实并不尽然。企业文化是在新形势下, 以更灵活丰富的形式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工作。这是我党长期以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企业文化在员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语言,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自觉奋斗。企业文化的体现是“润物细无声”,在经营活动、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企业的软实力既包括企业文化很多内容和方法,又比企业文化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如果说,企业文化的重点在教育,那么企业软实力更侧重在执行。软实力不但要“教”更要“做”。为了推动企业发展,实现其战略目标,对布置的任务得到贯彻落实,必须加强管理监督,需要借助行政的力量,这是企业文化做不到,而是建设软实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