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全球化和网络经济背景下,合作竞争的战略意义越来越重要。我国企业应该抓住当前的发展时机,把合作引入到竞争战略中,在竞争中求合作、以合作推动竞争。
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正改变着我们生存的世界,企业的经营环境、营运成本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企业间竞争的内容、手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需要重新审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对合作给予足够的关注。
一、从理论的视角看企业合作竞争范式的出现
1.从生态系统理论看企业合作竞争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战略管理理论偏重竞争而忽视合作,穆尔于1996年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合作演化理论超越了这种缺陷,给出了在产业融合环境下企业经营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企业如何在其中发展并取得领导地位的战略管理方法。该理论指出在当今产业界限日益融合的情况下,企业不只是单个企业,而应是企业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该系统中成员包括供应商、生产者、竞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些利益共同体必须通过合作来完成和实现共同利益,以合作演化的生态系统为基本单位制定企业战略而不是单个企业;企业业绩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在生态系统中联盟和网络关系管理好坏的函数,而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好坏和行业平均利润的函数;研究的重点在于整个经济网络的发展和公司在其中的地位,而不是个别企业的成长;合作的范围扩展到所有可以被纳入整个生态系统内的企业,不再局限于直接的供应商和顾客;竞争不再是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主要在企业生态系统之间以及在系统内取得领导和中心地位上进行竞争。由此可见,合作竞争是由系统的固有特性决定的,系统所具有整体性、目的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等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进行合作竞争。
2. 博弈论为合作和竞争提供了一个分析工具
博弈论中最为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形象地说明了互相合作会给各方带来利益,互相拆台只会给各方都带来损失,它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然而,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两个人最终会选择互相忠诚于对方的策略,作为反复接近无限的数量,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因此,两囚徒只有做出合作性反应才可能实现最好的共同后果。利用博弈理论和方法来制定企业合作竞争战略,强调了互动性和系统性。合作竞争理论的核心逻辑是共赢性,反映了企业在网络信息环境下,要以博弈思想分析各种商业互动关系、与商业博弈活动所有参与者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合作竞争关系为重点。同时,知识作为一种非独享性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性即“溢出效应”。在现实中,一方面企业必须不断学习,甚至只有通过合作才能高效地获取并利用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源。另一方面,巨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及失败的风险逐渐成为企业的第一位压力,因此也导致了合作竞争的出现。
3.网络经济时代要求合作竞争范式的形成
合作竞争理论是由耶鲁大学拜瑞·内勒巴夫教授和哈佛大学亚当·布兰登勃格教授在《合作竞争》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经营活动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要想双赢,企业之间就必须进行合作竞争。享誉世界的思想家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20世纪最后25年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种称之为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新经济;以经济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同信息科技革命之间的相互作用,催生了一个崭新的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化推动产业组织向合作竞争范式的转变。网络组织理论认为企业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实际上构成了一种网络组织,它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而网络组织中各企业之间实质上是一种价值互补关系。网络经济具有的网络外部性和规模收益递增(也叫需求方规模经济)这两大特点要求企业间的合作竞争。网络组织成员之间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形成一条跨企业、跨行业甚至跨地区的价值链。合作竞争是对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如何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新思维,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有效克服了传统企业战略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
二、从发展的角度看合作竞争范式的出现
1.合作竞争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竞争
企业竞争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市场份额和竞争合作三个阶段。如今,企业面临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公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等环境,企业单靠自己的力量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已经较为困难,“合作”的意识开始被竞争双方所认同。合作竞争是一种高层次的竞争,从企业自身发展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促使企业间的关系发生新的调整,从单纯的对抗竞争走向一定程度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共赢。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企业合作竞争
全球化的实质是一种分工与专业化的全球化,必然引起企业行为方式和竞争理念的变化,促进了企业的竞争合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企业间合作行为的大量出现。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要求企业之间进行合作竞争。经济全球化也是产业全球化的过程,国际间的产业分工、协作与融合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全球产业网络,各国产业和企业必须凭借比较优势积极参与这一网络之中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越来越依赖于企业和产业价值链上下各环节的有效整合,企业竞争演化为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价值链上所有节点都是合作伙伴,企业之间由单纯的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关系。
三、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案例研究
全球跨国公司网络的形成验证了网络经济背景下合作的战略意义。跨国公司网络跨越地理界限在全世界分布的直接影响就是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簇群的产生以及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也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由此展开了商业系统平台之间的竞争。在以合作和信任为基础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各个企业更多的着眼点并非只在于企业,而在于环境。在这个空间中,企业间合作大于企业间竞争。
以软件帝国微软公司为例,微软公司的成功在于它营造了一个以它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打造了不同成员之间联系的平台,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一个网络平台可以跨越几个传统的行业边界。微软公司为核心的计算机行业生态系统中,不仅包括软件行业、也包括硬件行业及其重要部门、咨询专家和IT部门,还包括其它一些机构或行业。这里的企业间合作不仅突破了企业界限,同时也已经打破了行业边界。这种企业合作网络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系统的演化,计算系统的强健性、持续性与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便是驱动这一创造性演化过程的关键力量。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微软公司影响巨大。首先表现在为视窗平台开发相兼容的软件的企业及开发人员的数量上。在2000年大约有84%的软件企业至少开发出一种使用微软平台的软件。大多数(比例超过70%)的软件开发人员和信息技术管理者使用微软平台来编写其绝大部分的应用程序。微软公司影响力还表现在,以它和核心的网络化联结构成的庞大商业生态系统,系统中包括为微软产品和平台的拓展提供组建的商业伙伴以及利用微软产品和平台的众多企业。这个系统中包含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组织,既有像英特尔公司和AMD公司这样的组件供应商,也有像戴尔公司和惠普公司这样的系统供应商,还有像欧特克公司和直觉公司这样的独立软件供应商,以及像美国运通公司和美林公司这样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