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美国雇主哭笑不得的求职大法
美国某机构不久前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求职者想尽各种招数博得雇主关注。一家公司的负责人说,有个求职者把鞋子和简历一起发过来,以“让我的一只脚踏入公司的大门”。据美国在线求职网站的研究,大约1/5的雇主表示,有更多人通过“旁门左道”求职,去年这一比例就达到12%。在如今失业率高达25%的情况下,求职者的招数包括:
在交通信号灯处散发简历;
在公司停车场洗车;直接去公司的前台要求与经理见面;送去一块蛋糕,并把它的表面设计成一张名片,还加上求职者的照片;
分发带有个人风格的咖啡杯;
去公司董事长常去的理发店,让发型师为自己说好话
“和前几年比,现在找工作花得时间更长,竞争也更激烈。”求职网站的高级职业顾问说,“为了竞争,有些求职者不惜使出浑身解数。”但他也提醒:“虽然这种搞怪的方式能赢得老板的注意,但求职者随后得小心,并表现出专业精神,这样才能给雇主留下正面印象。”
“法、术、势”三位一体
中国古代韩非子的“法、术、势”三位一体理论,对如今的管理者们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种“铁三角”理论认为:
领导人具有居高临下的地位和最高权力,因而他具有一种位势,而这种“势”使他能够统领部下;这种“势”由“法”来加以保证,使其稳固;而“法”的稳定性又由“术”的权变来加以调节,使其处于最佳状态;而“术”又必须依靠“势”的支撑才能得以施展。从而,形成闭圈结构,确保领导构架的稳定性。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法”的理解很不相同。西方之法规详细规定组织与秩序,中国则不然,组织与秩序大部分存在于“礼”中,即以习惯法行之。西方传统之“法”从权利出发,有规定组织与秩序之功能。中国传统之“法”从义务出发,只有防止破坏已成秩序之功能。
因而在中国的现代企业中,以“法”固“势”之举,就不能不考虑到这种文化传统上的差异,即必须吸纳西方“法”之长处,对组织与秩序有所规定,尤其是对权力分立,相互约制的权力体制的明确规定,防止权力双刃剑的负面作用。但是,在中国伦理与法规并用,“法”宜简不宜繁,习惯使然,过细反而效果不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在西方理论界也有“成文规则”与“不成文规则”之说。即人们的行为受习惯的影响颇深,一纸规定未必就能真正成为人们遵从的行为规则。人们遵从的行为规则其实是不成文的,存在于人们的习俗之中。因而“不成文规则”时常是组织中真实起作用的“法”。而“成文规则”仍然能够影响“不成文规则”的形成,这主要是高层领导人自己遵守“成文规则”的带头作用,他们自己的行为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会起决定性的影响。(李然)
比林定律
比林定律:一生中的麻烦有一半是由于太快说“是”,太慢说“不”造成的。
美国幽默作家比林提出:
1.没有否决权,发言权也很容易被剥夺。
2.对不该让步的事不让步,别人反而更容易给你让步。
常听人说,平生最怕的事情就是拒绝别人,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心理。
的确,很多人,包括一些处世高手,在如何拒绝他人这件事上,都是很费脑筋的。人们往往是出于爱面子和怕得罪人的心理,在别人提出一些要求或者请求帮助的时候,即使自己很忙、或者力有不逮,也往往要勉为其力,那个“不”字就是说不出口。 正因如此,常常使自己陷入到“不得不”或者“被逼无奈”的窘境当中,更重要的是,还会打乱自己的计划和安排,使自己的工作与生活陷入被动。长此以往,我们将无法享受给予和付出的真正快乐,正常的人际交往与互动都会沦为一种负累,又有何快乐可言呢?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轻松地说出这个“不”字来呢?
首先,要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我有权利拒绝他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可以用社会能接受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权利和情感,维护自己的合理要求与斤斤计较是不能划等号的。
其次,在拒绝别人时要讲究技巧,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愿。向对方阐明自己的难处或能力所限;根据对方的情况给出一个合适的建议,即使没有直接帮忙,却一样为他解决了问题。
(杨萌)
“一滴智慧”造就石油大王
有一位青年在美国某石油公司工作,他所做的工作连小孩都能胜任,就是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
石油罐在输送带上移动至旋转台上,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作业就算结束。他每天如此,反复好几百次地注视着这种作业,枯燥无味,厌烦极了。他想创业,可又无其它本事。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滴落39滴,焊接工作便结束了。他想,在这一连串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呢?一天,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节省点成本?
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终于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但是,利用这种机器焊接出来的石油罐,偶尔会漏油,并不理想。但他不灰心,又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次的发明非常完美,公司对他的评价很高。不久便生产出这种机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一滴”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
这位青年,就是后来掌握全美制油业95%实权的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
点评:人生的改变总是从小的方面开始的,“改良焊接机”改变了洛克菲勒的人生。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特别注意普通人往往会忽略的平凡小事;能见别人所未见,才能做别人所不能做。有了这种基础,企业必定能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李凡)
小故事里的大智慧
实力之外定成败
某公司招聘一名维修部主管,在经过几轮残酷的淘汰考核之后,应聘人数从几十人落到最后两人,他们分别是小张和小李。
最后一轮考核总经理亲自出场,给了他们每人一部残旧不堪的坏机器,然后叫他们修理。
小张把机器拆开,仔细地检查内部的每个零件,不一会儿,他皱起了眉头。总经理看了笑着问:“可以修好吗?”小张犹豫片刻,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一定能修好,请放心。”
总经理又看了看小李这边,他也把机器拆了个“粉碎”,仔细地检查,过了一会儿,也皱起了眉头。总经理又问:“可以修好吗?”小李笑了笑:“对不起,这部机器实在是修不好,很抱歉。”
最后应聘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被录用的竟然是小李。小张不解地望着总经理,想寻找答案。总经理笑了笑:“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部机器是无法修好的,无论你下的功夫有多深,针是无论如何也磨不成铁棒的。”
企业招的是维修部主管,机器维修成就是成,不成就不成,不能凭个人意志走弯路。
扶树与扶人
某人做生意失败了,但是他仍然极力维持原有的排场,惟恐别人看出他的失意。宴会时,他租用私家车去接宾客,并请表妹扮作女佣,虽然前一瓶酒尚未喝完,他已砰然打开柜中最后一瓶XO。但是当那些心里有数的客人酒足饭饱,告辞离去时,每一个人都热烈地致谢,并露出同情的眼光,却没有一个主动提出帮助。
某人彻底失望了,他百思不解,一个人走在街头,突然看见许多工人在扶正那被台风吹倒的行道树,工人总是先把树的枝叶锯去,使得重量减轻,再将树推正。
某人顿然领悟了,他放弃旧有的排场和死要面子的毛病,重新自小本生意做起,以低姿态去拜望以前商界的老友,而每个人知道他的小生意时,都尽量给予方便,购买他的东西,并推介给其他公司。没有几年,他又在商场上站了起来,而他始终记得锯树工人的一句话:“倒了的树,如果想维持原有的枝叶,怎么可能扶得动?”
别出心裁的告示
美国纽约有一个著名的植物园,每天吸引大批游客。人们纷纷前往观赏植物园内多姿多彩和形状各异的盆景。植物园另一与众不同之处是其园门上方的一块告示牌,上书:“检举偷盗花木者,赏金200美元。”
好奇的游客问管理人员:“为何不按通常的习惯,写成‘凡偷盗花木者,罚款200美元’?”
管理人员不假思索地答称:“要是那么写,就只能靠我的两只眼睛。现在,可能有几百双警惕的眼睛。”植物园当局为了防盗,可谓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