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访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
企业及企业家简介
首钢始建于1919年,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公司、新钢公司、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首钢京唐公司、顺义冷轧公司、自动化信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首建公司、房地产公司、实业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2008年,首钢面对搬迁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和挑战,采取一系列措施化解风险,集团销售收入1320亿元,实现利润44.88亿元,钢产量1219万吨,职工7.5万人。在2009中国企业500强中首钢列第39位,制造业500强中列第12位。
朱继民,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十届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1946年3月生,安徽宿县人,东北工学院毕业,大学文化,国际职业经理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鞍山钢铁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国贸公司总经理、供销公司党委书记;水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北京市市委委员,首钢总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从1919到2009,首钢走过了90年的成长历程!它经历了解放前30年、解放后30年和改革开放30年,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振兴之路。在这90年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首钢人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首钢欢庆90年诞辰的日子里,我们有幸采访了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他向我们介绍了一代代首钢人的拼搏奉献和改革开放后首钢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为我们揭示了首钢蓬勃发展的动力之源、为我们描述了首钢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传承文化,90年炼造首钢精神
记者:首钢走过了90年的发展历程,您能为我们概括一下这段历史吗?
朱继民:首钢的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解放前的30年,首钢的前身——石景山钢铁厂历尽磨难、举步维艰,30年累计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新中国成立后,首钢获得了新生,职工意气风发。1958年,首钢建起了我国第一座小转炉,结束了有铁无钢的历史。到1978年,首钢年产生铁245万吨、钢179万吨、钢材117万吨,逐步形成集采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材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钢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从一个单一的钢铁企业,发展成为以钢铁为主,兼营电子机电业、建筑业、服务业、矿产资源业、海外贸易等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新世纪,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总公司党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辩证地分析形势,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全力实施搬迁调整,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持续推进“创新、创优、创业”,形成了一业多地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了从以长材生产为主向高档板材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展现出新的活力与前景。改革开放30年,首钢的钢产量从179万吨增加到1214万吨,销售收入从14.43亿元增加到1320亿元,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费576.6亿元,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明显改善。
记者:首钢作为大型的老国有企业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首钢人在长期的创业中所积累的首钢精神也为世人广为关注,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首钢文化。
朱继民:在近一个世纪的创业中,首钢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沉淀了宝贵的精神宝藏,铸就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从解放初“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的豪言壮语,到改革开放后“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三敢”精神,再到不断赋予崭新内涵的“创新、创优、创业”,与时俱进的优秀企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凝聚、激励和引导作用,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首钢人,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首钢的创业史上记载着这样一些顺口溜:“三天不卸甲,一天打八仗”“早七晚八,星期天白搭;早六晚九,星期天不走”“五加二,白加黑,天天夜总会。”这是首钢人激情奉献的生动写照,是决定首钢创业取得成功的首钢精神。
自1949年6月26日,首钢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这一天起,新中国的钢铁工业走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而首钢人也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使命,这就是首钢要为“首”,在赶超世界先进钢铁企业的进程中,要冲在最前列。
我认为,正是这种崇高的使命凝聚成了一种不断创新、创优、创业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不断被继承和发展,才使首钢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新世纪首钢开展一业多地的建设中,这种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迁钢经过570个日日夜夜的拼博,使一座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屹立于冀东大地一片芦苇丛生的旧河滩上。当时没有多少人敢相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建成这座年产400万吨的大钢厂。
首秦4300mm宽厚板工程,从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仅仅用了不到15个月时间,这在世界同类轧机建设中是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度。
首钢京唐5500立方米大高炉是首钢人自己设计建造的我国第一座大型高炉,采用了多项首创技术。其中无料钟炉顶是一项关键性的技术,世界上能做的仅有一家外国公司,他们开价一套要900万欧元,没有任何商量余地。首钢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决定自己设计制造,不仅获得了成功,形成了首钢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而且冲破了国外公司在大型高炉无料钟炉顶技术领域的垄断,节约投资和设备运行成本上亿元。
我认为,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就是首钢精神的核心,它凝聚了首钢人的优良传统和报国情怀;展现了首钢人落实科学发展观,立志创新、创优、创业的伟大力量。它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个首钢人的血液里。历经90年炼造的首钢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创造出新的辉煌。
转变观念,首钢在改革中阔步向前
记者:从首钢发展的历史来看,改革开放后首钢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请您介绍一下,改革开放后首钢的发展情况以及取得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朱继民:改革开放30年来,首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首钢的线材产品从最初单一的普碳钢,发展到已具备80多个品种,其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拳头产品占到全部产量的80%以上;从最初的只能生产建筑用钢,发展到产品涉及焊接、机械制造、制品行业、汽车用钢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的崭新跨越。
改革开放为首钢提供了施展身手的新天地,首钢人敢作敢为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给你举个例子,为了解决铁矿石资源的供给问题,1992年首钢以1.2亿美元买进秘鲁铁矿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可是超乎想象的天价,但在今天看来,这无疑是极具前瞻意识和长远眼光的英明之举。时至今日,能源危机、资源短缺成为困扰全世界的难题,钢铁产量居全球首位的中国,进口铁矿已达总需求量的一半以上,首钢拥有秘鲁这个最大的铁矿区,无疑在全球化的资源配置中具有长远价值。
2003年初,我刚一上任就明确提出:鉴于北京未来的定位和发展,鉴于未来钢铁产业竞争趋势,必须要在北京以外地区建设新的钢铁基地,取得更大、更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要超前制定大的战略决策,大的战略要有定位,大的项目要紧紧抓住,各种合作、开放的发展可能性要尽可能争取到手。这一战略思考和定位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这也为2005年国家决定首钢搬迁调整的战略决策奠定了基础。
当时,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把首钢人的思想和观念从小小的石景山下解放出来,解放到更高远、更宽阔的市场空间去。首钢党委在全公司迅速掀起了以“八破八立八做到”为重点的新一轮解放思想热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苦干三年,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和人才建设基础”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提出了到2010年做强做大核心产业——钢铁业、大力发展优势非钢产业、提升拓展海外事业的战略构想。同时,要求破除“等靠要”思想,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实施核心产业的地域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
记者:为了改善首都的环境,也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首钢实施了浩大的搬迁工程,请您谈谈它的意义及首钢人在这当中的作为。
朱继民:2005年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以此为契机,首钢走上了一条“创新、创优、创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迁钢、首秦、冷轧、首钢京唐钢铁厂相继建成投产,新钢厂总体技术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标志着首钢搬迁调整的新钢厂、新布局、新优势基本形成,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
按照建设“新世纪、新首钢”的战略构想, 2004年10月15日首钢迁钢正式投产,标志着首钢发展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建设具有21世纪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钢铁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首秦公司以“做精每件事,创新每一天”为工作标准,以建设“专精深强”的国内一流的宽厚板企业为目标,按照“节能环保型、循环经济型、清洁高效型”冶金示范工厂的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已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目前,他们生产的高强船板、锅炉板等优质宽厚钢板已销往世界各地,其中,高强船板通过了中、美、德、法、英、日、韩、意、挪等九国船级社认证,中(宽)厚板取得了出口欧盟建筑钢材CE认证。
作为国务院批复的首钢搬迁调整重要项目之一的首钢冷轧工程, 2007年11月8日,成功试轧出第一卷产品。这是一条起点高的冷轧生产线,综合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工艺装备:能在无污染、低能耗的前提下,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优质冷轧板。
更让首钢自豪的是,代表着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方向的首钢京唐项目已进入试产阶段,该项目投产后,主要产品热轧带钢、冷轧带钢、热镀锌板、彩涂板、电工钢等,将广泛用于汽车、造船、管线、电力、家电等,质量等级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主创新,为首钢提供发展的持久动力
记者:在首钢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应对当前这场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首钢一直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您认为,首钢的动力之源是什么?
朱继民:2006年5月1日,温家宝总理专程来到首钢总公司,和首钢工人共度“五一”国际劳动节,他对我们说:“新世纪新首钢,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要通过调整搬迁,建设一个自主创新的首钢,一个技术先进的首钢,一个产品一流的首钢,一个有竞争力的首钢。”我觉得,总理的这段话既是对我们的期望,也是对首钢竞争力来源的最好的概括。
可以说,自主创新是首钢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以首钢在河北省曹妃甸的新厂址来说,投资677亿元,全部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1%,完成220多项重要技术攻关,大部分技术可以自主解决,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主要依靠国外技术的情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目前首钢与全球150多家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同一个目标、同一个团队、同一个任务、同一个机制的创新型合作。
由于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积累,首钢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速度大大提高,过去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能完成的项目,现在用2到3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6年前,国内的管线钢大量依赖进口,2008年首钢生产销售了46.7万吨管线钢,而2009年2月首钢一次就签订了30多万吨的合同。被国外一直严格控制和垄断的、被称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的高端钢铁产品,首钢也已经研发成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首钢还一直通过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全球竞争的战略眼光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最近,首钢凭借其在香港的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并购了澳大利亚一个铁矿,并且成为一个大型焦煤集团的最大股东。同时,首钢与全球3大矿石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以说,目前首钢已经具备了参与全球钢铁行业竞争的能力。
让我们信心十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尤其是钢铁业“五个结合发展思路”完全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同时也与钢铁行业相互作用,其他产业对钢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机械制造用的钢材以前要求是500兆帕,现在要求是1300兆帕至1500兆帕。
目前,首钢已经组成了8个产、销、研攻关团队,面向机械、造船、建筑、管线、汽车、电器用钢等领域,随时了解客户需求,并以最快的速度将需求转化为科研能力和生产能力。
记者:首钢曾经实施过一个“百千万工程”,请您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朱继民:自2002年以来,首钢始终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当时提出了一个“百千万工程”,这个“百千万工程”要求有博士学历的人,必须要100人以上;有研究生学历的人要达到1000人以上,同时我们要培养万名以上的高级操作人才,万名以上的大学本科生以上的人才,来满足钢厂的要求。
近年来,首钢的自主创新工作可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首钢总公司以创新指数9.34名列“2008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100”第五名;首钢技术研究院荣获自主创新研发创造奖;我本人也入选自主创新十大人物。
可持续发展,拓展首钢的美好未来
记者:有人说,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不会回到危机之前。同样,度过危机的钢铁企业也不会是和以前一样的钢铁企业。您怎样看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朱继民:同样面对金融危机,首钢还有更严峻的考验,因为首钢正处在搬迁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一个转型的风险,也面临着压缩产能之后成本升高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我认为,钢铁企业要想走出这场危机除了要正确应对之外,更重要的是贯彻我们国家的钢铁产业发展振兴规划,这个规划实际上已经把钢铁产业面临的整个问题认识得非常深刻,提出的措施也完全符合中国钢铁行业的实际情况。我感觉,经过一两年的金融危机的考验和锻炼,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质量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也恰恰是我们当前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首钢正在制定集团的产业发展规划,也包括外省的钢铁基地分工,首钢提出的3000万吨目标的基础已经具备,目前贵州省钢铁产业已和首钢联合重组,同时,首钢也完成了对山西长治钢厂、新疆伊犁地区钢厂和矿产资源的重组。
首钢未来的产业布局在西部地区以长材为主,机械制造发达地区以特钢为主,各有分工。首钢进入新疆伊犁地区主要考虑面向中亚市场战略同时转化新疆当地资源,产品和规模方面重点考虑建筑需要的管材、建材等。首钢通过新项目建设和跨地区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到2012年钢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左右。
首钢将实施重点发展高端金属材料的战略,这可以说是对钢铁企业的重新定义。变过去高能耗、高污染为绿色的高端金属材料的企业。因此,我认为,首钢将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它的发展将更加令世人瞩目。
在此,我想再次强调,首钢的发展靠的是首钢精神,靠的是首钢一代代干部职工火一样的工作热情;同时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真诚合作。如果没有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各地方政府和人民的支持,首钢的搬迁工程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各项成绩。首钢今后的发展仍然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