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领导需要怎样的面孔

企业报道  2016-04-01 10:21:19 阅读:
核心提示:领导者不再是面孔严厉地指责下属,而是需要面向下属说“我能为你实现责任提供些什么帮助?”在本质上,领导者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而是提供责任实施条件的“服务者”。

  

  领导者不再是面孔严厉地指责下属,而是需要面向下属说“我能为你实现责任提供些什么帮助?”在本质上,领导者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而是提供责任实施条件的“服务者”。

  某企业季度会上,营销经理说:最近销售做得不好,但主要是因为竞争对手纷纷推出新产品;研发经理反驳说:最近推出的新产品是少,因为我们的预算少得可怜;财务经理说:削减了你的预算,是因为公司的原料成本在上升;采购经理跳起来:采购成本是因为俄罗斯一个生产铬的矿山爆炸了,导致不锈钢价格上升。

  面对此情此景,总经理只有无可奈何的苦笑:“这样说来,我只好去考核俄罗斯的矿山了!”

  这是一个常被用来说明企业管理混乱、责任互相推诿的例子。

  这四个部门的经理职责都是清晰的,但每个部门经理“岗位职责清晰”的结果,却并没有带来企业所期待的目标绩效,反而是造成了相互间的责任推诿,这是为什么呢?

  一、认识责任

  对于企业组织生命存在的认识,需要第三种眼光来看待,那就是基于“责任”的角度来认识。就如《永不消失的责任》一书中所描述的:“企业组织非常的‘不幸’,从它诞生后就被赋予了来自于组织以外的责任:资本或股东要求它盈利;法律要求它遵纪守法;社会要求它与环境和平共处;客户要求它信守承诺;市场要求它遵守规则——所有这些来自企业组织自身以外的、对于企业组织的要求,都是企业必须承担起来的责任”。

  一种反向的理解是:假如企业组织不能承担起外部所赋予的责任,那么,企业组织将吞下因责任缺失而产生的“恶果”;更严重的责任缺失行为,将直接危及到企业组织的生命。石家庄三鹿集团的倒闭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更积极的角度来看,“责任”不仅仅是企业生命的基本保证,而且是企业获取竞争力和利润的来源所在,即“(长期)利润来自责任”的管理命题。

  管理大师德鲁克早在4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管理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创造客户”。事实上,创造客户的实现途径,涉及到一个词,那就是“距离”,谁离客户的距离越近,谁就越是能获得利润。然而,“客户距离”却常常被误解为是“流程压缩”或是“质优价廉”这样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这显然是低估了客户或消费者的智商。

  事实上,真正接近或达到与客户零距离的实现途径,就是实现“责任承担”。

  二、组织与责任

  责任的丢失,常常被认为是责任心的缺乏所致,这是一个误解,事实上,绝大多数“责任的丢失”,都是来自于组织结构设计上的错误、而并非是责任心的缺失所造成。

  领导者多半有着急功近利的心理:他们渴望得到一个捷径,希望获得立竿见影的利润,然而,经营管理就是这么残酷,投机取巧的做法最后总是会被某种恶果报复。

  责任流程来自责任型组织建立,这就好比要收获丰盛的粮食,必须选择肥沃的土壤。而责任型组织建立来自系统性的建设——这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企业是一个以责任为核心的、独立的责任系统,只有当责任的承担需要配置相应的权力和利益才能完成时,权力和利益才会应声而出——这也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的价值观:推动企业组织前进的动力,不是来自于企业组织的权威和权力,而是来自于企业组织的责任链,是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在推动着企业组织的使命、效率永动向前。

  很多企业在铸造“责任流程”时,一般通过下面的形式完成,下面我们比较一下其优劣:

  1.责任与组织结构设计

  假如一个岗位或者一个员工的责任缺失,被归咎于责任心不足,那么,管理的问题就变得相对简洁,只要寻找一个责任心强的员工替代,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但事实上,一个岗位或岗位上的员工,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一个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的员工,你无法指望他会承担起任何责任。

  一些领导者常常莫名其妙地指责下属工作失职,这种模糊不清的指责,事实上造成了员工的无所适从,结果是越指责越混乱。

  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有的企业组织,都必须重新审视组织结构,并且追问一个最原始的问题,即“岗位(或职务)因何而出现?”

  只要认真审视,就不难发现,造成企业“责任缺失”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种情况是企业组织的责任没有具体的岗位承担;另一种情况是具体的岗位不承担企业组织的责任。“责任的缺失”明明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错误,但板子却最终打到了员工的屁股上。

  企业组织里令人厌恶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混乱现象,常常被归咎于制度的缺乏和管理的不规范。事实上,这是一个假象。

  2.责任与企业组织效率来源

  企业管理始终围绕两个基本主题运行:一个是效益;另一个是效率。当利益目标被假定后,“效率”就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唯一方向。

  企业管理的历史是一部“效率竞争史”,“效率”来自于哪里?

  早在两百多年前,“效率”对于商业利润的贡献,是微乎其微的。而一个异想天开的商业计划、或是一次大胆的冒险行动,都可以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哥伦布冒险航海,为西班牙国室带来大量财富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

  在现代企业组织出现之前,无论哪一个文明区域、无论哪一个文明时段,其商业利润实现的方法都是相似的。中国传统商人和威尼斯商人,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他们都是一样的充满了商业狡诈、投机冒险。

  但当工业革命出现,产生现代企业组织后,这一切变得“面目全非”了。

  一个依赖密而不传的手艺或秘方一类的传统商业组织,很轻易的就被拥有现代机器设备的现代企业组织所击败。表面上是机器设备击败了传统秘方,实际却是“高效率”打败了“低效率”。机器设备的大量使用,替代了以往的手工作业;标准化的生产作业方式,使得大批量产品的生产成为可能;而大批量产品的出现,满足了质优价廉的市场需求;“规模经济”出效率,就成了管理效率的代名词。

  只有将“责任缺失”看作是“效率的缺失”的源头,才会将责任看作是解决效率实现的途径;只有将企业组织看作是一个责任型组织,才会发现企业组织里隐藏着的“责任流程”;只有将“岗位(或职务)”看作是因责任而出现,才可能发现责任流程是在哪里断裂的;只有使用基于“责任”的绩效奖罚方法,才会促使责任承担的出现、并依赖责任的出现实现因责任而产生的组织效率,这就是“责任”是因,“效率”为果的“因果关系”。

  3.责任与管理运营

  现代企业组织的日常运营管理所依赖的是“权力支配”的运营主线。

  基于“责任”角度的管理运营,是用“责任运营方式”取代传统的“权利运营方式”。实现这种转换和替代的前提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区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权利与责任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权力的本质是责任;权力是因承担责任的需要而出现,在这之前,我们人为的将责任与权力硬性拆分,又人为的企图将它们硬性的糅合在一起,这是一相情愿的做法。

  当我们说起“责权一致”——期望责任与权力一致时,我们似乎在说两个可以随意搭配的管理要素,它们之间似乎可以由着我们自由任意的配置。

  然而,当我们知道了企业组织的本质是一个责任系统,企业组织是因承担必须的责任而存在和发展,我们就知道了所谓“责权对等一致”的真相——权力只因承担责任的需要而出现;责任承担的需要才是权力出现的唯一原因,任何出色的领导者也必须明白:惟有担当才可成长。

  因此,基于“责任型组织”的运营管理,它本身将呈现出这样的管理运营模式: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在传统权力组织里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从“权力命令服从”到“互为责任承担”的转变,考验的主要是“领导者”的观念和管理方法,即一个领导者要想他的下属承担责任,那么,他就必须首先对下属承担起责任,“授权”不再是一种领导者慈悲的恩赐,而是为了下属实现责任的必然选择。领导者不再是面孔严厉地指责下属,而是需要面向下属说“我能为你实现责任提供些什么帮助?”因为下属责任的实现,就是领导者自身责任的实现。

  在本质上,领导者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而是提供责任实施条件的“服务者”。

  三、经营员工的责任心

  有一位11岁的男孩在踢足球时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被索赔12.50美元。

  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他的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有这么多钱赔人家。”

  父亲说:“这12.50美元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

  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钱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责任心是人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积极关注和心理投入,它往往外化为对某一任务的积极行为。那么,如何增强下属的责任心呢?

  许多领导者都觉得,自己的组织成员对企业没有责任心,他们甚至在想,如果企业的每一位组织成员都能像他们那样关心企业该有多好。

  组织成员对企业的责任心并不是自然就有的,经典的企业理论认为,组织成员是企业风险的逃避者,而领导者是风险的追随者。组织成员通过工作获得收入,这些收入首先用来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即生存需要),所以组织成员倾向于选择有保障的收入。

  而领导者的情况不同,他们是企业的投资者,他们是富有的,暂时的收益波动无关紧要,他们是企业风险的追随者,因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领导者们认为,企业利润就是承担风险的报酬,谁承担风险谁就应该获取利润。由于资本是不逃避风险的,因而资本应该取得利润;而组织成员是逃避风险者,就只能得到工资。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成员会觉得既然已经取得了没有风险的工资,他们的利益就与企业的经营好坏、利润多少没有关系,因而,他们不会关心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如果企业管理不规范,还会产生组织成员“搭便车”的现象,即组织成员会千方百计通过最少的劳动来获取他的固定收入。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管理人员,也是领导者的雇佣组织成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组织成员进行管理。当领导者认为需要增强组织成员对企业的责任心时,常会与他们来探讨对策。

  然而,他们与企业的其他组织成员一样,也是企业风险的逃避者。在处理组织成员责任心的问题上,他们往往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是领导者对组织成员的代言人,有责任向组织成员宣传责任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们自己时常又不会有这种责任心。

  管理者长期处于这样的境地,会使他们在责任心管理方面的工作难有成效。

  由于组织成员和企业管理者都是企业风险的逃避者,所以在自然状态下,组织成员和企业管理者都不可能对企业有责任心,所以企业也不可能实现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

  企业的管理只可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也是组织成员责任心程度低的企业最有效的管理模式。

  责任心体现在三个阶段:

  一是做事情之前。

  二是做事情的过程中。

  三是事情做完后出了问题。

  第一阶段,做事之前要想到后果;第二阶段,做事过程中尽量控制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防止坏的结果出现;第三阶段,出了问题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承担责任不仅是一个人的勇气问题,而且也标志着一个人是否自信,是否光明磊落,是否恐惧未来。

  要培养责任心,首先要严格流程。所有工作流程要科学设计,从流程上确保工作质量。只有流程上科学合理,企业才能高效运营。

  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流程化,流程问题表格化。仅流程化、表格化还不够,还应该标准化(如图1)。

  其次,在强化制度监管的同时,要开展教育培训。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是企业领导者最基本职责之一,也是领导者责任心的体现。要想让每一名员工的责任心都充分体现出来,必须首先让员工学会遵守工作流程,严格按工作标准工作,不违反工作制度,自觉接受组织监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组织成员进行培训、教育。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想要组织成员有责任心,那么作为企业的经营领导者必须身体力行,起到模范的作用。领导一正能压百邪,领导邪一寸,下属能邪百里。

  如果领导敢于担责任,那么组织成员就会不惧怕犯错误,就会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尽职尽责,这样,企业岂有不发展之理?

  四、责任感决定员工忠诚

  忠诚是最大的责任,一个人具有非凡的执行力,却对企业不够忠诚,后果会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后果很严重,领导不满意。

  一个对企业缺乏忠诚的员工,执行任务时,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即使迫于上司查核的压力,也会推诿、拖延,并处心积虑地寻找合适的借口。

  更有甚者,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他会置企业的利益和职业道德于不顾,出卖企业的机密。当企业经营一时陷入困境,或者是个人过度膨胀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时,跳槽就成为家常便饭了。这样的员工,即使具有非凡的才能,又有哪个企业敢重用呢?

  赵亮是一家大公司的技术部经理,在专业领域有很大的建树,而且做事果断,有魄力,老板很器重他。

  一天,有一位相识的外商请他到酒吧喝酒。几杯酒下肚,外商一本正经地对他说:“赵先生,我想请你帮个忙。”

  “帮什么忙?”赵亮觉得有点奇怪。

  外商说:“最近我准备同你们公司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如果你能把相关的技术资料提供给我一份,将会使我在谈判中占据主动地位。”

  “什么?你让我做泄露公司机密的事?”赵亮皱起了眉头。

  外商压低声音说:“你帮我忙,我是不会亏待你的。如果成功了,我给你15万元的报酬。这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对你没一点影响。”说着,外商把15万元的支票塞到赵亮手里。

  赵亮心动了,把支票收了起来。

  第二天,他也给外商提供了一份公司高度机密的技术资料。

  在谈判中,赵亮的公司一直处于被动,结果整个项目谈成后少挣了好几百万元。事后,公司查明了真相,毫不犹豫地将赵亮辞退了,并将那15万元追回,以补偿公司的损失。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可见一个人若是失掉了忠诚,一切责任都无从谈起。

  只有那些把忠诚视为最大责任的人,才会抵御住形形色色的诱惑,才会时刻想到企业的利益,而不遗余力地执行任务,才会在企业遭遇困境中与之同甘共苦。

  忠诚源于强烈的责任感,一个人只有具备对企业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他才真正拥有了忠诚的品质。也就是说,强烈的责任感可以造就忠诚。

  当这样的职员进一步认识到忠诚是一种责任时,责任和忠诚就达到了统一。

  缺乏责任感的人,即使整天把忠诚挂在嘴上,也经不起考验。

  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相互的,有人“投之以桃”,必有人“报之以李”,员工的责任感是以企业的责任感为前提的。

  换句话说:要想员工有责任感,企业必须对员工有责任感。

  1933年,正当经济危机在美国蔓延之时,哈理逊纺织公司因一场大火几乎化为灰烬。

  3000名员工悲观地回到家,等待董事长宣布破产和失业风暴的来临。可不久,他们收到了公司向全体员工支薪一个月的通知。

  一个月后,正当他们为下个月发愁时,他们又收到了一个月的工资。

  在失业席卷全国,人人生计无着之时,能得到如此照顾,员工们感激万分。

  于是,他们纷纷涌向公司,自发清理废墟,擦洗机器,三个月后,公司重新运转起来。

  对这一奇迹,当时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是这样描述的:员工们使出浑身解数,日夜不停地卖力工作,恨不得一天干25个小时。

  在美国《幸福》杂志首次发表的“人们最愿意在其中工作的100家美国企业”名单中,哈理逊纺织公司是其中的一家,人们之所以愿意在这100家公司工作是因为:

  1.员工能够获得平等的尊重,经理人员和员工是一种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同事之间也是一种友好的协作关系。

  2.员工能够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具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条件,员工在工作中能够获得成就感。

  3.员工能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能够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福利,如建立工厂幼儿园;帮助员工购买东西,洗烫衣服;提供托幼补助、午餐补贴、孩子入大学的补助、老人赡养补贴;准许女员工在怀孕或哺乳期间,在家工作或减少工时等等。

  4.员工努力工作能得到丰厚的报酬。这些公司对员工具有高度责任心,收获了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和忠诚,企业也因为这些员工而获得了巨大发展。

  

  只有把员工摆在第一的位置,对自己的员工忠诚负责,才会使员工以忠诚和热情投入工作。这样才能把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提供给顾客,从而赢得顾客的忠诚。

更多专题
让竞争力无处不在

社区商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主要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为主,突出特点是便利性、地域性,具有相对稳定的...

聚焦新时期的设计管理

在我国众多的大型和特大型工业企业中,一般都设置有设计研究院(简称设计院)。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