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攥在政府手中的产品安全监管大网正在收紧。近年,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布并实施《北京市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倒查及追究办法》。这个办法规定,如果区牗县牘政府及其有关行政部门对食品安全事件或隐患存在管理不当或者监管不力的问题,将会被“倒查”责任并予以追究。对现行法律、行政法规有关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规定进行了重申、明确和补充,进一步增强了有关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上述举措的实施效果值得期待。《特别规定》借鉴国外通行做法,对生产经营者如何处理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包括生产企业召回、销售者停止销售存在安全隐患产品的义务以及地方政府和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应责任。
但是,仅凭刚性制度还远远不能解决中国的产品安全问题。一方面,制度是靠人来执行的,如果没有匹配的文化土壤,再好的制度都无法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制度本身无法穷尽所有的规定,它只能在人们合理的活动半径之外围上一个粗糙的篱笆,从而为这个社会预留了大量的漏洞,如何处理这些漏洞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化自觉。比如说,我们有了尽善尽美的监管制度,也有了滴水不漏的工作程序,是否就一定能够杜绝产品安全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定监管者在工作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也无法确定被监管者在公众的视线之外是否真正做到了自觉自律。
所以,在刚性约束之外,我们需要另一种软性的约束,即文化力量的约束。对产品安全问题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力量。回顾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含二甘醇牙膏禁售事件,在遭多国禁售并被质疑可能给消费者健康带来不确定性损害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和企业仍坚称,二甘醇属低毒类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代谢排出迅速,长期使用二甘醇含量低于15.6%的牙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关部门后来虽然下达了“牙膏生产禁用二甘醇”的禁令,但同时作了建议消费者放心使用与不建议二甘醇牙膏下架的表态。为了一点不大的利益,所有涉事企业也均未主动表示召回产品。这种全然不顾消费者心理感受和身体健康的做派引来了社会舆论的普遍不满,也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损失和形象损害。
其实,以人为本是企业和产品安全监管部门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他们的本分。从长远的角度看,以人为本不仅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反而会减少他们的损失、提升他们的形象、巩固他们的地位、拓展他们的空间。有了这点认识,相信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将不再满足于以不违法和不违规作为保障产品安全的基本原则,他们可能会以一种更细腻的方式去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并因此获得人们的尊重、关心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