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全球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无线城市超过600个,到2010年,全球无线城市预计将达1500个。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新一代移动宽带通信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国内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开始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但适合中国城市采用的无线城市建设与发展模式充满挑战。艾维通信是一个专注于专网通信以及无线城市建设的新型电信服务企业,艾维通信立足创新,应用新一代移动宽带通信技术,融合既有网络通信资源,从应用模式创新、技术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三方面打造新型电信服务商,致力于无线城市建设和发展。
具有中国特色的无线城市
1.数字城市
狭义的数字城市观念是由建设部所推动的“数字城管”发展出来的,而后逐步涵盖为城市整体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发展建设,是多种城市信息化应用的统称,也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础发展阶段。
2.无线城市
无线城市在原先数字城市的基础之上,融合新一代无线宽带元素,形成一个有线和无线网络有机结合、无缝覆盖的宽带网络,并借以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应用平台,支撑移动电子政务及三网融合创新应用,这是目前国内市场发展的现实情况,也是城市信息化的第二阶段。
3.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是未来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持续发展演进的目标;智能城市增加多种数据采集、机对机通信、自动化管理、移动电子商务、环保节能、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基于位置的服务,是数字生活的综合体现,也是城市信息化的美好远景。
发展中国特色无线城市的目标
发展无线城市有多种目的和意义,结合国内外的各种情况,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目标:
1.有利于普及宽带,消弭数字鸿沟及城乡差距,创建和谐社会。
这是早期国际无线数字城市发展的主要目的;由于当地的主流运营商根据市场机制进行网络资源投资,在投资不足的地区,政府主动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为百姓提供低廉的接入服务,借以消弭数字鸿沟。近期在广东,政府推动网络民主运动,将互联网视为掌握民意、吸取民智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借由无线城市的发展,将能更有效地推进网络民主。
2.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政府服务能力,提升对于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
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柔性的信息化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和政府服务水平提升;由政府主导,以专网形式发展的城域级无线宽带定位为城市的第五公共基础设施,以此结合既有的固网资源,可以建立一个无缝覆盖的统一政务信息化平台,具有承载三网融合业务能力,既保障互联互通,同时也避免重复建设;此一平台同时又以平战结合的方式,保障社会重大事件的应急响应,处置救援和指挥联动的不时之需。
3.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相关ITC产业与自主知识产权发展,推进社会信息化,生活数字化。
无线城市的发展要依据地方的特性和所处的信息化阶段来制定计划;在较为发达的地区,无线城市也定位为发展未来数字生活的基础,除了吸引投资外,也借以推动相关的产业链发展;这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服务型、知识型经济的重要举措。
发展无线城市的必要性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无线城市是目前数字城市结合通信、信息技术而演进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实现智能城市的必要途径;考虑中国城市的现实状况,市场化的公众网络已经比较发达,而由政府主导,运用新一代无线宽带通信技术所构建之城域“专用通信网络”才是“无线城市”最显著的标志。
无线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和相关ITC产业发展,其作为现有电子政务通信系统的必要补充,将极大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政府的服务能力,构建和谐社会。
无线宽带通信网络近年来已成为继水、电、路、气之后,各国、各发达城市竞相建设的城市第五基础设施,无线城市发展将消弭城乡差距,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际无线城市所遭遇的问题
国际无线城市建设主要是弥补主流运营商在地方投资的不足,因此采用的只能是使用公共频段的Wi-Fi局域网或基于Wi-Fi技术的Mesh网络,除了固定上网之外,不足以承担更多无线城市应用需求;同时由于技术手段和采用公共频段所引起的覆盖不足、信号干扰、带宽质量等问题,也影响了业务发展的规划和实现。
早期的国际无线城市目标简单,应用单一且主要以公众宽带普及为主,对于项目的可持续经营发展未有充分的考虑;同时缺乏相应的商业模式规划、运营管理机制和平台以及长远演进升级的路线;加上与既有公众网络的关系界定及融合互补问题未能解决,极大地影响了无线城市成功发展的可能性。
由此可知,由技术体系和商业模式形成的双重问题是过往无线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在理解国际无线城市的问题之后,我们还要提出以下几点考虑,其中包括目标和应用的明确化,政府的参与、主导和支持,公网和专网的平衡互补发展关系确立等都是发展中国特色无线城市成功的基本要素。
无线宽带技术体系的
认识和定位
无线宽带技术体系可以依据其覆盖范围、带宽速率、网络时延、服务质量保障能力(QoS)、终端可管理性、移动性、安全性等进行评比(见图1)。即如城市的交通体系需要结合各种交通工具的互补运用来承载总体交通运输任务;无线宽带技术体系的有机互补,结合运用,是满足多元化无线城市应用的重要原则;由于频率和空口资源的稀缺,唯有充分利用Wi-Fi局域网、3G公众移动通信网、专用的无线宽带城域网(见图2)以及未来4代通信技术,才能保障无线城市的发展不会制约于技术体系的壁垒和不足。
中国特色无线城市需要专网建设
在了解了技术体系的关系和定位后,有关无线数字城市网络要给予充分的考虑;既有的广域公众移动通信网络包括新增的3G网络,可以满足公众语音及互联网接入的大部分需求,也属于传统公网运营商的市场行为;但是政府及行业信息化以及应急联动等需要用户分级、带宽机动调整、应急处置、实时响应、信息保密等要求的各类应用目前仍缺乏专用网络支撑,应该由政府主导建设一个专用的无线宽带网络来支撑公众网络所无法承载的运用需求。
以自主创新的宽带多媒体集群通信系统构建无线城市专网应用平台
目前专用移动通信网络主要是以语音集群网络为主,缺乏承载高速宽带数据业务以及三网融合业务的演进路线。部分集群设备供应商虽然已在考虑如何将诸如iDen或Tetra等语音集群通信系统增加宽带数据通信能力,但仍然未付诸行动。由艾维通信结合国内科研院所及行业专家所自主创新研发的“宽带多媒体集群通信”技术(见图3),是以前沿的无线宽带数据通信技术,结合传统专网的语音集群通信模式,发展为新型的宽带集群模式,得到了业界和潜在用户的认同和支持,可以进行语音及数字调度一体化,提升、优化既有语音专用移动通信网络,融合宽带数据通信,打造支撑三网业务融合的政务信息化平台。
宽带多媒体集群通信的诞生无疑将为无线城市的专网类运用起到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无线数字城市的专网类代表应用
无线城市的专网类代表应用可以细分为以下的几大类(见图4):
1.政府、行业类信息化;
2.安保监控、应急联动;
3.交通运输管理、优化;
4.安全生产、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
发展中国特色无线数字城市的建议
1.推动既有专用移动通信网络(集群通信)的数字化和宽带化,建设基于自主创新的多媒体集群通信专网,以此形成无线数字城市中政府和行业信息化的应用承载平台。
2.确立以专网为主、公网为辅的互补融合型无线数字城市网络体系,优先保障应急通信和城市公共安全。
3.以应用为先导发展无线数字城市,首先支撑城市信息化和优化政府服务水平,为创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4.考虑现实需求急迫性,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力求长远健康持续发展。
结论
由政府主导,以专网形式发展的城域级无线宽带是城市的第五公共基础设施,以此结合既有的固网资源,可以建立一个无缝覆盖的统一政务信息化平台,具有承载三网融合业务能力,既保障互联互通,同时也避免重复建设。
此一平台主要支撑城市管理和政府服务的多种应用需求;首先是接续和优化由建设部推动的数字城市管理,而后逐步进入到智能交通管理;另一方面推动科技强警应用,扫除平安城市联网视频监控盲点,建立智能监控及示警能力,推进移动警务应用,完善信息采集发布和联动机制;同时又以平战结合的方式,保障社会重大事件的应急响应,处置救援和指挥联动的不时之需。
无线城市信息化平台未来还将对社区服务、移动办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安全生产、环保减排发挥重要作用,为长远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未来智能城市的建立夯实基础。
企业界有这样一句话: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套成功的经验。
印度较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为印度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证明,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