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中国当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环保总局从7月3日起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污染严重、环境违法问题突出的6市、2县、5个工业园区实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32家重污染企业及6家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
这是继2005年、2006年两次环评风暴,今年1月第三次环评风暴之后,环保总局刮起的新一轮环评风暴。事实上,2005年的首次环评风暴,在开始时获得了广泛赞誉,但其后质疑不断,很多人认为风暴对这些项目的运作实质上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
就连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也承认,环评风暴的“风力”再大,如果刮不到地面上,对违规者的处罚做不到稳、准、狠,那也只能是让人稍感凉意的一阵风。风过之后,一切如常。“风暴”不变成制度、不变成法律,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中国环境的观念启蒙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正式进入了利益博弈阶段。不再是技术、资金、运作到不到位的问题,而是制度是否能够变革的问题。
5月,无锡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粘稠的蓝藻在人们的印象中还记忆犹新,而今天江苏省沭阳县地面水厂取水口又遭受新沂河上游不明污染源污染,城区20万人断水。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已经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高发期,而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
众所周知,2006年的环保业绩不及格,今年仍难乐观。原因在于这两年地方发展经济的冲动远高于对环境保护的动力。各地争相上马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积极性”有增无减。记者从环保总局了解到,2006年,建设单位共报批项目820个,总投资额32574亿元。环保总局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56个项目不予受理,投资额达2183亿元。对163件作出不予批准或缓批的决定,投资额达7746亿元。
这些建设项目绝大部分属于电力、化工、焦化、造纸等行业,投资规模巨大。如果这些项目全部破闸而出,对当地的经济增长固然可以起到拉动作用,但是对环境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对环境脆弱的地区来讲,有些项目很可能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记者从环境执法的环保总局环监局了解到,有些被他们叫停、挂牌督办的违法污染企业,在后来检查中发现他们仍在生产。究其原因,金融部门仍贷款,供电部门还供电,工商没有查封,监察部门不追究环境违法行为的责任……显然,环境保护的措施要落到实处,光靠环保部门出招还不够,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没有地方政府的理解和协同,环保总局空有凌云壮志,也只能壮志难酬。
潘岳也表示,当前水污染持续恶化的趋势已非分割的治水管理体制所能解决,应该尽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域污染防治机制和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坚决完成减排目标。
诚然,在当前制度下,环评风暴还是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如果连这个都没有,违法污染企业就更有恃无恐,污染减排就无从实现。但这种作用很难持续,只能当作权宜之计。那么,如果要真正使中国的环境状况得到改观,非要有一套制度法规来保证。因而我们有理由企盼这次环评风暴可以来得更猛烈,能刮出制度的变革。
现而今,商用电脑市场群雄逐鹿,70%的市场份额令联想、惠普、戴尔等国内外IT豪强早已抢先下手,占据大半...
大力创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这一理念的灌输来积极营造企业和谐进取的氛围,让高效团队在工作中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