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不要憋在“盒子”里

企业报道  2016-02-03 10:11:58 阅读:
核心提示:跳出“盒子”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一般的老板舍不得、不放心,而且只要你在附近转悠,你就很难跳出去。

  

  我在保乐利加的会议上,发现了他们会议主题设置的方式;在伽蓝的现场,学习到他们的现场气氛控制法;在移动的培训会议上,注意到他们培训模式中的游戏;在第一财经的联欢会上,欣赏到他们内部娱乐的资源选择。其实,我现在依然有60-70%的时间在关注生意,不过关注生意的方式与以前完全不一样,我不去管非常具体的项目操作,也不去盯一个具体管理岗位的工作,我最经常的做法是把在外面游走中看到的情况、经验、做法与我们公司的形势、机会、问题相结合,然后找到差距、比较优势与借鉴的地方。我的很多同事是在“盒子”里的,而我是在“盒子”外的,“盒子”里外一结合,就可以变成很好的资源。

  跳出“盒子”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一般的老板舍不得、不放心,而且只要你在附近转悠,你就很难跳出去。我自己发现的跳法有两种:一是索性让自己与生意隔离开,比如我的留学法;二是给自己另外选择一样其他的挑战,必须有所分身,当然最好这个挑战也是与原来的工作有联系的,比如我的节目主持或者写作。但是,光跳不足以变性,跳出去以后很重要的是进入具有更大视野与见识的领域,让自己改变信息的获得渠道与模式。我经常鼓励我的高管去学习EMBA,鼓励中级管理人员参加我们的海内外管理研修,道理就在这里。因为光跳出来闲着是没意义的,或者只接触很少的信息就很可能导致偏离。我们要善于分析与洞察这些纷繁的见识,寻找并建立与自己原来工作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替代型的、丰富型的、微调型的与革命型的,而且联系也可以是实验性,不断调整的。联系也是一种想象与经验结合的技能,要经常尝试与锻炼才能慢慢熟练。

  人在一种状态里面时间久了就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有一种对于陌生事物日益加强的恐惧感,这样他就可能越来越不想离开原来的“盒子”,时间长了人就成了“盒子”的奴隶。管理经验与模式原来是管理者的创造或者应用,但是一段时间尤其在取得一定成就以后,这些模式很容易变成管理者的“盒子”,所以,我们很容易把管理经验变成我们的“骨灰盒”,最后死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上。只有当我们跳出“盒子”与其他的经验与见识碰撞,我们才可能有新的灵感与突破,才可能产生新的模式。管理一辈子就是在造“盒子”与砸“盒子”之间进化,只是在你砸“盒子”之前有机会跳出“盒子”,那么就可能对于下一步应该做的模式有了更大的优化的可能。做“盒子”的设计师,而不要做整天闷在“盒子”里的人。

更多专题
三型企业的内涵与建设

 “学习型、创新型、责任型”的三型企业是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居安思危,顺应新...

专家学者纵论三型组织建设

战略管理有一个普遍的做法,首先要对企业的外部形式,包括国内和国际,分析哪些有利、哪些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