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年轻人到一家著名的酒店应聘服务员。这是他涉世之初的第一份工作,因此他很激动,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但是,在新人受训后,他得到的工作竟然是洗马桶!从那以后,他变得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在此关键时刻,酒店的一位前辈及时出现在他的面前,她什么话也没说,亲自洗马桶示范给他看,等她洗干净了,她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当着他的面一饮而尽!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他:经她洗过的马桶,不仅外表光洁如新,里面的水也是一干二净的。从此,他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他的工作质量达到了无可挑剔的高水平。后来,他的事业遍布全球,成了世界旅馆业大王,他就是康拉德·希尔顿。
蘑菇生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不被人知,不被人重视。在管理学中“蘑菇定律”是指初次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由于对企业及其业务不熟悉,其特长没有显示出来,加上缺乏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往往被安排在不受重视的部门干打字、端茶倒水、扫地擦桌或者其他跑腿的杂事——好比蘑菇总是被置于阴暗的角落,像前文中的康拉德·希尔顿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洗马桶”一样,这使得“他变得心灰意冷、一蹶不振”而处于“蘑菇期”;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好比蘑菇总是莫名其妙地被浇上一头大粪;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好比任蘑菇自生自灭。康拉德·希尔顿的这种“蘑菇”经历是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初次参加工作普遍面临和遇到的。
帮助高校毕业生走出“蘑菇定律”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
“蘑菇管理”是企业对首次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一种常用方法,很多事业成功者都有过一段当“蘑菇”的经历。“蘑菇”经历对高校毕业生就像蚕茧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其作用有:一是消除高校毕业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如他们认为开始工作就应该受重用,而未认识到尚缺工作经验与担当重任的能力;二是消除高校毕业生对取得成绩后沾沾自喜的心理,如他们在做完工作、取得成绩之后,总想得到上司和同事的注意和赞赏;三是加快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进程,适应社会快者,职业发展与成功也较快。
企业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蘑菇管理”应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的特点那样,即形式上把他们放到基层从事条件艰苦的工作,而实际上却在经常关注其工作,考核其业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与环境,使其尽快成长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把高校毕业生的流失率降到最低,对企业而言是利大于弊。这样做既是企业的义务与责任,也与企业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符合国家政策与利益。
1.节省招聘与培训成本
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培训费用。研究发现,流失一个员工的损失比招聘一个新员工成本高出很多倍。目前高校毕业生都是80后,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敢想敢干,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或不顺心的事情、又没有人在旁边指点时,很可能想到跳槽。一旦高校毕业生跳槽,企业招聘与培训成本付诸东流,企业损失极大。
2.锻炼、发现与留住企业战略性人才
综观世界著名的百年老企业如IBM、松下公司、宝洁公司等等,每年都要招聘数量不等、被看作是“一张白纸”的高校毕业生,补充到企业的人才队伍中来,形成一个合理的员工梯队,使事业后继有人;而且“一张白纸”的高校毕业生经过企业有目的的培训与使用,更容易接受企业的文化与理念,因此,企业总是想方设法留住他们并使其成为企业未来的战略性人才。事实证明,企业未来的中坚力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这些一毕业就到企业中工作的大学生。
3.塑造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
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被安排在基层第一线工作后,觉得工作中既无资源又得不到任何支持,想法没有人听,工作也无人认同,人际关系又复杂,其工作热情受到严重打击,这说明他们还未认同企业文化,未将企业目标与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协调一致,一旦他们离开企业,将严重损害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
帮助高校毕业生走出“蘑菇定律”的策略
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尔(Hall)的研究显示,一个人进入工作领域后,其职业生涯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生涯阶段,每个生涯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社会情感方面的需求,而早期生涯阶段的任务之一是“培养行动技能”,社会情绪需求之一是“支持”。因此,企业帮助高校毕业生走出“蘑菇定律”正是满足了其早期生涯阶段的社会情感需求。
1.树立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信心
从前,非洲有个农场主一心想发财致富。一天傍晚,一个珠宝商前来借宿。农场主对珠宝商提出了藏在他心里几十年的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值钱?”珠宝商回答:“钻石最值钱!”农场主又问:“在什么地方能够找到钻石呢?”珠宝商说:“这就难说了。有可能在很远的地方,也有可能在你我的身边。我听说在非洲中部的丛林中蕴藏着钻石矿。”第二天,珠宝商离开了农场,四处收购珠宝去了。农场主激动得一夜未合眼,马上将农场以最低价卖给一位年轻的农民,就匆匆上路寻找远方的宝藏。第二年,那位珠宝商又路过农场,晚餐后,年轻的农场主和珠宝商在客厅闲聊。突然,珠宝商望着书桌上的一块石头两眼发亮,并郑重地问这块石头是哪里发现的。农民说是在农场的小溪边发现的,有什么不对吗?珠宝商非常惊奇地说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是一块天然钻石!随后,他们在同样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些天然钻石。后来经勘测发现:整个农场的地下蕴藏着一个巨大的钻石矿。而那位去远方寻找宝藏的老农场主一去不返,听说他成了一名乞丐,最后跳尼罗河了。
这个寓言启示:宝藏不在远方,就在我们心中。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只要有自信的原动力,就一定会把这座宝藏充分开发出来。
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往往觉得工作没有想象的那样理想或在工作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工作常出错,很容易对工作、对公司、对自身失去信心,把自己的激情和工作热情渐渐抹杀,陷入迷茫和自卑之中。这时,企业就要设法树立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的信心,告诉他们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么别人也不会相信你。要相信自己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身上积攒了成功所需的一切力量和才能,只要有自信,就一定能够开发自己“深埋的钻石宝藏”。而且,还要提示他们自信要从点滴的进步开始,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给自己一些鼓励和掌声等。
2.调整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心态
一位心理学家为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个工作在心理上所反应出来的个体差异,来到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对现场忙碌的建筑工人进行访问。
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工人没好气地回答:“在做什么?你没看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该死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特别硬,害得我的手酸麻不已,这真不是人干的工作。”
心理学家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美元的工资。若不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谁愿意干这份敲石头的粗活?”
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工人眼中闪烁着喜悦:“我正在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可以容纳许多人来做礼拜。虽然敲石头的工作并不轻松,但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无数人来到这儿,在这里接受上帝的爱,心中就会激动不已,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对待工作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第一位工人是无可救药者,将来也不会得到工作的眷顾,可能成为工作的弃儿。第二位工人是对工作没有责任感和荣誉感者,为薪水、为工作而工作,不是企业可信赖、可委以重任的员工,也无法得到加薪和升迁的机会。第三位工人对工作没有丝毫抱怨,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者,是最优秀的员工、企业和社会最需要的人。
当前的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遭遇“寒冬”,包括我国在内的企业纷纷举起减员增效大旗,这对于就业形势本已十分严峻的2009届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企业应当要求聘用的毕业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充分认识工作的价值,力争成为案例中的第三位工人,对企业心存感激,对社会和国家感恩。企业要把他们的职业心态调整到这样的状态:首先,要有谦虚的心态,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待自己的学历、学识、经验既要心存自信,又保持谦虚不自满;二是与他人交往要永远保持谦虚。其次,要具备专注、执著的心态,无论任何事情,一旦下定决心去做,就要尽力做到最好,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再次,具备竞合的心态,即要有竞争的勇气和激情,同时又要有团队精神,多帮助、多配合自己的同事。
3.培养高校毕业生的责任感
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的更好的生存机会。”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就是一份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对所担负的责任充满责任感。责任感与责任是不同的,责任是指对任务的一种负责和承担,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待任务、对待雇主的态度。对待工作,是充满责任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还是敷衍了事,这是事业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责任感是战胜工作中诸多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它使人们有勇气排除万难,甚至可以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缺乏责任感的员工,不会视企业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影响到企业的利益而感到不安,更不会处处为企业着想,遇事总是推卸责任,这样的员工就无法冲破“蘑菇定律”,而且必定是雇主首批解雇的对象。
研究表明:责任感必须培养,而且完全可以培养。注意工作中的细节就有助于责任感的养成,比如书店的营业员经常擦拭书架上的灰尘,司机让自己的车天天保持清洁等等,这些做法渐渐地就会习惯成自然。当责任感成为一种习惯,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担负起责任,而不是刻意地去做。当一个人自然而然地做一件事情时,当然不会觉得麻烦,更不会觉得劳累。当他意识到责任在召唤自己时,就会为责任而放弃一切,而且不会觉得这种放弃有多么艰难。
当高校毕业生对工作充满责任感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开篇案例中的康拉德·希尔顿从前辈那里不仅学到了工作的技能,更是学到对待洗马桶这份极为一般工作的责任感,从而成就了他的事业——世界旅馆业大王。
4.配备职业指导与发展的“良师”
康拉德·希尔顿的第一份工作是“洗马桶”,当他陷入“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蘑菇管理”的关键时刻,酒店的一位前辈充当了他的“良师”,“亲自洗马桶示范给他看”,而且从洗过的马桶里盛了一杯水,当着他的面一饮而尽!用实际行动告诉他“经她洗过的马桶,不仅外表光洁如新,里面的水也是一干二净的。”正是在这位“前辈”的示范下,康拉德·希尔顿冲破“蘑菇定律”,“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他的工作质量达到了无可挑剔的高水平”。应该说,是这位“前辈”良师塑造了“世界旅馆业大王”——康拉德·希尔顿。
任何人在初次参加工作时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都有“支持”的社会情绪需求,比如需要“良师”在身边指导。企业在聘用高校毕业生后,千万不要忘记为他们配备像康拉德·希尔顿遇到的“前辈”那样的精业、敬业、热心并乐于施教的高素质的“良师”,并通过“良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高校毕业生尽早走出“蘑菇定律”,认同所做的工作并进而认同企业及其文化,尽快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员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财富和价值。
5.点燃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激情
当今普遍存在一个不正常现象:高校毕业生通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工作,而在一段时间后,却觉得工作没有技术含量,枯燥、单调乏味,缺乏挑战性,自己也不受重视,从而丧失了工作激情,工作效率低下、混日子甚至出现职业倦怠,导致出现流失现象。
激情是工作的灵魂甚至就是工作本身,更是一种能把全身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的力量,即激情是不断鞭策和激励人们向前奋进的动力,如果对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可以使人们克服与战胜现实工作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及障碍。
美国著名激励大师博西·崔恩针对点燃和恢复工作激情,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改正只有兴趣才能让人们对工作充满激情的看法。兴趣可以培养,但是做一项工作时间久了,支持你充满激情做下去的不再是初始的兴趣,更多的是一种责任、眷恋和取得成绩而坚持下去的信心。
二是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如果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所喜欢的工作,仍然无法持久地保持激情。
三是树立新的目标。任何工作在本质上都是周而复始的重复,工作时间长了就会变得枯燥乏味。保持长久激情的秘诀,就是给自己不断树立新的目标,挖掘新鲜感。
四是学会释放压力。压力过大会导致工作死气沉沉甚至产生恐惧,学会管理压力并科学释放压力,可以减轻对工作的恐惧感,心情轻松才容易重燃激情。
五是切勿自满。自满的人不会千方百计去改进工作,对工作就会丧失激情。当你把过去的成绩当作激励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动力,试图超越以往的表现,激情就会重新燃烧起来。
企业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高校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进而把所从事的工作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实施适当的轮岗,协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地给他们树立工作的新目标;满足在他们取得一定成绩时给予必要的肯定与赞赏的心理需求;及时为他们排解工作压力并让他们学会压力管理的方法等等。
6.提供职业培训与潜能开发的机会
据研究,大学毕业时在大学所学知识的一半以上已过时,毕业后3—5年,大学所学知识全部过时,更何况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和社会。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会变成低薪人员。面对快速发展与变化的世界,企业频繁的创办与关闭、以及职业种类与工作岗位的更替,高校毕业生惟有使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与素质不过时,才能跟上职业和工作岗位变化的步伐。为此,就必须不断地参加各种培训、“充电”、“保鲜”活动,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迫切,事实上,不少高校毕业生在选择企业时就特别看重是否有比较完善的培训制度,因此参加工作后,一旦发现企业没有提供职业培训和晋升的机会,跳槽也就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企业也面临一个快速多变又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以及工作岗位和职责经常变化的状况,因此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员工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等知识型员工提供各种方式和途径的职业培训与潜能开发机会,满足其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心理需求,是提高其工作效率以及留住他们的必然选择。
“学习型、创新型、责任型”的三型企业是在“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居安思危,顺应新...
战略管理有一个普遍的做法,首先要对企业的外部形式,包括国内和国际,分析哪些有利、哪些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