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信息化当奢侈品,“只买贵的,不选对的”、“多快好省建设信息化”、信息化是“老板工程”、一切依靠领导、“信息化的效果最好能立竿见影”等错误想法非常流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全球约有5.3万家跨国公司,约占全世界生产总值的40%、全球贸易额的50%—60%、全球技术贸易的60%—70%、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技术专利的80%、生产技术的90%。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低附加值、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目前,我国原有的制造业模式竞争力正被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地区和国家取代,制造业空壳化的危险迫在眉睫。“中国制造”要想不被淘汰,必须要从粗放型加工到精细化制造,再向制造业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先实现制造业信息化。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虽然有约80%的企业建立了OA系统,70%接入互联网,50%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但上述投资只占企业总资产的0.3%,而发达国家则占到8%。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优先发展ERP是正确的。业界有观点认为:PDM从设计端提供数据源,没有PDM的ERP是无源之水。MES从底层实时采集执行数据,没有MES的ERP是无本之木。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能绝对化,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目前来说,ERP是制造业管理信息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要想缩短生产制造周期和采购提前期,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必须发展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技术,做好供应链计划协调与优化。深化应用基础上的普及,以此带动管理的全面变革,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制造业中的大多数企业信息仍未集成,仍处于子系统应用或信息孤岛状态,以ERP应用为例,中国约有6000多个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应用ERP系统,仅占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总数的2.7%。此外,流程不规范、职责不明确、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相当突出。花费重金的ERP系统往往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实施失败的企业数不胜数,而达到满意效果的企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企业界存在“实施ERP是找死,不实施ERP是等死”的说法。
ERP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年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职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中更为普遍。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尽管其中已经有超过40%的企业正在或已经进行了信息化改造,然而74%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还不到1%,81%的中小企业IT技术人员少于5人。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中小企业饱受资金不足、人才匮乏、信息化认识水平不足等问题的困扰,持等待和观望态度的还相当普遍。把信息化当奢侈品,“只买贵的,不选对的”、“多快好省建设信息化”、信息化是“老板工程”、一切依靠领导、“信息化的效果最好能立竿见影”等错误想法非常流行。
管理变革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的本质是把管理思想、运作流程抽象提升后优化、固化、标准化。信息化必须要有管理思想作支撑才有灵魂,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技术是实现管理思想的手段,信息化应该是管理思想的贯彻和管理体系的转型,而不只是建立企业技术框架。
企业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决定上什么系统时从实际出发,明确企业信息化需求,因地制宜,坚持适“度”而行,根据实际情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综合考虑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投资,认识到企业一旦走上了信息化之路,就是走上了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
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做好沟通工作,培养员工的信息技能和意识。在信息化建设完成后,还要根据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信息系统结构,把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结合起来考虑,避免因追求局部利益而破坏信息系统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当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中小企业的困境尤为突出。我国政府应尽可能地在法规、融资、税收等方面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越俎代庖,要在明确制造业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的前提下加强引导。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在其主办的2015年Talent Connect大会上,公佈了美国100个受欢迎雇主...
就在一些人对祖国医药的瑰宝———中医药的疗效和前途命运产生怀疑、发生争论的时候,天津天士力集团抓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