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企业发展应发挥好传统文化优势

企业报道  2015-11-23 08:42:50 阅读:
核心提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民族文化(儒家文化、帝王文化等)对企业文化维度激励的导向力、渗透力及约束力具有深远和显著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民族文化(儒家文化、帝王文化等)对企业文化维度激励的导向力、渗透力及约束力具有深远和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特性,以及它对社会和我国员工思想、行为的深层次影响,揭示了其对我国员工企业文化维度激励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以帮助企业在实施企业文化激励过程中找到应遵循的文化准则或道德规范。

  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的正激励

  由于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管理国家和处理社会事务的思想,下面就着重以儒家文化为主线,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能为企业文化提供养分,并有利于企业实施企业文化激励的内容与特性。

  1.“重人轻物”、讲求和谐。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轻物”的特征。儒家思想主张人乃天地之心。凡是研究“人学”的,都被视为正统、奉为圣贤,而从事物质生产的则被称为“小人”,搞技术发明的被看成是“奇技淫巧”、“雕虫小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讲求和谐,追求人际和谐、家族和谐、由个人和谐推展到家族、社会乃至国家和谐。以人为中心和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思想,也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一种体验。

  现代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全在于人,主张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追求用价值观念来协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力求在企业内部形成亲密、微妙的人际关系,使劳资双方及雇员之间亲密融洽,避免内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人轻物,追求和谐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企业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这方面有价值的东西,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

  2.中庸之道。《论语》这样说中庸:“允执其中”,即是人们处理任何事情都要不偏不倚,调和执中,力求在两个极端中保持平衡、寻求常道。“中庸”其实是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过犹不及。二是持久通行。要做到中庸的理想,就必须发挥人性的平衡,在生活上寻求自然的满足,达到“守中致和”。守中致和的处世态度和世俗的情感,便形成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人、人与家庭、本民族与异族等关系时追求调和、统一的特点。

  企业文化倡导员工协作团结,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主张运用共同的价值观念将员工的观念和行为统一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上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而不是运用僵化的各种硬性规章制度、指标等约束职工,这正好符合传统文化讲求中道、重情义、不偏不倚等特点。“守中致和”体现在家庭观念上,则崇尚父母双全、子孙满堂、父慈子孝、合家欢乐等,这与企业文化注重通过职工福利保障,对职工家庭成员的关怀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一致的。

  3.“贵义贱利”、“见利思义”。所谓“义”,指行为合乎各种伦理规范准则;所谓“利”,即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孔子肯定所有的人都有富贵的欲求,但他更强调以“礼义”制约“利”的重要性,将“义”作为人们对“利”的取舍标准。

  “贵义贱利”、“见利思义”的“义”是封建社会要求人们按不同的等级安分守礼,享有一定的物质利益,并最终为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利益服务的。但人们在追求财利的过程中讲求“义”与“道”(即所谓“君子爱才,取之有道”)这一优良传统对现代企业实施企业文化激励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要求企业员工在对待个人利益时,不能不择手段、见利忘义,而应在讲“义”的基础上强调“利”的重要性;在求“利”时,接受“义”的约束。

  4.贵仁爱,尚伦理。孔子最早用“仁”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而不仁,如何礼?”意思是没有仁,礼义有何用?孔子更进一步要求统治者,将仁惠与礼义互相结合。孟子提出“性善论”,主张以仁义教化人民的心性,管人先管心,方能使人心悦诚服。先秦之后的儒学更将贵仁爱,重家庭及伦理道德推广到社会所有人。“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

  中国传统文化贵仁爱、尚伦理的这一特点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颇为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一方面,“仁学”强调人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来充实自己,使各种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止于礼而富于感情色彩,从而家庭、社会也就稳定了。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也必须蕴涵这一思想,企业就会稳而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仁学”从情感角度肯定了社会秩序的合理性,有个“忠恕”过程,即推己及人的过程。企业在制定、实施企业文化激励的过程中倡导并培育合理、健康的企业文化,正确、适时地将企业文化所主张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为中国员工所接受,使得企业所有成员同其所乐、同其所恶,企业内部形成亲密、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激励水平自然会提升。再次,“仁学”还使管理手段富于感情色彩。企业文化所提倡的经营哲学和各种行为准则,必须通过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强化。

  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的负激励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也良莠不齐,其中也不乏有消极、落后的东西,影响甚至妨碍了现代文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文化激励的实施与水平的提高。

  1.平均主义。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和不及,平均主义的思想便应运而生。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也以“均贫富”为口号来动员民众,足见平均主义对国人的影响力之大。

  这一思想直接形成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企业员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组织结构不严谨、涣散等状况,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内耗严重,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最终必然给生产率的提高形成巨大阻碍。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企业变成与职工命运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建立人人机会均等,人人勇于进取,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以尽可能发挥职工的潜能,彻底铲除平均主义思想。

  2.重感性经验、轻理性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理性系统知识建立,缺少逻辑分析思考方法的训练。相反却极其注重感性经验,强调具体实用性。如所谓“经世致用”只注重感性直观的东西,将注意力集中在“三纲五常”、人际关系、人的本性、施仁政上,始终缺乏理性抽象的逻辑性概括和归纳;决策也建立在个人感情、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缺少定量的分析和理性思考,还直接导致了传统社会在政治体制上长期流于专制体制,民主政治制度明显滞后于仁爱思想。

  受此影响,这一文化特性进一步造成了在企业管理上,重视感性的经验积累,而科学的实证分析、制度的完善及管理的科学性发展极不充分。企业文化尽管主要通过共同的价值观这一文化的软约束来协调、统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以达到扩大激励的广度和深度的目的,但仍需适应现代化大生产所必须的硬约束,企业在实施企业文化激励时应加以克服。

  3.传统保守。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超越感性的理性思考,又主张中庸、中正,致使萧规曹循、缺少冒险与创新精神等保守传统思想的影响力和束缚力非常强大。

  面对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企业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于和善于创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强烈的传统保守思想影响,人们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这极大地阻碍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使得企业缺乏活力、产品缺乏竞争力。因此,为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以及企业文化激励效力的发挥,迫切需要清除这种僵化保守的传统文化思想的负面影响,形成革故鼎新、勇于创新的活跃气氛,充分调动员工潜能及创新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更多专题
2016年科威特石化产业市场概观

科威特的重要产品中,除了汽车、钢铁属于大宗之外,石化产品也扮演极为重要的出口项目,鉴于近来国际石化原...

「第九届美洲竞争力论坛」于瓜地马拉首都举行

第九届美洲竞争力论坛(IX Foro de Competitividad de las Américas)」由美洲国家组织(Organización de 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