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热,没有必要附庸,但对国学长此以往地点滴累积,企业家可以从中领悟到适用于现代管理的秘诀。
在回归传统文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通过学习国学来提升管理、修身养性,他们重新解读《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国》等古典名著,从中探求管理秘诀,尝试着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
对于管理者学习国学,不论你是肯定、附庸、还是质疑,相信通过逐步深入理解,都可以从中汲取经营管理的智慧,通过古为今用来拓宽管理创新思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表面看体现在经济实力上,谁的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谁就占有竞争优势。但是进一步分析,竞争实质上是企业经营谋略的竞争,更深一层说,是经营智慧的较量。你的谋略、点子比竞争对手高明,你就可以战而胜之。《孙子兵法》中所说:“上兵伐谋”,即一流的将帅,作战是要靠谋略来取胜的。经营企业也一样,要是缺乏远见卓识,没有经营谋略,当前物质上的优势也会逐渐流失,由盛至衰;反之,要是你能足智多谋,战略上胜人一筹,你就会脱颖而出,后来居上。
从我国古人的教诲、哲理、案例中获取智慧、灵感,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领导水平、搞活经营思路。这正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们的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竞争优势。研究表明,当今世界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热门话题,如全球化、知识经济、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等等,在我国的经、史、子、集,尤其在先秦诸子的述著中,都可找到类似的深刻表述。当时古人只是提出了一种概念、一种哲理,没想到经历二、三千年之后,在现实生活中却能给我们以难能可贵的启迪。
说到企业间的竞争,很多规律可以借鉴兵战的传世之作《孙子兵法》;矛盾对立面的转换,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变化,老子的《道德经》讲得意味深长;现在时兴的“学习型组织”,早在2500年前的《论语》中,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把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剖析得入木三分;生活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重温《鬼谷子》的“以天下之目”、“天下之耳”、“天下之心”的观点,令人肃然起敬;《周易》对从客观世界的“变易”中,寻求其不变规律的“不易”,正是启发我们应该在市场经济的多变性中,总结、提炼其客观规律的不变性。
我们今天提倡学国学,学习古代管理思想,不是在坐而论道,而是要古为今用,着眼于“用”字上,使国学为企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管理者提高其文化素养与竞争力服务。
在扩大开放的形势下,将有更多企业走向世界,企业领导人与外方的接触机会将越来越多。企业家自身了解一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与外方交流中介绍一些我国相关的古代思想与哲理,会让对方领略到来自东方的智慧,也使其对我们自身的文化品位与素养给予积极的评价,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必将推动双方合作与谈判顺利开展。
当然,学习国学并不可能从中寻找到解决眼前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重要的是真正理解古人这些理念的深刻含义,同时又要了解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与实际问题,加以灵活掌握。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考、分析、联系,在思路上受到“点拨”而豁然开朗,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从原来受现实问题的困扰中,看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思路、新机遇。
中国国学博大精深,企业家不是历史学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系统地学习研究国学的方方面面,而是要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把从国学中提炼的某些观点联系到自己的企业实际中,能在思路上得到启发。从国学中提炼的古代管理思想只有古为今用,才能显示它的作用,才能扎根于企业,显示其在现代的生命力。
印尼政府继本年9月9日及9月29日分别宣告实施第一、二波之经济政策方案后,续于昨(7)日再公布第三波经济振兴...
我国许多大城市都在面临转型的压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制造成本上升,制造业空心化的现象,而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