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率领他的管理团队到蒙牛参观,与牛根生总裁交流之后,友发钢管集团的李总写下这篇文字,纯粹是为了总结和阐述自己的感受,在集团内传达和学习。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看到此文,感动于企业家之间坦诚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欣赏的开放心态与行为,征得作者许可,特将文章刊出与读者分享。
2006年8月3日,友发集团一行50余人前往蒙牛集团参观学习。在蒙牛,我们参观了全球样板牧厂、乳制品生产线、职工食堂、圆缘小区等。我们惊叹于世界一流奶牛饲养场的现代化程度和“牛”性化管理,深刻地感受了植根于员工心中的蒙牛文化。通过与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先生的问答式互动沟通,我们深感牛总创业的艰辛,也对从“有我”到“无我”的企业家境界、企业家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
火箭速度创行业神话
正如我们赠牛总的牌匾中所说的“火箭速度创行业神话,强乳兴农造百年蒙牛”一样,蒙牛从1999年起步,1000万元起家,经过短短六年,取得了累累硕果:年产值过百亿;在全国建立了28个分厂;在香港成功上市;养活了上百万奶农;打造了国内乳制品第一品牌。这一切,怎能不让我们感到震惊!精细而严密的管理,完善的企业文化,复杂的产业链工程,严格的质量体系,庞大的营销队伍,这一切都让人难以相信竟是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然而这确是事实!听了仁惠特公司李天田老师讲述的牛总苦难的童年和在伊利的艰辛经历,我感慨万千。了解了蒙牛艰苦的创业历程后,更觉得蒙牛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不禁对牛总及蒙牛肃然起敬。
友发在很多方面与蒙牛有相似之处。例如:同样是1999年起步、都是私营股份制、发展都非常迅速、产值均过百亿、都是从一个小厂发展成行业中的领跑者等等。曾几何时,在一片赞美声中,我们颇感骄傲。但参观了蒙牛之后,我们的骄傲感顿减,换来的是强烈的震撼和强烈的差距感。从奶农到奶站,从奶站到全国28家分厂,蒙牛供应链的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都远远超过我们的钢铁业。食品行业的高风险、质量体系的严格程度,是钢铁行业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然而,蒙牛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品牌的差异化、营销的系统化、质量标准执行的严格程度、超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企业家的超前思维和无我精神,却都是我们无可比拟的。
企业文化一以贯之
走进蒙牛,你会强烈地感受到蒙牛的企业文化。我也曾参观过北京蒙牛,这次参观蒙牛总部,发现大到厂区的设计布局,小到办公桌上的一面小镜子,几乎一模一样。就连我们参观希拉穆仁奶站都感受到了浓浓的蒙牛文化。友发的经营理念最后一条是“靠文化管理企业”。不错,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必须靠企业文化统一全体员工的意志和行为,世界上任何大公司或知名企业都无一例外。然而,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时间不间断地培训、灌输;企业文化不是拿来主义,要从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提炼出来。蒙牛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边创业边总结边培训、灌输,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从而更好地引导了员工的工作。
友发六年来虽然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我们也试图从友发发展的实践中提炼出具有友发特色的企业文化,但至今依然只是雏形,还远没有系统化,没有全力在各企业培训、灌输。长久下去,很可能会形成一种尴尬的局面:友发每个企业的文化都不一样。因为人不同思维便不同,处理某些事物的方法千差万别,甚至是相悖的。学习蒙牛,尽快统一、完善友发的企业文化,通过培训、灌输,统一友发人的一言一行,从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是友发集团的当务之急!
“股份制+标准化”做强蒙牛
好的体制和好的管理是蒙牛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家族企业、个体企业虽然都有成功案例,但我个人认为股份制民营(私营)企业更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蒙牛从一开始就是大家入股的股份制企业,因而倍受大家关爱。随着企业的发展,蒙牛不断扩大股东队伍,使更多的人把蒙牛的事业当成自己终生的事业去奋斗。从这一点上看,是体制调动了更多人的积极性。试想如果牛总从一开始就自己干,别人都给他打工,也就不能很好地整合创业时的资源,纵然他再有本事,恐怕现在也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厂厂长而已。
只有好的体制没有好的管理也不行。蒙牛在六年的创业中,边干边建立、完善了标准化体系。人员招聘、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物资采购等各个环节,全部按统一的标准去做。有了这样的标准,才使蒙牛的发展快而不乱。
对比蒙牛,友发虽然有相同的股份制体制,但标准化的整体管理体系还远没有建立。这是我们实现优质管理必须补的一课。
整合资源的高手
“98%的资源靠整合”。整合资源是蒙牛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参观蒙牛时了解到:蒙牛建厂的土地是和林格尔县政府为招商引资白送的;设备是瑞典利乐公司投资的(投资条件是所有的包装物都用利乐的);建职工宿舍没有钱,找房地产商投资,在不要钱的土地上盖房子让蒙牛员工租用,得到双赢的效果。最难的是奶源问题,奶农和蒙牛都没钱,为了解决奶源,蒙牛出面找银行为奶农担保贷款养牛,解决了庞大的奶源问题,并找政府给奶农每斤牛奶补0.1元(鲜牛奶每斤收购价才0.85元),以鼓励奶农养牛;奶源有了没奶站怎么办?牛总说:谁投资谁受益。向社会招募投资者,蒙牛也可以担保,又解决了上千个奶站。牛总建立了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企业,真正投入的,除了自己领着员工亲手盖的厂房外,那就是智慧和勤奋。他不愧是整合资源的高手!
凡经历过创业的人都知道创业的艰辛。多数人在创业期间都抱怨没有钱、没能人,没这个没那个。参观完蒙牛后我们又该作何感想呢?蒙牛不也是白手起家的吗?由此我联想到友发钢管创业时,为了激励大家,我引用了原石油部长何康在建大庆油田时说的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从“有无之间”看企业家精神
2005年,牛根生写下遗书,捐出自己所有股份,成立老牛基金。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听了牛根生智慧、幽默、坦率的演讲,我们对老牛由衷钦佩。他说:“我从无(白手起家)到有(成为亿万富翁),人们只是认可了我的能力;再实现从有到无(捐出全部股份),我才真正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中国有多少有钱人?有多少比老牛更有钱的人?但是有几人能够做到在他事业如日中天时捐出全部股份,不留给子女,只让妻儿享受三大城市的平均工资?老牛做到了!曾国藩说:“吾儿如我,留钱何用?吾儿不如我,留钱又有何用?”牛根生看透人生,超凡脱俗!
很多人做企业的最初想法就是过好日子。其实企业小时是老板自己的,一旦做大了,就成了社会的。老板越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我本人在最早创业时的目标定位是六个“子”:厂子(代表事业)、票子(代表资产)、车子(代表消费)、房子(生活条件)、妻子(爱你的人)、孩子(后继有人)。如今友发做大了,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国际企业集团,贡献社会造福子孙。随着友发的不断发展,我们希望每一位友发人要坚定信心,终身学习,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把友发做成中国的丰田、通用!为振兴民族经济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草原的胸怀,团队的力量
此次活动还安排了大家去希拉穆仁草原。除骑马观光外,更为了提升团队精神,感受草原胸怀。我们经常说:友发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个团结向上、优势互补的优秀团队。如何保持这个团队的团结和凝聚力?我想最主要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肚量都要像草原一样宽广——在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完美的同时,不能要求他人完美,而是要用自己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伙伴的欠缺。
蒙牛创造了一段行业神话,友发也在快速发展,但我们的目标还远未实现。友发的美好未来还需要全体友发人紧紧团结在一起,群策群力,创造一个友发神话!
最后,用孙中山的一句名言与各位同仁共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不是产品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用户要去满足产品的需求。这样的怪事在中国软件行业早已司空见惯。
犹如旧中国工业荒原上萌动的第一枝新芽,在随后极短的时间里,在它的周围,一个又一个春天的音符在迅速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