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通讯员 王佳川 司阳涛 特约记者 屈永志)记者10月20日获知,川庆物探研究中心承担的《西气东输三线地下储气库(淮安楚州)三维地震勘探工程处理解释》项目,已于国庆前夕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川庆物探在储气库建设领域中表现出的技术成熟度与全方位服务能力,再次赢得甲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赞赏。
鲜为人知的是,储气库建设对建库区块和建库层段的极高地质门槛及技术支撑要求,决定了物探技术的必不可少,而川庆物探为此10年磨一剑,表现可谓“惊艳”。
今年6月,在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的主持下,川庆物探承担的《相国寺储气库三维地震老资料重新处理解释及井位跟踪评价》项目成功通过专家组验收,标志着从选址到顺利建成历时8年相国寺储气库建设圆满收官,而自2005年起,川庆物探技术人员就已参与其间。
10年来,《四川盆地相国寺构造储气库三维地震勘探》、《相国寺储气库随钻地质目标跟踪物探技术研究》、《地震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研究》等多项重大生产、科研项目得以“满覆盖”推进并系统深化集成;10年间,在大量理论研究和近年来野外攻关试验的基础上,技术与工程人员创新性地开展储气库建设物探技术攻关,并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GeoMountain软件系统深化攻关;还是在这10年,川庆物探一步步打开储气库建设国内市场——以2012年承接西气东输管道公司云南安宁储气库项目为契机,川庆物探接连在2013年、2014年获得湖南衡阳、江苏淮安楚州储气库建设物探工程技术服务项目,其中两个项目均是采集、处理、解释打包“拿下”。
10年的科技创新与技术实践赢来丰厚回报,川庆物探特色的地下储气库建设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井位设计及跟踪导向支撑的“一体化”技术完美“亮剑”,在四川盆地、湖南衡阳和江苏淮安楚州盐穴储气库等多个区块推广应用。累计实施12159.46公里二维和6631平方公里三维的地震攻关和推广应用工作。共优选建库有利区块超过100平方公里,跟踪评价井位13口,提供建议井位4口,取得显著的攻关和应用效果,并为今后的地下储气库的规模化建设带来极佳的示范引领作用。“这是一套创新的、有效的、实用的、具有工业化生产能力的储气库建设物探配套技术系列及工作流程,就现在而言,居于国内前列”。川庆物探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储气库专项研究的技术专家覃发兰如是说。
储气库“一体化”技术研究带来的各类技术成果同样丰硕:技术创新5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4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受理4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秘密1项,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1套、发表论文4篇,获局级奖励1项……该技术系列中的水平井随钻导向及跟踪技术更是以较高的实用性,极大满足了储气库建设生产需要,推动我国与储气库建设紧密相关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水平向前跨越了重要一步。
也许可以这样形容:完善的配套技术、全方位地跟踪技术评价,使得储气库建设中的至关重要的第一环——优选评价、区域选址得以优中选优,而西气东输管道公司三度选择川庆物探作为储气库建设物探合作方,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样也是深思熟虑的优中选优。
新闻链接:
地下储气库是将长输管道输送来的商品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空间而形成的一种人工气田或气藏,一般建设在靠近下游天然气用户城市的附近。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起步较晚, 1969年在大庆油田利用枯竭气藏建造了两座地下储气库。我国首次大规模采用储气库调峰是在陕京输气管道工程。为了解决北京市季节用气的不均衡性问题,于1999年修建了大港油田大张坨地下储气库。
地下储气库能够较好地提供季节调峰、战略应急供气等服务。近年来,为应对突发事件和季节用气调峰,确保西气东输沿线地区用户的正常用气,我国储气库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以相国寺储气库为例,该储气库可容40亿立方米天然气。2015年1月,首次采出1.2亿立方米天然气实现季节调峰,满足了川渝地区3000万居民1个月的用气量,大大缓解了冬季供气压力。
不是产品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用户要去满足产品的需求。这样的怪事在中国软件行业早已司空见惯。
犹如旧中国工业荒原上萌动的第一枝新芽,在随后极短的时间里,在它的周围,一个又一个春天的音符在迅速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