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节能减排>> 正文

开创集团文化建设新高度

企业报道  2015-10-16 14:27:21 阅读:

  企业集团的诞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营良好的企业集团,其规模效益不是一般中小企业所能比拟的。企业集团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调动资金、资源、人力、技术、品牌的优势,集中力量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态势,最及时地抓住机遇,最大限度地开拓和巩固市场份额。企业集团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来,我国的企业集团得到了飞速发展,影响力日渐增长。但是与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集团在规模上相对还比较弱小。特别是集团内部的建设、合力的形成、优势的真正发挥,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这是一个巨大的成长空间,需要走很长的路。

  企业集团经营的成功与太多的因素有关。曾经,人们认为关键因素是技术,技术构成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技术就没有竞争优势;曾经,人们认为关键因素是战略,战略规划指引企业集团前进,没有战略的企业集团将像无头苍蝇一般,任何方向都不是正确的航向;曾经,人们认为关键因素是人才,认为没有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执行会不到位、战略会成为草稿、愿景会成为画饼……

  现在,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企业管理思想、理念和方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将关键因素定位为企业文化。考察国际上著名的企业集团,无不是以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赢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惠普之道、松下七精神、强生21条等都是企业文化的著名案例;IBM的严谨、微软的宽松、苹果的创新等等,都是企业集团发展的不竭动力。

  企业文化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成的程式,更不是僵硬的固定模块。它只是一种共同的氛围、一种共同的追求、一种共同的理念、一种共同的愿景、一种共同的情绪。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的文化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这种完美的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也不应当是企业领导者追求的目标。如果设定的目标超越了多数职工的承受力,那就一定不能成功。企业文化的建设只能从不同企业的实际出发,抓住自身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最主要的着力点。但是又必须使它渗透到企业行为的一切细节中去。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集团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企业集团的文化,反映的是企业集团和企业集团员工的思想与行为。集团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是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与单体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同,集团文化的主体除了集团公司(总部)外,还包括企业集团所属各成员机构。而企业集团所属成员机构大多是独立的企业法人,集团公司(总部)不能像单体企业的上层那样随意指挥所属各成员机构,原来那些在单体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工具因此将不再完全有效,至少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加以应用。可以说,多主体性是集团文化的根本属性,是集团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这种多主体性使得集团文化建设具有一系列独特的规律。对于集团文化的研究,需要妥善解决集团文化多主体的问题,这样才能既保证集团文化的统一性,又保证集团文化能够与企业集团各成员机构的特殊性相协调,充分发挥各企业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据我所知,王吉鹏是业界为数不多的从实业企业总裁而转做管理咨询的人,据说还是管理咨询业界惟一从打工仔一步步成长为集团公司总经理的人,这种经历给了他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善于用企业的语言来谈论企业的问题,知道企业的关节所在。最近,他总结自己多年来对企业集团进行企业文化咨询的实践,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与多名管理专家和企业家碰撞交流的基础上,推出了《集团文化建设》一书,将目标瞄准了在经济社会中有重大影响的企业集团,希望可以助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一臂之力。不论其成效如何,这种为企业集团的初衷和努力,都是值得我们赞许的。

  关于集团文化,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大都比较零散,但是,本书的出现,为集团文化研究确定了一个高度。它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一致性,都在此之前的集团文化研究基础上跨越了一大步。当然,本书不可能穷尽了集团文化建设的所有问题,集团文化建设领域也还有很多需要大家探索和努力的空间,希望本书是一个基石和引子,在此基础上,为集团文化建设贡献更多的真知灼见,共同为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壮大、为中国经济的腾飞而努力。

更多专题
玉树临风创奇迹人生

不是产品去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用户要去满足产品的需求。这样的怪事在中国软件行业早已司空见惯。

腾越·百年老矿发新葩

犹如旧中国工业荒原上萌动的第一枝新芽,在随后极短的时间里,在它的周围,一个又一个春天的音符在迅速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