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在奉献中的人本精神

企业报道  2015-10-14 17:07:07 阅读:

  他,勤于思考更勇于挑战;他,公正严明却平易近人;他,博学多才又谦虚实干;他,硕果累累却不懈追求,他就是邯郸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如军。

  接任盛誉之下的邯钢掌门人,其压力可想而知。而在领导的热望和职工的期盼中,勇于挑战、矢志眷恋于邯钢发展的刘如军,毅然接手这面沉甸甸的“中国工业战线上的红旗”。随后他又以超人的胆识和毅力,从国际化的视角,带领骁勇善战的邯钢人以科学发展、产业升级,积极推进“建设国际水平现代化邯钢,打造一个装备精良、管理精细、技术精湛、产品精致、服务精益、队伍精干和生活精彩的精锐邯钢,成为中国优质板材基地”的宏伟战略。

  历经49年的风风雨雨,经过持续不断的革新、挖潜、改造,目前邯钢资产总额已达到378亿元,形成年产8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2005年,邯钢荣登中国企业500强第74位,中国纳税百强第62位,2006年实现利税34.8亿元,利润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4%和17.2%,创造历史最好水平。公司因此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单位”、“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中国优秀诚信企业”、“河北省最具影响力企业”等诸多荣誉称号。

  如今,邯钢的板材比达到73.6%,从初级产品到精品板材的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具有460万吨精品板材生产能力的新区建设正紧张有序、如火如荼,实现“建设国际水平现代化邯钢”的宏伟目标也指日可待。面对斐然成绩,已成功接掌帅印五年之久的刘如军却十分坦然,他说:“邯钢从名不见经传的中小钢铁企业发展到今天,是几代邯钢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作为邯钢人,我只做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盛名之下

  ——承接千钧重任

  邯钢原名邯郸钢铁总厂,始建于1958年,为地方中小型钢铁企业。1996年1月整体改制为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兼并重组舞阳钢铁有限公司和衡水薄板有限公司。

  1991年,邯钢以全行业千分之八的人数实现了全行业总利润额的20%,邯钢因成功创造并推行“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机制”而进入世人眼帘。1996年,国务院下发3号文件,邯钢被树为全国学习典型,邯钢经验红遍全国,成为继50年代全国工业学大庆之后,第二个推向全国的工业典型,邯钢也因此享誉全国,远播海外。

  2002年7月13日,对刘如军来讲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河北省委宣布邯钢领导班子调整的决定,刘如军成为邯钢新舵手;这一天,他没有升迁的喜悦,只感到千钧重担。上任伊始,他深入基层体察职情民意,细细分析邯钢管理优势和能力“短板”。从“严”入手,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管理讲制度,办事讲原则,工作讲程序”的管理理念,让领导个人的权力置于班子集体,让制度凸现主导和准绳的力量,强调公开、公平、公正,提高管理效率。此举深得人心。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钢铁工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钢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兄弟企业千帆竞发,民营企业突飞猛进,海外资本抢滩登陆,产能扩展和并购重组的势头十分强劲。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只争朝夕、自我超越,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不能向国内外先进企业看齐,尽快实施产业升级,我们就会在钢铁市场的大分化、大选择中处境堪忧!”首授抗鼎之任的刘如军一针见血地点中邯钢发展的要害。在钢铁产业危机四伏的新形势下,邯钢又一次遭遇生死抉择。面对严峻挑战,邯钢新的发展战略框架在刘如军的熟虑中日渐清晰。在他的带领下,邯钢人掀起了以产业升级、管理创新、人才强企、文化推动为支撑,倡导“精锐邯钢,绿色邯钢”,打造“中国优质板材基地”,建设国际水平现代化邯钢的“狂潮”。

  实践是最好的证明,翘首回顾,就会对他的敏锐思维和高瞻远瞩顿生钦佩。在近几年跌宕起伏的钢材市场行情中板材回报丰厚、表现抢眼,长材大多滞留在保本或亏损的边缘。如果没有当初的远见卓识,没有果断坚毅的恢宏气魄,没有长材为主到板材为主的快速转身,今天的邯钢真的会步履维艰、处境凶险。

  产业升级

  ——基奠百年伟业

  钢铁产能急剧扩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凭借对国内外钢铁行业发展历程的深入剖析和多年知识、经验的积累,善于把握企业发展机遇的刘如军已敏锐洞察出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的脉络——生产板、管、带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必然是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他果断拍板:“进一步做精、做强邯钢板材,打造中国优质板材基地。”

  一是加快以冷轧薄板为重点的板材深加工项目建设。2002年9月15日,引进奥地利安德里茨和意大利达涅利公司技术和关键设备,我国第一条以热轧卷板为原板的酸洗镀锌工程酸洗线在邯钢投产,年产能力50万吨酸洗板成为邯钢新亮点;2003年4月27日,20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的薄板坯连铸连轧热卷板CSP生产线续建工程热负荷试车成功,邯钢年产优质热卷板能力提升至250万吨;2003年8月22日,热卷板镀锌线一次试车成功,邯钢拥有了年产30万吨热轧镀锌板能力,板材品种更为多样化;2004年6月28日,邯钢第一条彩涂板生产线顺利投产,邯钢产品从色彩单一进入了七彩靓丽的时代;2005年3月26日,总投资43.9亿元,具有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130万吨冷轧薄板工程宣告建成投产,邯钢板材跃入竞争的高端序列。

  二是抓紧实施老系统优化配套改造。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主线,投资数十亿元,先后建设了高炉大风机、35000立方米制氧机、新中板生产线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

  三是积极谋划建设现代化的大型板材生产基地。按照“装备档次升级、工艺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优化、节能环保并重”的原则,编制了《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总体规划》(新区 )。在厂区西部,投资193.68亿元建设一个460万吨产能规模,由300m2烧结机、3000m3级高炉、200吨级转炉以及常规热连轧、冷轧生产线等大型化、现代化装备组成的优质板材生产基地。在邯钢人不懈努力下,2005年12月31日,《规划》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最终批复,新区项目将于2008年初完成一期建设任务,2010年全部建成投产。另外,投资35亿元,世界一流水平新100万吨宽厚板生产线已于今年初在舞钢建成投产。随着产业升级战略稳步推进,到2010年,涵盖宽厚板、中厚板、热、冷轧薄板、酸洗板、镀锌板、彩涂板等多系列、多品种,产能1200万吨的“中国优质板材基地”将亮相邯钢。

  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邯钢也在积极实施战略合作和战略联盟。在上下游产业链中,以“煤”为介,以“钢”为媒,先后与澳大利亚的哈默斯利公司、南非库博公司、巴西的CVRD和SAMARCO公司、山西焦煤集团等签订中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与中国五矿集团、时风集团等建立战略联盟。在同行业间,与文丰、德龙两家民营企业携手同盟,积极探索国有、民营等不同所有制企业资产重组的新途径。

  管理创新

  ——引燃不竭动力

  一个企业之所以久盛不衰,关键在于能够持续不断地改革创新。“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机制”使邯钢置身风头浪尖。一向勤于思考、勇于挑战的刘如军在晨曦和静夜中不断思索、酝酿着邯钢新的管理模式。在邯钢移植新的管理模式,无疑有一种巨大压力。但倾力心系邯钢发展的刘如军却未有丝毫的患得患失,他说:“只要有利于邯钢发展,我们就应该有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容并举、革故鼎新的能力。”正是在他的倡导、培育下,邯钢成为全面预算管理和模拟市场核算机制嫁接的温床。

  2002年,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成功引入,当年邯钢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高达5.6亿元,降低率为7.73%,创1991年推行“模拟市场核算”机制以来最高水平。虽然经历过十几年的市场打拼,但二级单位和工序之间推诿扯皮现象仍不能有效解决。从炼铁技术员、工段长到总经理、董事长,在生产一线打拼近三十年的刘如军深知问题的结症:要有效解决厂际和工序间的衔接问题,就必须引进市场法则,推行内部经济合同制。2003年,一种“量责问罪”的管理机制就此步入邯钢舞台。自此,纵向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横向上实施内部经济合同制,结点在于技术主管课题负责制和处级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网式”管理结构在邯钢管理工作中释放出巨量的“核能”。

  新华社一位长期跟踪邯钢、研究邯钢的资深记者,曾做过这样的结论:“全面预算管理和内部经济合同制,驱动了经济管理的轮子,而技术主管课体负责制和处级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则引爆了邯钢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源。可以说是四个棋子,走活了邯钢管理的满盘棋。”

  信息是决策和管理的依据。信息失真则决策失误,信息迟延则贻误佳机。以刘如军为首的邯钢人十分重视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促进企业管理升级,积极打造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同步,管控一体”的“数字邯钢”。在完成视频会议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基础上,ERP工程于2004年10月宣布启动,2006年1月1日零时,系统上线试运行,2006年7月1日,运输、进出厂物流、计量、能源、化验、质检、物资采购和供应等系统成功切换,信息传递更加全面、快捷,极大地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

  人才强企

  ——焕发勃勃生机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抢占市场、把握商机离不开技术先进、市场热销的过硬产品,而性能优良、受人青睐的产品必然出自人才之手。为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最佳境界,自2003年开始,针对领导干部、技术人员等不同层级员工,邯钢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培训。而所有轮训,均高薪聘请专家和学者讲授前沿管理新知,并到兄弟单位参观考察。邯钢更鼓励深造成才,先后与河北经贸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了12期工商管理培训班,培养了200多名工程硕士和10余名MBA硕士。选送两名技术骨干赴韩国学习,攻读硕士学位。为激励人才,发挥潜能,邯钢推行了竞争上岗和任期制度等激励机制。在全公司3000个岗位上实行了高技术操作岗位、特殊岗位、技术主管岗位津贴。最近几年,还出资近500万元对科技成果和优秀科技工作者进行重奖。

  在邯钢经验传播全国的时候,邯钢钢材总量的70%是普通建材。可放眼未来,板材必然是群雄逐鹿的热点。“人才强企”战略的实施,焕然改变了邯钢产品结构格局,促进了新产品开发长足发展。炼钢系统由原来主要生产Q235、16Mn、20MnSi等发展到目前的60多个品种;轧钢系统由原来生产35个规格发展为现在近200个规格。仅2006年,就组织开发了Q420B、SGH440高强镀锌板、农用车车底板、45#钢模具板等13个主要新品种。

  目前,邯钢基本形成了冷轧深冲板系列、冷轧家电板系列、酸洗板系列、低合金高强度热卷板系列、高强镀锌板系列、桥梁板及建筑结构板系列、船板系列、锅炉容器板系列等八个系列产品。实现了宽厚板叫响三峡工程、北京奥运场馆,冷轧板步入国内家电高端市场,深冲车用板走俏山东市场,冷轧板、涂镀板出口欧盟等不俗战绩。

  2004—2006年,邯钢有60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厅及市级科技进步奖励。其中,《邯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创新》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北省省长特别奖;《邯钢薄板坯连铸连轧项目建设》和《邯钢酸洗线的优化配置及工艺改进》项目荣获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热轧矿用左旋螺纹钢HTLB335/HTLB400》项目荣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奖;《优化中板生产工艺,提高机时产量》等项目多次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尤其是冷轧备料攻关成果备受同行关注,冷轧用料产品合格率达93%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06年底,邯钢拥有专利201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近三年授权专利96项,特别是“薄板坯连铸连轧核心技术专利战略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实现了50多年来河北省国家专利战略项目“零”的突破。邯钢多次荣获“河北省发明创造单位”,2006年又被列入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文化推动

  ——提升竞争实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因其自身特有的不可模仿性而成为现代企业制胜市场、赢得竞争优势的法宝。围绕“精锐邯钢,绿色邯钢”的文化追求,邯钢人按照“人本为基,成本为纲”的核心理念,内聚合力、外塑形象,与时俱进,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理念先进的企业文化,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打造“绿色邯钢”,追求人与钢铁、自然和谐共生。随着钢铁产能不断扩张,环境超载日益严重,直线式传统发展模式遭遇强劲挑战。在探索和谐钢铁的道路上,刘如军带领邯钢人又一次捷足先登,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钢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邯钢”之路。在持续实施2001年编制的《邯钢节水技术改造工程》方案的同时,邯钢投资4500万元建成邯钢第二污水处理厂,邯钢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72000立方米,厂区所有工业废水全部回收处理,实现废水“零”排放、增钢减水的良好效果。在完成多项节能环保项目基础上,又投资9.3亿元,建成河北省首台CCPP燃气蒸汽发电项目,年可回收高炉煤气210亿立方米,发电6.77亿度,占邯钢年用电的36%,年可创经济效益3亿元。由此,邯钢高炉煤气高空放散、“天灯”常燃成为历史。通过对蒸汽综合利用专题攻关,实施“西汽东送”,邯钢厂区蒸汽系统实现“无煤化”生产。另外,三炼钢转炉回收、高炉TRT发电等多项节能环保项目的投运,无一不彰显着邯钢人经济与环保并重、自身和社会共嬴的“绿色”发展理念。

  实施诚信文化,建造品牌效应。诚信是中华商业文化的精髓,诚信也是企业经营之道、生存之本。深受中华文化熏陶、历经商海风雨的刘如军对“诚信”有着深刻的理解。对职工,他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严格要求自己,急职工之所急。在温情关怀的和谐环境中,“献身邯钢,奉献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在钢城悄然汇聚;对股东,他努力经营、尽心回报,2005年公司被选为上证50红利指数指标股,2006年又入选了上证50指数样本股。对客户,他强调树立精品意识,围绕市场和用户的不同需求,竭力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另外,邯钢还积极为社会福利、市政建设、文教卫生、灾区援助等公益事业捐款、捐物。邯钢诚信建制的成功推进,极大地树立和拓展了“邯钢制造”的品牌形象,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美誉度,赢得了专家和各界的认同。2006年,邯钢荣获“全国优秀诚信企业”称号。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十大改革创新人物、河北省最受关注企业家……,面对接踵而至的诸多荣誉,历经风雨、宠辱不惊的刘如军平静淡然。因为扣动其心弦的不是个人荣耀,而在于企业发展。永不言歇的他要引领邯钢人精心竭力打造邯钢优势,实现雄壮崛起,做得更强,走得更远……

更多专题
从“细节主义”迎接精细化管理时代

人人都知道管理可以出效益,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集体企业里最终矛盾的主要方面仍集中在管理的精细化,只有...

是什么妨碍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诚如所言,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就是政府扶持国有经济的内在偏好。国有企业“家猫”的政治身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