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著名企业人士说过,在当今微利时代,企业要想自下而上只有不断挑战极限,即向“零”目标管理要效益,先置之死地而求后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善于向经营管理环节充分挖掘增效潜力。下面提出了一些把“零”引入管理决策过程中的理财新思维方式,可使企业“置之死地而后生”, 向极限发起冲刺,把非增值环节消除,使一切不利于最大理财化的负效应引起的成本费用尽量压缩,使之趋于“零”,从而使企业在聚财、理财、生财等各环节实现效益最大化。
开支安排的“零起点”预算
企业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以零为基础,一切从头开始,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组织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并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排出优先次序——决定哪些是重点扶持的,非花钱不可;哪些可办可不办,依财力而定;哪些关系不大,应予以取消,以达到好钢用在刀刃上。该理论最先是由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彼得·菲尔于1970年提出,然后由乔治亚州政府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1977年当卡特登上美国第39届总统宝座时,“零起点”预算进入了总统预算办公室,并从此在一些国家企业界流行开来。
“零营运资金”管理
大家知道,营运资金指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后的差额。如果资金过多地滞留在流动资金形态上,就会使企业的整个盈利降低。因此在满足企业对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并大量地利用短期负债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是必要的。即企业将营运资金视为投入资金成本,要以最小的流动资产投入获取最大的销售收入。零营运资金基本出发点是尽可能地降低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额,强调的是资金的使用效益,因而营运资金在总营业额中所占的比重越少越好。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高盈利、高风险——能使企业处于较高的盈利水平,但同时企业承受的风险也大。 “零营运资金管理”是一种极限式的管理,它并不是要求营运资金真的为零,而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尽量使营运资金趋于最小的管理模式。
完善责任会计,追求“零疾管理”
通过完善责任会计,以人为中心,对经营各环节、各层面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保证各环节、各层面、各要素的毛病和缺陷趋向于“零”。要求做到每个环节、每个层面都必须建立管理制度和规范,按规定程序实施管理,责任落实到位,不允许存在失控的漏洞;必须有对差错的事先防范和事中修正的措施,保证差错不延续并提前消除;所有环节都不得向下道环节传送有“疾病”的决策、信息、技术或零部件,企业不得向消费者提供有缺陷的产品与服务;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不仅是被管理者,而且是管理者,以主体行为保证产品、工作和企业经营的零疾状态。
库存环节的“零库存”
“零库存”,消除非增值的库存作业环节,一直是企业界努力的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离不开科学的即时供应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根据产品的外部需求,通过计算机自动推算产品的零部件和材料的需要量,并能由产品的交货期展开零部件的生产进度、材料及外购的供货日期,按生产需求严格控制材料、外购件数量和供货时间,使库存量保持在最低限度,达到占用资金最少的目的。
精益生产的“零浪费”
这是精益生产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消除机械设备的故障停机,实现零故障,提高运转率;将加工与装配相连接流水化,消除中间库存,变市场预估生产为接单同步生产,将产品库存降为零;加工工序的品种切换与装配线的转产时间浪费降为“零”或接近为“零”;消除多余制造、搬运、等待的浪费,实现零浪费;不良不是在检查位检出,而应该在产生的源头消除它,追求零不良。最大限度地压缩前置时间,为此要消除中间停滞,实现“零”停滞。人、工厂、产品全面安全预防检查,做到零事故。切记不要浪费人才。
产品质量的“零缺陷”
“零缺陷”的质量是产品最大的吸引力。总有人认为:追求“零缺陷”是不可能的,“零缺陷”的质量管理专家菲力普·克劳斯比的解释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强调以人为中心,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自觉性,以全体职工工作无缺陷来保证整个产品的完整无瑕。它要求生产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根据产品的质量、成本与消耗,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来合理安排生产,而不是依靠事后的检验来纠正。开展零缺陷运动可以提高全员对产品质量和业务质量的责任感,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零缺陷”已成为一种管理态度和管理意识,因而也是一种管理哲学。如六西格玛由摩托罗拉最先倡导,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事实也证明它能为众多优秀的公司赢得丰厚的财务回报。
理财决策的“零失误”
企业的核心是决策。决策准确与风险把握决定着企业生死存亡。“零失误”是优胜劣汰竞争法则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必然要求。作为组织负责人,对每一项经营理财决策,都应尽量争取成功的概率接近于100%;失败的概率接近于零。企业负责人必须严而又严,慎而又慎。
追求组织的“零管理层”
德国卡迈·耶公司较早地提出追求“零”目标管理,分厂出现了“零管理层”,即分厂负责人直接管理到班组,实行“走动式”管理。班组长则由技术顶尖人员兼任,是不脱产的管理者。实际上网络环境下组织的扁平化就是朝这方向努力。
在海尔,零管理层不是不要管理层,而是不要一层层的职能管理,让每个人直接面对市场,企业、市场便成了两个面,直接全面接触,形成端对端零距离。
比如说设计人员,一般企业的设计人员,上面领导布置哪种产品的开发任务,就遵命把它开发出来并推到市场上去,这就算是成功了。然而现在不行了,没有哪个领导来给你下达任务,那么至于这个产品为什么要开发?你就必须要到市场上去获取信息,开发出来的产品推到市场上去,也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在哪儿呢?就是在市场上最终的销量和销售的毛利。如果没有销量和销售的毛利,这个产品开发就是不成功的,还要追究设计人员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设计人员和市场实现真正的零距离。
张瑞敏说,做到组织形式上的零管理层必须树立三个观念,即一是端对端、零距离。企业、市场原来像两个金字塔,接触面只是点与点的接触。流程再造就是要使人人都是一个市场,人人都面对一个市场,企业、市场便成了两个面,直接全面接触;二是要树立市场链决胜在终端的观念,因为企业与企业的较量,实质是终端员工之间的较量;三就是市场链推进的目标,就是要使企业、市场两个端融合在一起成为市场链流程。这就要求每个管理者不仅要研究形成有效定单的“果”,更要知道形成的“因”。只有管理者在业务流程再造这场革命中敢于把自己摆进去,勇于革自己的命,才能取得成功。
顾客服务的“零瑕疵”
企业应该追求零顾客成本(即顾客在交易中的费用和付出的金钱、精力等损耗),首先要对顾客的需求进行评估,然后开始改变公司的作业流程,设法消除交易过程中影响最大的顾客成本,尽量避免如交货不及时、手续烦杂等问题的出现。同时在售后服务上要追求“零延时”、“零意见”、“零距离”、“零沟通障碍”、“零无音讯”等等。
人人都知道管理可以出效益,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集体企业里最终矛盾的主要方面仍集中在管理的精细化,只有...
诚如所言,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就是政府扶持国有经济的内在偏好。国有企业“家猫”的政治身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