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年来,写企业管理的书很多,写中小企业管理的书也不少,但像曾伟这么写书的不多。他从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私营企业的真实面孔入手,直接提出了中小私营企业的“种属”问题,是传统的“作坊”还是现代工业化的企业,一下子把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聚集到“物种”的改良上,从而引出了本书的主题:中小企业不是做强做大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成真正企业的问题。接着,作者从中小企业的种种困惑入手,层层剖析、步步深入,既无空洞抽象的说教,又无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更无某些专业知识的卖弄。实在、可信是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你可以不照作者说的去做,但你不能不信作者讲的道理。我相信,如果你是一个想把企业做强做长久的投资者或经营者的话,那么,在读了这本书之后,你多半会自觉不自觉地跟着作者去“革命”。
“企业的革命”,实为企业的变革,表面上是静悄悄的,但它的深处却是思想理念的深刻变革。中国封建时代没有企业,只有工场、只有作坊。建国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工厂建了不少,实际上是大大小小的车间,不能算作企业。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在中国才20多年的历史,它们还脱不了农耕社会旧式作坊的印记。洗刷作坊印记的过程,就是“企业革命”的过程。本书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的叙述和论述之中教你如何去“革命”。书内事例材料多,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环节多,但不是材料的堆砌和拼凑,而是企业发展内在规律的有序展示。本书不是离开中国的现实去谈应该如何如何,而是从中国众多还不能称为企业的企业实际出发,用大量事例说明怎样去做才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作者巧妙地把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和规则融于中国中小私营企业的运作实例之中,在现代化、工业化、国际化和中国传统、中国特色之间寻找到一个恰当的结合点。
结合点上难题多,结合点上天地宽。把世界上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中通行的规则引到中国来,要有一个中国化的结合过程。犹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那样,不经过实践是不可能做到的,没有人介绍也是不行的。如何介绍?是教条式的照般照抄,还是创造性地融会贯通?这里大有讲究。本书作者之所以能把握结合的难点,与他的长期实践是分不开的,也是与他的理论素养分不开的。曾伟作为一个青年学者,在近8年的时间内,深入走访、调研、辅导了珠三角上百家民营企业。在大量的调研数据和研究个案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中小民营企业管理变革的理论——“良性博弈理论”,并用这个理论在五金、灯饰、小家电、电子电器、机械、服装、皮具、家具等行业的中小企业中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不仅是言者,也是行者。知行合一,助他克服了结合点的难题,也开辟了结合点上的广阔天地。当今中国,无论是办中小企业,还是做其他各项事业,都有一个把世界通行规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把两者艰难地结合起来的过程。之所以说艰难,是因为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要冒一定的风险、要敢于摈弃过时的“经典”,大胆接受新鲜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作者对读者的启示,可能超过本书内容的本身。
人人都知道管理可以出效益,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集体企业里最终矛盾的主要方面仍集中在管理的精细化,只有...
诚如所言,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就是政府扶持国有经济的内在偏好。国有企业“家猫”的政治身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