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久以来,“廉价航空”一直是国内广大消费者的梦想。在期待国有各大航空公司自行降价未果的情况下,人们又把目光对准了民营航空公司,企盼他们的加入能够产生“鲇鱼效应”,打破票价居高不下的坚冰。
然而当春秋航空公司首航上海至烟台时,仅仅是13位乘客享受了低价机票的待遇,却在民航市场燃起了一把火。在业界同行发出一片“低价乱市”、“恶性竞争”的责难声中,开张仅两天的中国第一家民营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终于无奈地取消了烟台至南昌航线199元人民币特价票。
仅从这一过程足以让消费者认识到:不从体制上对航空业进行根本改革,不在制度上给予民营航空以独立经营空间,不打破既得利益者们订立巩固垄断地位的重重规则,就别指望产生什么“鲇鱼效应”。它清楚的表明:在既有体制中没有“鲇鱼”的生存空间。
为开拓市场作一作秀,是商家惯用的手段。前不久,英航开通伦敦至上海航线时,出手就让头等舱和商务舱的客人享受“买一送一”机票的优惠;而经济舱票价仅售3990元人民币。随即,维珍航空于6月份也推出3990元的经济舱促销票价;并把飞同样航线的国内一家航空公司最低票价也带到了3000元人民币以下。英航一位高官表示,机票价格下降,无疑对客户是件好事。
民用航空是一个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只有在规模经济基础上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加之该行业要求的安全标准很高,因此政府管制是必须的,国内外都是如此。民航市场虽然形式上实现了政企分开,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监管体系,但政府对国有航空公司的介入仍没有彻底结束。民航总局对于机票下浮不超过4.5折的规定,与价格管制当中要实现的“激励性管制”即价格上限管理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而政府主管部门以政策的形式维护价格下限实际上则是充当了国有航空公司利益的“保护者”,弱小的民营航空公司只能就范。
中国民营航空企业才刚起步,春秋航空拓展低成本航空市场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低票价问题,还有人才引进、市场准入、机场等诸道坎需要跨越,才能在竞争中活下来,并发展、壮大。其实,这也是国内民营航空公司共同需要解决的难题,但这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那么,走向开放的中国民航市场对于“自己人”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参与竞争是否需要多一些宽容?政府是否可对民营航空企业实行激励性机制,多给一些生存的空间?如果是外航推出的低价机票,国内航空公司谁能挡得住?
人人都知道管理可以出效益,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集体企业里最终矛盾的主要方面仍集中在管理的精细化,只有...
诚如所言,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就是政府扶持国有经济的内在偏好。国有企业“家猫”的政治身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