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人们对海尔收购美国第三家电巨头美泰给予了虔诚的祈祷和厚重的希望,但海尔还是在日前无奈作出了从这场跨国盛宴中提前退席的决定。虽然如此,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无视海尔国际化的翘楚身影,也许对海尔而言,今天收购美泰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可能成为他国际化长路上一个别具情趣的插曲。
誓师国际化
不能说海尔在美国市场上是失败者。自从1999年在美国设厂后,海尔在美国的业务发展非常迅速。而根据《福布斯》的报道,海尔在美国已经超过GE成为全球第四大家电生产厂商。但即便如此,人们也很难说海尔已经把美国市场演绎到了极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海尔品牌在美国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其美国业务至今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同时,美国市场上的海尔始终占据的是人们低端产品的视线。不仅如此,海尔尽管号称是中国多元化比较成功的企业,但在美国,海尔仅仅是从冰箱市场成功的扩张到洗衣机、空调等临近的白电市场,而进一步向小家电、电脑、电视等业务领域发展遇到了麻烦。
正因如此,张瑞敏在参加“中国企业走出去2005国际论坛”时表示:“海尔的国际化到了一个关口,正遭受国外竞争对手的阻击,过去了就是成功人士,过不去就将成为烈士。”海尔在寻找美国市场上新的机会。
在反复权衡之后,海尔最终决定联合其他私人财团,向美国家电企业美泰提出了报价为12.8亿美元的收购要约。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若海尔此举成功,它不仅将获得16%的美国市场,提高其与零售商的议价能力;而且海尔在美国就会拥有美泰与海尔两个品牌,进而打通了它从低端市场转移到中高端市场的渠道,其对海尔的国际化战略所形成的备注不言自明。然而,市场竞争力量的格杀和诸多因素的缠绕注定了海尔要承受迈向国际市场时难以抗拒的失去之痛。
500强情结
作为国际化一个最能令人怦然心动的关键词——进入世界500强,一直是海尔心中难以磨灭的图腾。早在1995年,张瑞敏便第一次在中国企业界吹响了进军全球500强的号角,而根据500强排名的最低要求看,海尔集团当时的销售额是入围标准的十八分之一。但曾经的丑小鸭今日已经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到2004年底,海尔1016亿元的营业额已经超越了2004年财富500强的底线。可好事多磨,就在人们铁定海尔将入主2005年财富500强时,结果是海尔因2亿美元的营业额之差再一次与500强失之交臂。
2006年是张瑞敏为海尔进入500强设定的大限。因此,许多人认为,若能成功收购美泰,海尔就等于拿到了明年走进500强的“入场券”。成立于1893年的美泰如今已是一个身价高达47亿美元的美国老牌家电企业,而且在全美财富500强列第361位。单从绝对值来看,对海尔来说,美泰的确是问鼎500强的一个重要筹码。问题的关键在于,由张瑞敏首倡的“500强情结”极具传染性。在海尔之后,华为、TCL、联想甚至一向低调的国美老总黄光裕都先后高擎起了冲击世界500强的大旗。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在近两年TCL、联想在国际并购市场出尽风头时,海尔却略显沉寂。而当美泰扯着嗓子叫卖自己的声音传入海尔耳朵时,无疑为海尔提供了一个彰显只有自己才能最先达到500强的绝佳机会。
明天的功课
张瑞敏曾将海尔的国际化描述为“三步走”:第一步走出去,走进国外的主流国家、主流市场;第二步走进去,走进到国外的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第三步走上去,真正成为当地的一个主流品牌。因此,尽管与美泰失之交臂多少让海尔有点叹息,但海尔为追逐自己国际化目标的步伐还会继续。
正如张瑞敏不只一次地布道说海尔国际化所走的是“日韩道路”一样,收购美泰可以看成是张瑞敏头脑中“日韩模式”的又一次复制。在张瑞敏看来,国内市场的利润空间已经受到了跨国公司的挤占而压缩,因此,海尔应当像日本和韩国企业那样“打到GE和惠而浦家的草坪上同他们竞争”。
也正如张瑞敏强调不能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隔开那样,海尔在积极进军海外并购市场时,若对国内行业多一份关注也不失为明智之举。目前国内家电行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集中度,没有一家家电企业形成了绝对的优势,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专家也指出,国内家电企业的整合空间还相当大,估计现在的几十家知名的家电企业将来会整合到4—5家,就看谁出手快。因此,对于海尔而言,如果能在整合国内市场并形成绝对性优势之后再进行海外扩张,其前方的国际化之路也许会走得更加坚实。
人人都知道管理可以出效益,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集体企业里最终矛盾的主要方面仍集中在管理的精细化,只有...
诚如所言,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就是政府扶持国有经济的内在偏好。国有企业“家猫”的政治身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