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昆明发现雀巢另一个批次的产品又出现“碘超标”的问题。看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雀巢作为危机公关的老手而非“菜鸟”,在中国为什么会这么不小心,竟然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如果雀巢危机发生在美国会怎么样?不必如果,美国的“雀巢奶粉危机”真实发生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雀巢奶粉因其宣传“可以完美地替代母乳”在美国和当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盛极一时,但1973年8月,英国的《新国际主义者》杂志上的一份报告却拉开了雀巢危机的大幕。“据统计资料表明,只有2%的母亲由于生理原因不能哺育和只有不到6%的母亲是因为不在家而不能哺育。食品公司为了商业利益而片面宣传其产品的母乳替代作用,发展中国家由于相信了这些宣传,每年有1000万婴儿因非母乳喂养而带来营养不良、疾病或死亡”。
这篇报告颠覆了雀巢公司花费重金在消费者心里树立的“可靠、亲情”的形象。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一些提倡进食母乳的国际组织开始猛烈地抨击雀巢公司。在慈善和宗教团体以及媒体势力强大的美国,反应最为激烈。
和在中国声称自己的产品“没问题”类似,雀巢在美国危机发生的最初采用的是“举辩”的公关策略,雀巢公司将发起这场抵制运动的媒体告上法庭,经过旷日持久的法庭辩论,雀巢虽然胜诉,但在美国消费者心目中形象尽毁,更引起了抵制运动的全面爆发。
雀巢公司“死不认罪”的态度,导致美国对雀巢产品的抵制达10年之久,仅婴儿乳制品损失就达4000万美元,品牌损失难以估算。美国媒体将这次抵制行动称为“有史以来人们向大型跨国公司发起的一场最为激烈和最动感情的战斗”。
但反观雀巢的中国奶粉“碘超标”危机,似乎雀巢并没有吸取教训,还在重复着那个让它记忆深刻的美国故事,这对一个成熟的跨国公司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对比另一件跨国公司公关案例,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我们可以发现,肯德基公关成功有其市场动力——麦当劳带给它的市场压力,也许雀巢缺少的正是这种压力。
调查:九成人会改变消费习惯
雀巢碘超标、光明加工回奶再销售、高露洁牙膏致癌、亨氏涉“红”……今年以来诸多知名企业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集中爆发一系列的公众形象事件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消费及投资信任。搜狐网和北京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公布的最新消费安全调查显示有超过9成的消费者将因为产品安全危机事件而改变消费习惯。
调查显示在经历了过多的产品安全危机事件以后,只有6%的消费者表示“不会改变消费习惯”,7成消费者“今后不知道该吃什么”。更严重的是接近6成的公众认为,被曝光的公众事件仅仅是冰山一角,68%的消费者对当前的消费环境没有安全感。
调查发现,一些知名品牌在遭到曝光后就连一些“老客户”也改变了多年的消费习惯。有近4成消费者今后考虑的牙膏品牌改向了“中华”、“两面针”,6成多消费者表示不会再喝雀巢奶粉,9成多消费者不愿再买光明产品,这其中有4成多的消费者是光明的“老客户”。有40%的消费者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对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而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企业在产品信息披露方面遮遮掩掩是不诚信的表现。同时公布的企业公众形象调查显示消费者最深恶痛绝的食品安全事件是小杯装果冻致死婴儿以及劣质奶粉事件。公众认为“体制上监管不到位”和“企业缺乏公众安全意识”是存在安全隐患产品上市的主要原因。
人人都知道管理可以出效益,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集体企业里最终矛盾的主要方面仍集中在管理的精细化,只有...
诚如所言,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体制性障碍,就是政府扶持国有经济的内在偏好。国有企业“家猫”的政治身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