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军PC领域是海尔集团的战略方向。海尔将以白色家电的创新与勤奋以及IT的专业和速度作为发展思路,迅速反应,快速行动,第一时间满足客户的需求,永远要比对手快一步!”海尔商流本部部长高以成不久前在北京长安戴斯大饭店召开的主题为“e娱乐·e海尔”的2005海尔电脑产品发布上如是说。在这次会上,海尔16款笔记本电脑新品以及10款速启台式PC新品闪亮登场。
速度是企业立身之本
海尔是在速度中起家的,也是在速度中甩开竞争对手的。“跑”出来的经验使海尔认识到,“剩”者为王,一个企业既具有把握管理规模的能力,又具有把握速度风险的能力,就必定会无往而不胜。置身于以“速度”著称的IT领域更是如此。
2003年11月的一天,海尔内部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办公会。会上,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海尔进军PC产业是战略方向,要花大力气推进,决不允许客串。当月,海尔移动计算本部挂牌成立,随即开展业务。当年,Walk Top登峰系列、晶采系列的相继上市,海尔电脑宣告步入PC新时代,真正让电脑走进客厅、率先满足用户的台式机配置与随心移动完美结合的需求,充分展示了海尔电脑满足用户个性化的理念;在2004年至2005年的一年时间内,海尔连续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虽其间行事尽量保持低调,却仍被同行以“闪电突进、雷霆万钧”视之。
“闪电”还体现在渠道建设上。高以成在发布会上透露,海尔正以100个/月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海尔3C数码体验店”。此前,中关村电脑城最大的广告牌在一夜之间变成了海尔电脑;在上海百脑汇,海尔一口气建立了6家体验中心;在广州电脑城,海尔抢在IBM和索尼之间建立了体验中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份,集团副总裁周云杰常驻欧洲开发市场,并以电脑在欧洲市场的开拓作为突破口,带动海尔整体在海外的发展。
创新是企业速度之源
一手抓住供应链资源,另一手抓住用户需求,在最短时间内高质量地满足需求,就一定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劈波斩浪多年的海尔深谙此道。
那么,海尔电脑何以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实现体系、队伍、技术、产品、渠道、服务等多方面的布局和突破?海尔的优势首先表现为战略清晰。在全球,海尔将品牌形象定位于“全球最大的消费数码电子提供商之一”,这一定位使得海尔能够倾其全力发展以数字电视、笔记本电脑、MP3、数码影像等消费数码电子产品。此外,海尔的优势还表现为海尔在白电领域不可撼动的领先地位,这些优势显然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
另一方面,充分的准备使得海尔内力大增,亦为进入复杂的IT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海尔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强化了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这个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可以保证在7天内交货。在此基础上,海尔顺利完成了订单平台从家电向IT的迁移,并通过上下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供应链能够充分适应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海尔还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内地近800人的笔记本电脑设计团队。
在商流渠道方面,海尔利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将其数以万计的传统家电渠道改造为具有IT产品销售、服务能力的3C融合渠道。这些基础工作为海尔电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内力和活力,也为海尔在IT领域的大规模作战和快速反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色模式奠定快速发展基础
既然涉足IT领域,就要尊重IT的规律。而在海尔看来,IT的要旨是专业和速度,如果海尔用白电的思路做IT是外行搞内行;而以IT的思路做IT,永远追不上同行。所以,海尔把白电、IT的规律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海尔特色的PC运作模式。
比如,海尔坚持在技术、研发、生产、渠道、服务等方面吸取IT领域的专业化思路,同时引入了其在家电行业提出的“三个算我的”:卖得不多算我的、卖得不快算我的、卖得不赚钱算我的。“一般IT人在4月30日肯定放假,5月8日上班,而海尔人从5月1日至7日一定是奋战在第一线,这是海尔的精神。”高以成说。
海尔进入IT产业,并以笔记本电脑为突破口,除了看好笔记本电脑的良好前景外,更体现出了对于自身资源整合能力的信心。目前,笔记本电脑等PC产品走向类家电化、寡头化已成必然趋势,未来的较量必然是资源整合和综合实力的较量。分析人士认为,海尔新品发布标志着“整合竞争时代”的到来。谁能够认清形势、知己知彼、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据驻瑞士代表处经济组今(2015)年9月10日函告(发文字号:台瑞字地1040002130号),瑞士信贷银行「2015年瑞士中...
到底是想真正卧薪尝胆振作士气,还是“做秀博取同情”?从当事人的言论和事件的前后逻辑判断,这件事做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