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陈琼泉 袁红兵 李成成
通讯员 顾兴义
●张钢光
以东方视角为主题的“联合国70+华人当代艺术创意设计成就展”于8月2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此次盛会由联合国文化体育基金会、中美交流中心合作举办,并邀请了全球各领域卓有成就的优秀艺术家和杰出设计师携作品参加。据悉,这是一次高水准、高层次、高格调、高价值的展会,展品涉及书法、美术、建筑涉及以及玉器制作等,参展门类之广、艺术水平之高,乃华人艺术界罕见。吸引了庞大的嘉宾阵容到场,包括联合国官员、艺术界权威、文化界泰斗以及商业精英等,著名学术和艺术泰斗贝聿铭、饶宗颐、季裕堂、朱仁民等名家均携带了作品参加。
广东潮汕青年书画名家张钢光携书画佳作参展此次盛会,引发业界瞩目。张钢光缘何年纪轻轻就成为一个实力派书画家,作品在国际上得到展览并受到好评?日前,记者有幸采访到张钢光本人,他对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成长环境以及难忘的求学经历。
●张钢光与国际友人合影
艰苦磨难 玉汝于成
1977年出生的张钢光,是广东省普宁市人,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在海口市南航军人俱乐部成功举办个人书画展,并受到海军首长的一致好评,凤凰网曾称其为潮汕青年书画名家,其作品入选庆祝联合国成立70周年华人当代艺术创意设计成就展。
回忆起童年时光,张钢光表示,他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农耕村落,即离县城约有30公里的广东普宁市南溪村。童年的时光即使是在农村也依然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的生活很快就结束了,11岁那年,张钢光的父亲不幸离世,家庭的重担自此落在母亲的肩上,小小年纪的他特别懂事,主动为母亲分担家庭重任,和兄长一起协力帮助母亲务农来维持他们的家庭生活。
年少时生活的艰辛让张钢光从小就聪慧懂事,并立志要改变家庭的困境。张钢光8岁就开始学习画画,而他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就是当时潮汕地区名气颇大的画家庄礼献。据张钢光介绍,南溪村离庄礼献的家乡普宁市果陇村有20多公里,当时的农村还没有铺设水泥路,只有蜿蜒崎岖的乡间泥路,儿时的张钢光每次前往老师家求学,都必须在早上六点钟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并且风雨无阻,从不间断求学之路。庄礼献看到张钢光如此勤奋好学,深为感动,精诚所至收他为徒后,不但不收取学费,还送给张钢光纸笔,并留他在家中吃午饭。
这一段经历让张钢光感动不已,谈起这段往事,他深情地告诉记者:“庄老师是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他给了我第一口艺术的奶,没有庄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张钢光是一个十分懂得感恩报恩之人,庄礼献过世之后,每逢忌日,他必去祭拜。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名师的指点固然重要,但成才与否,主要靠的还是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钢光从8岁开始,总是笔不离手,临帖、写生成为他每日的基本功课。哪怕是在部队服役的三年期间,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基本功,只要有空,便提起笔来练习。
“艰苦磨难,玉汝于成”,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终于让张钢光成为一个青年画家和书法家,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坚持和奋斗让人为之动容,泰国谜坛泰斗庄笑生也深为张钢光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曾特作嵌字联一副表达对他的称赞:“钢志刚强磐柱石,光明磊落栋梁才。”
能书善画 能文能诗
书画同源,但是有的画家会画画,却不会写字,其题款往往给人大煞风景的感觉,破坏了画面的和谐美,也就大大影响了画作的品位。对此,有人说,这种画家是“跛脚”的画家,国画家的实力除绘画的基本功外,还应体现在书法上。而张钢光既能书,又善画,其画作的笔墨凝练遒劲,挥洒自如,靠的就是书法线条的功力。
周国城先生认为:“中国画讲白了,就是线条问题,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线条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潘天寿也曾说过:“你是画家就必须是书法家,书法家不一定是画家。”张钢光深谙此中真谛,所以他下功夫练好书法,遍临名家名帖,终于练就了一手好书法,不仅使他能恰到好处地驾驭笔墨,而且使画作的题词文采斐然,与高雅的画面协调一致,形成一个和谐有致的艺术整体,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大大增强了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作品的品位。所以纵观张钢光的书画,给人一种功底扎实而不呆滞、色彩浓淡相宜而不妖艳、构图新颖而不失和谐之感。
张钢光作品的品位,不仅体现在难得的能书善画,还表现在他深厚的文学修养上,在言谈中,记者能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张钢光能文能诗能联,因此其画作的题款,不管是文还是诗联,都文采斐然,读之如春风扑面,诗情和画意水乳交融,这样的画作,才称得上是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作品,自然就是有价值的作品。
张钢光将文学、书法和美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属不易。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就应该以此为目标而努力修炼,如此一来,其作品才不致昙花一现,才能流传久远。而张钢光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不管这条路如何崎岖,他总是克服一切奋力前行。事实上,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能走进国际艺术殿堂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