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实现二者的最佳组合,是存货管理的基本目标。
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或销售而储备的物资。在商业企业,它是指已经购入而尚未出售的库存商品。在制造企业,它是指库存的用于生产过程的原材料、辅助性材料和其他物料;企业自己制造或外购用于装配产品的零部件;生产过程中尚未完工的在产品;生产完毕、准备销售的库存产品,以及价值较小、使用期限较短的低值易耗品等。
存货种类数量繁多,会计计价方法较多,在流动资产中金额比重最大。存货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并决定着企业收益、风险、流动性的综合水平,在整个投资决策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存货管理,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 优化存货功能与成本组合,合理经济地购入原料
原材料购入是存货管理的第一步。一般而言,企业持有充足的存货,不仅有利于生产的正常进行,节约采购费用,而且能够迅速地满足订单的需要,从而为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提供一定的机动性,避免因存货不足带来的机会损失。然而,存货的增加必然要占用更多资金,而且存货的储存与管理费用也会增大,导致企业存货持有成本上升,影响到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在存货的功能(收益)与成本二者之间权衡利弊,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实现二者的最佳组合,成为存货管理的基本目标。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货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 防止停工待料,维持生产的连续性和均衡性;
2. 应付市场变化,把握盈利机会;
3. 利用商业折扣,降低进货成本。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存货的成本主要包括:
1. 进货成本:由进价成本和进货费用构成。在进货费用中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如差旅费、邮资、电话电报费等费用与进货次数成正相关变动,这类变动性费用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
2. 储存成本。在储存成本中,存货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残损、存货的保险费用等,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
实现存货管理的基本目标,关键在于确定一个最佳的存货数量,对存货数量加以控制。企业在存货管理和控制中,可以运用一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存货控制方法,如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存货储存期控制、存货ABC分类控制等。
1. 存货经济批量模型:经济批量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存货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通过上述对存货成本分析可知,决定经济进货批量的成本因素主要包括变动性进货费用和变动性储存成本:
经济进货批量=
2. 存货储存期控制:企业储存存货会发生一部分与存货储存期的延长或缩短成正比例增减变动的费用,如存货资金占用费、存货仓储管理费、仓储损耗等。当存货毛利减去固定储存费减去销售税金及附加的余额被这些变动储存费抵消到恰好等于企业目标利润时,表明存货已经到了保利期。当它完全被变动储存费抵消时,便意味着存货已经到了保本期。倘若存货不能在保本期内售出的话,企业便会蒙受损失。
毛利-固定储存费-销售税金及附加-目标利润
存货保利储存天数=———————————————————
每日变动储存费
3. 存货ABC分类控制:企业存货品种繁多,特别是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存货往往多达上万种甚至数十万种。如对所有存货不分巨细地严加管理,企业会感到不经济和乏力。实际上,不同的存货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同的作用。ABC分类控制,就是要将企业的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分类以金额为基本标准,品种数量作为参考标准。三类存货的金额比重大致为A:B:C=0.7:0.2:0.1,而品种数量比重大致为A:B:C=0.1:0.2:0.7。按此分类,企业只要控制好A类存货,在存货管理上基本就不会出现较大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和成熟,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在材料商品的采购上,可以广泛采用招标制、合同制形式,以稳定、优化物资供应渠道,降低材料购买成本。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保护存货的实际存在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存货业务的三个基本内部控制制度:
1.职务分离制度。适当的职务分离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之一。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内部牵制要求企业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所谓不相容职务就是指某些职务由同一职员担任,可能出现舞弊行为,且该舞弊行为不易被发现。根据内部牵制的要求,存货管理业务应当明确的职责分工有:
(1)采购部门的人员应与验收、保管部门的人员适当分离;
(2)生产计划的编制者应同其复核和审批的人员适当分离;
(3)产成品的验收部门应当与产品制造部门相互独立;
(4)负责产成品储存保管职责的人不能同时负责产成品的会计记录;
(5)存货的盘点不能只有负责保管、使用或负责记账职能的职员来进行,而应由负责保管、使用、记账职能的职员以及独立于这些职能外的其他人员共同进行。
2.存货的储存保管制度。企业的仓储保管部门负责存货的储存保管,存货的储存保管制度应包括:
(1)适当授权。存货的领用必须经过适当的授权,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编制领料单,经授权人员签字,仓储保管部门检查手续齐备后,办理领用。对于一些机械修理用配件,可采用“以旧换新”的方式领用,以加强控制。据笔者了解,现在不少企业比较重视材料的采购管理,而放松了材料的领用管理,造成了浪费,这应当引起管理者的注意;
(2)进入限制。企业仓库只有经授权的人才能进入,非工作人员或非经授权人员不得进入;
(3)存货登记。仓储保管人收到验收部门送交的存货和验收单后,应填制入库通知单,并据以登记存货实物收发明细账。入库通知单应事先连续编号,并由交接各方签字后留存。发出存货后,应根据领料单及时登记存货实物收发明细账,并填制一式多联的出库单及时送交会计部门;
(4)存货保管。存货应当分类编目地进行存放和管理。仓储部门应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查看有无损坏、变质或长期不流动的情况,检查结果应予记录。如发现有些存货损坏、变质或长期不流动,应及时填制专门的报告单,说明数量、原因。损坏、变质的存货,经有权人员批准后,由仓储部门和会计部门分别调整实物数量和金额记录,以保账实相符;
(5)库存量管理。仓库应当建立最低库存量报警系统,及时请购日常生产经营所需的常规存货。
3. 存货盘存控制制度。一项有效的存货控制制度往往需要将存货的两种盘存制度——永续盘存制和定期盘存制结合运用。所谓永续盘存制,是指对每一笔存货收发业务,都要根据原始凭证逐笔登记明细账并随时结出账面结存实物的数量和金额。而定期盘存制是指通过实物盘点的方法确定存货的期末结存数量,倒算出本期减少数量。企业对存货平时要保持良好的永续盘存记录,同时规定进行必要的定期和分批的实物盘点,以防止永续盘存制下账存数与实存数可能存在不相符的错误。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非常注重存货的监盘。企业对存货进行盘点,先要编制连续编号的盘点标签,停止存货流动,召开盘点预备会将盘点计划或指令贯彻到每一参与盘点的人员。第一轮盘点结束后,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独立小组进行复盘。
三、公允地确定存货价值,准确核算销货成本
企业应尽可能地使存货的账面计价结果反映存货的实际价值,从而使销货成本的确定更为准确。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很多种,如具体辨认法、平均成本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等。
笔者倾向于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企业应基于稳健性原则考虑,对存货的重置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比较,以两者较低的成本进行计价。我国的上市公司采用的就是这种存货计价方法。企业应对存货账面价值低于可变现净值的证据予以监督,实施对可变现净值的检验。一般来说,对于外观完好无损、保持原有使用价值并处于适销对路的存货,要按存货市场销售价格来确定。对于外观完好无损、保持原有的使用价值,但样式过时或质量降低的存货,在前一种情况确定的单位可变现净值的基础上,再适当给予折扣来确定。对于外观完好无损,但需改变原有的使用价值且可以用于生产出售的存货,应按存货的用途或使用价值来确定。对于毁损、完全变质、丧失使用价值、不能生产或出售的存货,应做出处理,并计入当期损益。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以下几种情况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
1.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希望;
2.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3.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
4.因企业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
5.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已发生减值的情形。
企业通过存货的公允计价,可以准确结转销售成本,为编制可靠的、具有公信力的会计报表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