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云:“多算胜,少算不胜;战胜不复,形于无穷;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每一个企业都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或波澜壮阔,辉煌鼎盛;或风起云涌,难主沉浮。鹤煤集团亦然。50年风雨兼程,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有徘徊不前,也有长足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纵观我们企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多年来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的实践经验,我把我的经营理念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点:
吃透政策 把握当下
在鹤煤10年来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握了鹤煤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战略。
一是用“超前半步战略”带领员工前进,既充分体现了决策层的高瞻远瞩,又不脱离社会和企业实际。在管理上也可以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应变,多年来,依靠风险管理控制,鹤煤集团侧重于延长自身产品的产业链条,而不是盲目涉入多元化,最终使企业得以稳步快速的发展。二是对企业和员工实施“图钉战略”,也即培养员工及企业都要树立高绩效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具有了核心竞争力,企业和个人才能进一步拓展其它能力。三是树立“把握当下”的战略、战术理念。即准确理解和执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把握好前进中的人心向背和动态平衡,以真正抓住当下社会和企业内部稍纵即逝的机遇。
为了使战略规划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地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我们先后制定了《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五”发展计划》、《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2010年发展规划》、《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如抓住鹤壁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机遇,把循环经济列入企业重要发展战略,在省批准的30个重点项目中,有13个是循环经济项目,使之尽快形成“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煤层气→电力,煤炭→煤化工”三大产业链,努力打造富裕、文明、和谐、生态的新鹤煤。鹤煤从1997年至今,通过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水平,四年转机制等几次脱胎换骨,才有了今天蓬勃发展的鹤煤集团,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一步步制定和履行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使得我们公司生产经营稳步发展,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得到加强,对外合作日趋扩大,显示出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辉煌前景。
从1997年的一个经营收入仅13亿元、历史包袱沉重、经营极端困难的老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全国工业500强企业、河南地税十强企业之一的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合作、产业多元化的企业集团。2005年鹤煤集团资产总额已达到56.42亿元,比1996年增长3.48倍;员工人均年收入17923元,比1996年增长了2.34倍。企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员工收入的同步增长。同时,住宅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十五”时期,共完成建房竣工面积66.98万平方米,2005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20.03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了154.67%;并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调整了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逐步增加职工住房资金积累,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人均提高了110元,年归集额达到9000多万元。
会挣会融 会花会管
“会挣”,即会挣钱。企业的发展壮大在于资本的积累,生产出好的产品,再卖个好价钱,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经营企业的目的。为了积累资金,完善管理。鹤煤首先从强化质量、开拓市场做起。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波的冲击,煤炭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鹤煤本身就基础差,底子薄,加上员工思想观念陈旧,真是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到2000年吨煤售价比1997年下降了30.75元,影响利润1.8亿元。货款拖欠最高时达4.77亿元,员工工资平均欠发3.5个月,总额9360万元,被国家确定为6599户重点脱困企业之一。我们之所以能够提前扭亏脱困,靠的是诚信和质量。我们通过改变生产和掘进工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盯工厂、跑客户,最终把囿于省内的煤炭产品打入省外和国外。其次,狠抓产品结构的调整。2004年投资7000余万元筹建了二、三矿两座洗煤厂,使公司冶炼精煤、喷吹精煤等品种煤的市场份额达到总销量的20%以上,2005年品种煤销量同比增加55.13万吨,增幅达198.39%,增收逾2亿元;2006年又投资8827万元,新建九矿60万吨/年洗选厂,并对中泰公司、六矿洗煤厂进行技术改造。项目完成后,每年可增加精煤产量147.22万吨,年可实现利润13994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会融”,即有效实现资本扩张。融资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它的成功有赖于企业良好的信誉及经营成果。“十一五”期间,我们规划建设2×600MW电厂等30个项目,总投资257亿元。资金从哪里来?一是企业自筹;二是银行贷款;三是盘活存量资本,搞好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额这么大,企业自筹资金很有限,银行贷款多了也会背上沉重的付息还贷包袱。2006年上半年,我们新增银行贷款78300万元,主要用于两个电厂和资源整合等项目建设,如明年投资48亿元的2×600MW电厂将实现双投,我公司累计将支付23亿元资金,加上采煤工艺变更煤炭产量的影响,资金极为紧张。通过资本扩张招商引资进行融资,不但可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还能降低银行贷款和企业负债率。
近年来,我们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先后与泰国万浦集团公司、美国联合能源公司、省建设投资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组建了十多个多元投资公司,合资合作矿井改扩建、热电厂等11个项目。2005年,融资173672.66万元人民币(到位资金35883万元)。其中仅与泰国万浦集团合作矿井改扩建项目一项就引进外资3.13亿元,创下了鹤壁市招商引资的历史新纪录。
“会花”,即先算后花,搞好预算控制。为保持鹤煤发展后劲,我们规划了一批项目,包括与美国联合能源公司(CEC)合作的2×135MW电厂项目、与美国福霖集团控股公司合作的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等,都已经开工建设或竣工。此外,我们与美国维视公司合作成立的美国鹤煤工业公司已成立,后续工作即将完成;与加拿大维罗纳公司拟合作伦掌煤矿地面煤层气抽放及利用项目,正在会商合作事宜;与美国EMR公司合作的生产无线电通讯产品项目也正在沟通等等。
为解决安全生产难题,我们大力开展科技研究与创新,在煤炭主业方面,针对生产技术难题,积极进行科研攻关,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首次试验成功并应用的“大倾角轻型支架综采放顶煤技术”,使公司年生产能力由500万吨提高到700余万吨,采煤机械化程度由30%提高到75%以上,回采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年创效益1.2亿元,目前已累计创效益10亿元。为解决我国矿井深部开采面临的技术难题,鹤煤集团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进行《鹤壁矿区深部开采工程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项目的课题攻关。该项目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场科学实验示范工程,已于2006年7月31日正式启动。
同时,集团还按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勤俭办企业,把钱合理地花在安全生产上,合理地花在企业发展上,合理地花在重点项目建设和煤炭资源整合上,合理地花在为职工群众谋福利上。总之,要进一步强化产品完全制造成本管理,加强其分析和考核,强化开源节流的各项工作,并把国家的节能目标责任落实到各单位和责任人。同时,强化全部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防范成本费用支出中的浪费、差错与舞弊。
“会管”,即会当家理财。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管理的成效好坏、有效性如何,集中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用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我们按照“有制度按制度办,没有制度建立制度,制度不完善、修改完善制度,让制度管人、管事”的管理理念,制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提出了“四控一降”、“五个归一”;提出了“三项九条”;处理好“三个关系”;建好“五个机制”;实施“五个规则”等,来加强政治、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还有2005年以来出台的《机关部室职责范围汇编》、《安全生产责任制汇编》、《员工应知应会知识读本》,以及百分制考核的安全结构工资,与工资挂钩的损工事件统计,“安全生产零事故”愿景目标等等,形成了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企业理念。这些制度和理念在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员工精神升华,形成了有效的激励分配制度,调动了广大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企业安全生产持续好转和可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制度和理念,就是我们的经营行为准则,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我们要继续强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成本预算,做到量入为出,事前控制。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经济效益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的原则,实行预算管理;实施闭环控制,加强预算的编制、分析、控制、考核工作等等,总之,应注意促使不同岗位的员工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去开源节流,当家理财,能省一分省一分,能省一毛省一毛。
唯才是举 因人制宜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即对人的管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规律的,如果说有的话,那也只能是“以人为本”,惟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我们一直在努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鼓励个人价值追求,“你能翻多大的跟头,我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为员工创造一种“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机制。我们积极推行竞聘上岗,创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过去,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干部、工人的身份区别,不论才智如何,干部理应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而有才能的工人要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很难,这种以身份用人的做法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极不适应。10年来,我们大胆改革用人制度,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积极推行竞聘上岗,全面实行管理人员聘用制。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四化”标准,不论工人、干部,只要“靠得住、有本事”、具有真才实学、工作勤奋努力,就大胆启用,不拘一格选人才,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逐步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自2000年以来,企业先后对院校信息处、外贸协调处工作人员、英语专业人才、公司机关部分副处级职位领导人员进行了公开招聘。用人制度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全公司管理人员的“四化”建设,管理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要树立“以人为本、岗位成才”的人才观。企业发展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挖掘人的创造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岗位成才:树立“干什么、学什么、精什么”的成才理念;激发学科学、学知识、学技术的成才热情;养成立足岗位读书自学、勤于思考、扎实工作、勇于创新的习惯。通过岗位自学、岗位培训、岗位练兵等来提高岗位技能、岗位效益,达到业务熟练、技艺精湛。让每个员工都有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敬业、爱岗、勤奋工作,在岗位上做出贡献,在岗位上成才。
总之,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的关系。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切合实际的企业文化和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