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官员在宽大的办公室里把玩着精致的光电鼠标,盯着荧屏上电子政务系统的操作界面大倒苦水:“机器成了权力符号,而工程师是真正的领导。” 对过去的场景他记忆犹新:请示汇报的电话此起彼伏,满脸恭敬的秘书随时侯命,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所有的场景中,他都是绝对的主角。可如今,信息技术专家,可以很傲慢地告诉他,你的这些设想在技术上很难实现;或者以系统故障为由,为行政不畅的后果开脱。“更可怕的是,那些人还知道如何进入你的电脑,并在控制中心监控你的一切。”
这是某个报纸上的一篇短文。从看到的第一眼,我就被它所描述的场景所吸引。信息化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社会,改变了人际关系,改变了组织结构,几乎改变了人们所熟悉的一切。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化讨论中永远的主题。关于信息化成功如何,人们研究了许多,找到了很多“关键成功因素”、评价方法、管理与技术的结合点,但很少有人找一找组织行为的变化对信息化的影响。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的个性、态度、价值观,群体行为、团队管理、领导体制,组织结构、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这些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上构成了管理的核心。信息化的过程,人们常常会用“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来概括,这里除了确定的技术与数据外,不确定的管理因素其实是最至关重要又最难把握的要素。信息化背景下,人们会遇到哪些变化,会在组织行为方面产生哪些影响,通过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指导,怎样再次塑造规范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组织行为学需要信息化
传统管理中,要研究个体的个性特征,研究团队建设,研究组织文化;在信息化环境下、分别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关注组织行为的变化,更为我们提供了信息化新的思路。
研究信息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实际上应该从知识经济的大背景开始。组织行为的变化,主要是基于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的颠覆所带来的变化,有经济发展持续化、资本投入无形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等若干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行为研究,必须从三个层面的变化来观察新时代特征。在个体行为方面,最重要的转变是知识员工的大量涌现。与传统的劳动者相比,这些知识员工在角色地位、价值观、物质精神需求、忠诚度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个体激励的变化:1993年科恩提出的“内部动力三C”(即协作collation、满意content和抉择choice)激励理论的变化、激励内容和形式的变化、激励目的变化等等。在群体行为方面,群体的构成更为复杂,更为强调员工协同,员工个性更为明显,个体差异扩大化,群体凝聚力受到挑战。
随着知识型员工个体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协作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在组织行为方面,传统、垂直一体化的组织难以适应节奏明快的时代要求,组织必须变得更加精干、扁平、灵活、以团队为基础,与顾客和供应商结盟、重视质量、在取向和运作上具有全球性质。新的组织模式,更加强调组织在变化环境中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人力资本在企业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团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等新兴的组织结构日益增多,使组织行为呈现出更多新的特质。
具体到企业信息化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的纵深应用,各种信息系统的建设,从最基层员工的日常操作到战略管理的决策模式,都受到信息化影响而有所变化。
信息化变扁平组织结构为现实
从个体层面,传统的工具被计算机或其它智能终端所取代,对员工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技能优势在员工中形成新的分化,能够尽快适应新技术要求的员工取得优势地位;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原来散漫、随意的行为方式受到约束,即使是拥有新技术、新意识的员工都会面临行为转换的难题;信息系统对员工职务行为准确、及时和透明的反应,又会由于利益伤害而带来抵触。上文提到的那位官员,在电子政务系统面前失去了传统威势,其对电子政务系统的不满,不是信息系统本身的不足,实质是行为变化带来的心理满足感的不足。这种心理的不满足,有时甚至导致信息化项目的失败。
从群体层面看,由于信息化所带来的变化表现在:构成群体的个体差异较大,如原先按共同职能组成部门性质的群体,由于信息化的需要而改为按流程组织群体,个体差异明显加大;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交叉性更强,由于信息技术赋予了人们更强的工作技能,使个体间更多地以感情、兴趣、价值观、信息沟通等非工作性要素来组织工作性群体,从而有时正式群体更多地体现了非正式群体特征;群体结构由于个体差异而变得愈加复杂,群体决策由于信息系统的辅助变得更快、更科学;信息系统与信息网络为虚拟团队等新兴群体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团队形式在信息化环境中得到重视;群体或团队的沟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形式,加强沟通管理。
信息化对群体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知道,信息化过程中会伴随着业务流程优化与重组的同步进行。流程重组后个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实质的变化,就必须考虑新的团队或群体激励方式的变化,从而推动重组工作的顺利进展。
从组织层面看,最明显的变化当属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实现。扁平化组织结构,其前提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人们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强势的信息能力,为管理者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提供了技术基础。新型组织结构如团队组织、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等,均依赖于信息网络提供的强大的联系与沟通能力。而信息化在组织层面的变化,最终反应在组织文化的变革。过去,许多企业希望能够实现精准、高效的管理,并希望将这种精神上升为组织文化。但是由于技术不足,这些愿望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制度上,却无法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如果能够建设成功企业一体化信息系统,则精准高效的管理可以轻松完成,还可以完成更多的细节管理。
组织行为决定信息化成败
企业信息化项目整体成功率不高,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如何突破“IT悖论”,是理论界和实践者们极为关心的话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之所以与其他技术的应用有着如此巨大差别,主要在于信息技术处理的是管理中的信息要素。信息要素由于其有别于传统资源的特殊性,导致信息技术对管理效能作用的不确定性。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而也带来了极大的效能不确定性。管理好信息化的过程,管理好信息化后的组织,这成为当今信息化的根本。
信息化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信息化项目中流行的“一把手原则”,企业各级“一把手”是否懂得了信息化,是否具备了信息化意识和热情,能否正确表达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信息需求,能否采用正确的组织方式与协调方式,如何处理信息过程中的利益重新分配等等组织行为方面的问题,决定了“一把手原则”本身其实就是有着极端复杂内涵的原则。信息化过程中还有大量的组织行为研究内容,如需求调查与分析过程中如何与用户交流,用户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更有利于挖掘自己的需求,开发者与用户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效率等;项目组织内部的协作、沟通,项目成员的激励方式等;CIO与其它高层领导、各业务部门经理、各阶层信息应用人员的关系处理;CIO的性格、激情、价值观、团队协作意识等对其工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员工在传统工作方式下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能在新的信息化环境中会迷失方向。这是信息化环境中影响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也许我们已经重视了全员信息化培训的重要性并付诸于实施,这种教育培训,应该包括管理思想和理念,也应该包括组织行为方面的转变和提高,比如如何满足信息系统支撑下的工作要求,如何适应团队工作方式和新激励机制,如何调整失衡的心态,如何重新确立信心和竞争优势,如何融入新的企业文化等。
总之,研究信息化中的组织行为学,对于当前高速发展中的企业信息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重视信息化过程中非物质性、非技术性的因素,重视信息化管理中人、群体、组织行为的变化,在观察和掌握这种变化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应该是非常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力机械制造市场,西变公司展示了国有企业如何葆有市场活力的途径。
面对永坪炼油厂的发展历史,原石油部副部长焦力人曾将永坪炼油厂誉为“延安明珠”。2003年,焦力人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