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燕
他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一个普通的家庭,18岁那年,他考入了俄勒冈州大学,主攻商业管理。在学习之余,他十分热爱运动,尤其是田径项目。一天,他参加了一场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赛,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昂贵的跑鞋,他一直穿着5美元一双的廉价胶鞋,这种鞋子不光有一股难闻的臭味,而且质地很硬。比赛下来,他取得的成绩很不理想,并且脚上还起了好几个血泡。望着那双讨厌的胶鞋,他的脑海里立刻萌生出一个念头,能不能制造出一种既舒适美观而价格又不太高的运动鞋呢?
当时美国本土生产的运动鞋都是用轮胎橡胶做的,价格虽然便宜,但质量极差,而德国生产的阿迪达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体育用品),穿起来非常舒服,价格却高得离谱,每双鞋子卖到了30多美元,是美国鞋的6倍。如果能生产出一种质量又好,价格又便宜的鞋子,无疑能打破阿迪达斯对运动鞋市场的垄断,改变美国体育用品落后的历史,并创造出惊人的价值。
随后,他向学校田径队的教练比尔·鲍尔曼谈起了此事,鲍尔曼十分赞同他的看法,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这方面大干一场。大学毕业后不久,他就与鲍尔曼合作,每人出资500美元,创办了一家名叫“蓝带体育用品”的小公司,专门代销日本的虎牌鞋。这样一晃就是六年,尽管他们从中赚到了不少的钱,但他们仍然觉得受制于人的日子不好过,也不利于长期发展。因此,他们决定摆脱日本公司,自己单干,接受更大的挑战。经过三年的酝酿和准备,他们的体育用品公司正式进入了营运,并将先前的“蓝带体育用品公司”更换成了“Nike”, 还设计了一个胖胖的勾勾符号作为标志。
通过市场调查,他敏锐地发现,要想在体育用品市场站稳脚跟,唯一的方法就是降低成本,在价格上占据优势,从而闯出一条生路。生产线设在美国肯定不行,因为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的成本都太高,根本无法与别人竞争。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果断地把生产线设在了劳动力低廉的日本,后来又转移到了韩国、印尼和中国等低价生产的国家,这样大大地节约了成本。
有了产品后,最关键就是如何销出去。通常一个新兴的产品,要想广为人知,家喻户晓,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电视和报纸上打广告。但他不愿采用这种常规的方式,他认为,既然是经营体育用品,就得走体育之路。于是,他把目光紧紧地锁定在了运动员的身上,通过体育明星打出品牌效应。
那年夏天,正好奥运田径选拔赛在俄勒冈州的尤金市举行,他觉得这是上天赐给他的一个绝佳机会,他将自己的产品无偿赠送给那些重量级的运动员,其中包括美国长跑传奇式英雄人物、长跑纪录保持者史蒂夫·普雷方丹。穿着他赞助的跑鞋,运动员们都跑出了不错的成绩。选拔赛结束后,普雷方丹毫无悬念地夺得了第一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雷方丹鞋子和衣服上那炫目的标志成了亿万观众关注的焦点,一夜之间,他推出的跑鞋就成了畅销产品。尝到甜头之后,他陆续请来了许多世界顶级运动员签名代言,比如,足球运动员c罗、鲁尼,高尔夫球天王巨星老虎·伍兹,篮球运动员勒布朗·詹姆斯,网球运动员费德勒等。这些体育明星的加入,更是让他如虎添翼,名满天下。
当然,仅靠价格和名人效应还不足以取胜,毕竟像阿迪达斯和彪马那样的世界驰名品牌,早已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要想打败这些强劲的对手,还得在创新上下功夫。阿迪达斯虽然质量上乘,经久耐用,但外观却不够迷人,显得有些单调。于是,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他不断变换产品的风格,尽量满足各类人群的品味,并且还在技术上作了革新,打造出了气垫的型Tailwind跑步鞋,缓震型Shox,使普通消费者和专业运动员都对它爱不释手。
就这样,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他终于打破了世界体育用品市场的格局,把阿迪达斯从霸主的位置拉下了马,成为全球体育用品新的龙头老大。这个神话的创造者就是耐克的创始人兼CEO菲利普·奈特。如今,耐克已遍布全球六大洲,员工总数超过了22000人,拥有上百亿美元的资产。
美国积极佈局工具机市场。工研院IEK整理预估,美国今年工具机产值可到49.46亿美元。美国去年是全球第2大工...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或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尽的义务。是否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