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来靠游走于政府的“有形之手”之外成长壮大的温州商人,在新的形势下,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频频遭遇困境的情况下,已经深刻体会到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不久前,商务部一副部长遭到温州商人“围攻”。
在商务部投资促进局主办的“民营企业对话
世界500强论坛”上,与会的温州老板提出政府应对“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支持,例如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及知名商标、规范以杀价为能事的中间商等等。
这些提议虽然繁杂,其实质不外乎是进入市场雷区的企业主对政府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与有序监管的渴求。然而,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大潮中最具活力的温州人,为何一反常态转而吁求政府伸出有形之手?
笔者注意到,“围攻”发生的语境为“走出去”。也就是说,在跨出国门遭遇到反倾销诉讼、盲目压价竞争、中间商的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困境之后,温州商人开始意识到政府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以制鞋业为例,2004年中国向全球出口鞋类产品58.8亿双,其中超过60%为温州鞋。但由于不懂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温州商人采取了灰色清关等非正常交易方式,结果低价倾销、假冒国际品牌等授人以柄的“国际事件”频发。而2004年的西班牙埃切尔烧鞋事件和2005年俄罗斯“3.12”拉鞋风波,更让温州鞋成为众有矢之的,也将其自身拖向低端制造业的边缘。
浙江社科院高级研究员谷迎春认为,温州市场经济的内生机制较为完备,企业主在发展初期对于政府之手视有若无,他们灵活变通地冲破各种成规旧俗,创造出了带有浓重地域特色的“温州模式”。一旦进入全球化时代,这种商业文化与成熟的市场经济规范格格不入,上述冲突由此而生。
而部分温州商人也渐渐萌生怨言。几年前,温州“哈杉”鞋业价值数千万的货物遭到某国警察查抄,其总经理王建平向我驻该国大使馆求助,谁料一位外交官答复他说:“你们是怎么来的?我们又没有请你们过来啊”。
另外据新华社报道,在俄罗斯“3.12”拉鞋风波发生后,商务部发出了“走灰色清关和非正规路线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警告,却没有就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提供妥善的解决之策。
笔者认为,正是在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劣势,导致了温州商人的弱势和无奈。而温州商人之所以“围攻”领导,不过是对于各种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急切呼唤。
追溯温州模式的成长史可见,温州历届政府大多抓大(宏观环境)放小(微观经济),“无为”而治,暗合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题中之义。而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伴随着企业自由裁量权的急剧扩大、市场秩序的建立,公众与企业必定会要求政府重新划定监管与公共服务的边界,从市场利益中抽身,转而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
哈耶克指出,将竞争用作社会组织的原则并不完全、彻底排除“对经济生活的某种形式的强制性干预”,比如限制各行业的工作时间等政府行为仍然是必须的;而维持竞争也并非与广泛的社会服务制度不相容——只要这种服务的组织所采取的方法不至于在很大范围内使竞争失效。
温州商人未必会去研究哈耶克的理论,但他们却敏感的意识到:要减少国际贸易摩擦,仅靠他们改变以“无道”对“有道”的一些贸易手段是不够的,还需有关职能部门“某种形式的强制性干预”。
美国积极佈局工具机市场。工研院IEK整理预估,美国今年工具机产值可到49.46亿美元。美国去年是全球第2大工...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或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尽的义务。是否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