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物流热”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现阶段,作为供方的物流企业大量涌现,而企业物流的需求释放并没有相应跟进。这种物流市场供需不协调的状况已引起业内的高度重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就曾经指出,企业物流仍然是中国现阶段物流活动的主体。
中国在经历了投资和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后,将逐步过渡到流通先导的时代。流通形式的创新和变革是企业争夺终端需求,在竞争中创造核心能力的有力手段,而物流是现代流通中劳动的主体,流通的时间和成本都主要取决于物流,流通形式的变革也必然要求企业物流相应的改造。企业要认识到物流对流通效率和成本的重要作用,从整个流通的效益出发,以更快更省地满足最终需求为目标,明确企业与流通参与者的协作关系,建立符合现代流通要求的物流流程。
中国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也是融入到国际化供应链的过程。现代国际化的竞争已经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作为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每个企业都必须专注于培养和巩固自身之于整个供应链的独特能力,创造无可替代的价值,才能在供应链中生存下来。只有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在供应链每个环节之间更有效的运动,整个供应链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这个过程中来,企业进行物流改造是必然的要求。
另外,中国产业在结构上必然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处于二元经济状态,即传统企业和现代企业并存,区域发展差异短期内难以消除,城乡差别也将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这就决定了中国企业物流改造也将处于一种二元状态,物流改造将首先在一些与国际接轨、管理水平先进的企业进行。由于中国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企业,物流改造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从长期看,企业物流改造的发展可以通过现代企业、大中城市的先进物流体系逐步渗透、带动其它企业和农村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从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来看,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经济系统技术水平低、效率低,信息化水平发展落后,循环经济发展滞后,自然环境负荷不断加重等问题。加快企业物流改造,发展现代物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由于中国在经历了以资源快速消耗为代价的高速经济增长后,以最终需求为基础的流通先导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国企业日益成为世界供应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加之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部门的现代化改造,解决中国重化工业发展水平落后暴露的效率低、消耗高等问题,以上种种正是企业物流改造的挑战与机遇所在。
由于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差异的跨度较大,各种物流方式并存,以下企业物流改造模式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中国高端和前位企业物流的改造情况,现阶段这些企业的物流改造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模式一 自构自建模式
“海尔是中国物流管理觉醒第一人”。在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海尔自构物流体系,推出“一流三网同步模式”(即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同步运动,为订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成为制造业物流改造的标杆。一时间,TCL、康佳等知名企业纷纷改造自己的营销网络,与海尔类似,建立起物流平台和配送系统。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以自办物流为支撑的业务流程再造,是物流改造从“功能一体化” 向“过程一体化”的飞跃。即各物流作业功能汇集于一“物流部门”下已不是主要重点,而是从过程的角度来架构物流组织,从整体程序上为顾客创造价值。最显著的是“速度”效益。但由于过程一体化所依赖的是程序信息整合、弹性物流组织,所以推行这种模式需要企业有较好的技术与管理基础。同时需要巨额的物流改造资金投入。只有硬件投入、管理软件、管理人才这三方面结合在一起,物流系统才能提高运作效率。因此,这种模式一般企业难以效仿。不过,随着物流企业服务水平的提高,这种模式近年来已失去比较优势。
模式二 产权连接模式
即工业资本与物流服务资本的股权合作。如广州安泰达物流有限公司,由小天鹅电器、科龙电器、中远物流三方共同出资组建。三方股份为20%、20%、60%,由中远控股来做资源整合。据小天鹅集团副总裁徐源介绍,通过这一合作,小天鹅的物流成本降低了38%。同时,安泰达的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已经不仅仅为小天鹅和科龙提供服务,海信、万和、惠而浦、东芝等家电企业也成为安泰达的客户。
产权连接的实质是用企业组织形式来保证物流改造的成功。从改造可行性来看,出资各方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应符合物流整合的要求。这种模式对于那些准备把自己的分销网络改造一下就变成物流网络的企业来说,更有借鉴意义。因为它避免了自办物流的大量资金投入,也发挥了物流企业的专业优势,使物流改造的风险大大降低。产权连接也可看作是一种过渡形式,当制造企业经历物流改造之后,可将股份退出物流公司,以便选择更合适的物流服务商。
模式三 业务委托模式
即工业企业用契约的形式,将自己一定范围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如熊猫电子集团与中外运苏州公司合作,将全国128个库存点整合为8个,利用销售网络信息化以及专业化的物流与配送服务,使彩电的库存资金由2.5亿元下降为5000万元。几年来,节约了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数额巨大的彩电降价损失。这种模式可以免除生产企业配备大量的仓储设施、运输车队所带来的费用和管理问题,使生产企业“主业更主”,提升市场竞争力。
这种模式是中国企业物流改造的主要形式,但也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首先是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能力制约。其次是企业商务模式和中国流通体制的制约。中国企业的商务模式由于受计划经济时期短缺经济的影响,采购员满天飞,减少经营风险靠加大库存、仓储、运输各成体系,条块分割,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微观结构。加上行政管理体制配置物流资源以及“重生产轻流通”的经济运行方式,切断了正常的经济联系,构成了制约物流专业化、社会化的体制性障碍。
模式四 母体分离模式
即工业企业为优化母公司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活动,将传统物流活动集中于一个跨职能部门的物流子公司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对企业来说,虽然没有从上到下进行实质性的物流变革,但相对原来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还是完成了“功能一体化”的改造。这种始于自我服务的物流集聚,很容易转化为专业的物流需求。如早期的神龙股份锦龙物流公司,是专门为神龙公司汽车生产同步服务的,现已被整合成立大田捷富凯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汽车同步配送,供应仓库、预装配操作以及汽车的零售和零配件的分拨。
这种模式是将企业物流资源推向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改造自我服务的物流体系,实现“重心积聚战略”的现实选择。企业物流运作水平的高低,决定于物流市场的成熟程度。企业物流改造必须突破企业管理理念的制约,将可利用资源积聚在培养自己最独特的能力上,在市场中能够更有效获得的能力交给市场去解决。目前,中国社会商业信用体系还很不完善,也制约了企业与外部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所以,通过分拆与重组,进行合作与竞争,可以作为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物流改造策略。
从商业物流的改造来看,连锁商业最具代表性,多数是利用供应商集货,自己建立配送中心,少数是由专业物流公司代理。由于商业物流品种的复杂性,又涉及拆零、退货、保质等问题,所以商业物流的专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差别较大。
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或经营过程中,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尽的义务。是否承担...
企业文化已成为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企业文化与管理的融合,特别是与企业愿景目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