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创新仁本铸辉煌

企业报道  2015-08-12 11:27:31 阅读:
核心提示:选择留下,就是选择了再创业。张武宗在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后,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突出重围,走出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产品。

  ——记山东石横特钢集团董事长张武宗

  1993年,中国冶金市场形势普遍低迷,钢材价格更是跌入有史以来最低谷,大批大批的冶金企业开始陷入困境、濒临破产,而作为相关产业链上的山东石横特钢集团也未逃此难:产品销售逐渐困难;职工工资难以保证……

  突如其来的变故并未击垮军人出身的张武宗,身怀绝技、又懂经营、善管理且时任厂长的他选择了留下,选择了与自己深爱的企业同甘苦、共患难。是啊,作为一厂之长,他无法亲眼目睹自己曾经付出心血的企业毁于一旦;他更无法面对广大干部职工那忧愁的眼神和绝望中透出的一丝无奈的企盼。

  选择留下,就是选择了再创业。张武宗在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后,深刻地认识到要想突出重围,走出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思想决定行动。接下来的石横特钢迈出了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那就是,投资新上轧钢生产线,开发小型材产品。

  战略虽有了新的定位,可是资金从哪里来呢?当时的石横特钢自身并没有多少积累,银行贷款更是困难。此时的张武宗及其领导班子心里都明白:世界上从来没有救世主,救企业只有靠自己。于是,大家开始了背水一战,多条路子筹资金。克服种种困难,终于使年产10万吨的小型材生产线于1994年建成投产,至此也从根本上扭转了企业有钢无材的被动局面,让困难中的石横特钢看到了重生的希望。为了增加适销对路产品,厂子于1997年又筹集资金建设了年产18万吨的线材生产线,两次改造基本上稳定了生产形势,确保了企业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生存的基本条件。

  锐意改革 谋求发展

  为企业松了绑的张武宗,并没有停下其追求的脚步。他要继续探索新的路子,力图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1994年,在国企改革的号角刚刚吹响,且真正触动产权的还不多之时,张武宗就敏锐地意识到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企业没有出路,并果断地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以打破单一产权制度和所有制界限为突破口,对企业进行了系列化改革,在泰西这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地上,首先拉开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帷幕。

  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兴建的“三线”企业,石横特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推进,同其它国企一样,机制僵化、动力衰弱、资金匮乏等矛盾开始逐渐暴露出来。为了彻底改变这些弊端,张武宗决定先从投资多元化入手,向社会和职工募集资金,开始大胆尝试股份制民营化改革,而这在当时,还只是处于试点阶段。1994年至2000年,张武宗带领全体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了多次产权制度改革,职工两次入股达5400多万元,以建设线材、康斯迪电炉生产线为依托,成立了山东石横特钢有限公司。2005年1月20日,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正式成立。集团公司由6个成员企业组成,母公司为“山东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由原“山东石横特钢有限公司”更名而成。集团母公司控股4个子公司,1个参股公司,总注册资本5.77亿元人民币,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他们向着专业化、协作化、集团化发展的方向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在用人制度方面,张武宗在企业内部全方位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变“相马”为“赛马”。副科级以上干部一律实行任期目标制,期满后全部解聘,重新竞争上岗。任职期间,每年进行两次考核,优秀者给予相应的奖励;基本称职者下个考核期内予以试岗;不称职者,不受任职年限的限制,一律解聘领导职务。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双轨制”,评聘分开,择优聘用,可低职高聘,也可高职低聘或不聘。所有岗位根据工作业绩、劳动态度及工作任务完成考核情况实行末位淘汰制。末位淘汰后,经学习培训有进步的,可重新上岗、转岗,或竞争下次被淘汰人员的岗位;未安排培训或因主观原因审定为末位的,实行厂内待业;严重违规违纪或工作态度差、培训后仍不能上岗的,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制度的改革,有效地增强了干部职工的紧迫感、危机感和压力感,企业的压力变为了职工的动力,使每个人的积极性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在薪酬机制方面,石横特钢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等多种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打破原岗位技能工资制,实行岗位工资制,以岗定薪,易岗易薪,干什么活拿什么钱,分配向技术含量高、贡献大岗位倾斜,把干多干少一个样,多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的历史颠倒过来。对集团公司高层管理者实行期股制;对高层副职及中层管理者实行年薪制;根据股份多少进行分红,连续五年分红率20%。对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做出突出贡献人员,除给予现金奖励外,同时给予股权奖励,取得了“以未来收益激励现在奋斗,以长远发展约束短期行为”的效果。对主要分厂、生产车间(公司),按照产品工资含量包干,将工资总额核定到各单位,并实行降低成本按比例提取工资额的奖励办法。搞活二次分配,不断提高活分配比例,主要生产单位的活分配比例占收入的60%以上,最高的超过80%。对一线职工还实行过经济技术指标创企业历史最好水平工资升级奖励制度,从而大大激发了一线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不断攀升。

  十几年来,张武宗就是这样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强做大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石钢集团驶上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立足创新 改善管理

  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企业只能被市场淘汰。要么就做市场的强者,要么就从市场上消失。对此,张武宗有着比常人更深的体会。他和他的公司领导班子,早已掂量出了冶金市场形势的严峻性,发展的紧迫性,居安思危之意识更是贯穿于每个人的心目中。

  为此,石横特钢在张武宗的执领下,以实战行动在竞争激烈的冶金市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搏杀:2002年,投资2.2亿元的意大利康斯迪电炉炼钢生产线建成投产,同年康斯迪电炉配套项目380立方米高炉炼铁生产线也建成投产,这使得钢产量由35万吨提升到了100万吨,在强者如林的钢铁行业争得了一席之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实力;2003年,凭着一股子冒险精神,石横特钢又开始建设60万吨高速线材生产线,这一工程的投入使用,最终得到了美国专家的肯定;2004年初,面对机遇与挑战,张武宗毫不犹豫地拍板决定投资8亿元,开展三炼钢项目……正是张武宗这超人的胆识和英明的决策为石横特钢赢得了发展的先机,一个1993年钢产量只有10多万吨的中型企业,也因此一跃而跨入中国企业500强之行列。

  企业在一步步地壮大着,而此时的张武宗心里明白:要想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要尊重规律,立足长远。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除了更新观念之外,企业要做的也就是技术的改进,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

  多年来,就是在张武宗这一观念的指引下,石横特钢坚持年年都上新项目,进行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档次。而且,在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的同时,他们大胆进行技改创新,淘汰落后工艺,使企业的工艺装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通过采用加热炉蓄热式燃烧技术、转炉煤气高效利用技术、废钢预热技术等,每年可降低成本4亿元以上,做到了以高新技术投入和科学管理换取对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对产出的最大索取。

  同时,他们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3年8月,企业投资2200万元,铺设了全长27公里的肥城市区至石横特钢的焦炉煤气管道,将泰山焦化的剩余煤气直接输送到集团公司,与炼铁车间高炉煤气混合替代原煤气发生炉的煤气,供给高线、二轧车间加热炉,炼钢车间烤包器等使用,仅此一项,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每年在5000万元以上。目前,焦炉煤气利用率已达100%,转炉、两座高炉的煤气利用率在80%以上。煤气的回收和利用,不但缓解了煤气供应的紧张局面,降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煤气的放散,有效地保护了周边环境。

  技术创新为的是谋求企业的长足进展,而管理则更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对此,张武宗有他自己的阐释,那就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面对迅速扩大的企业规模、庞大的职工队伍、先进的装备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石横特钢加快了创新的步伐,实施了独特而有效的管理,即“消缺管理”,这也是2005年张武宗提出的“管理=控制+消缺”的全新管理理念。即企业的经营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而这种受控状态是体制、机制、制度及人力控制的有效组合。任何企业的管理总会有缺陷,只有不断消除各种缺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为了把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他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提问题、找差距、定目标活动”、“典范借鉴活动”、“对标挖潜活动”、实施“三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等,各单位层层确定管理目标,不放过管理上的任何漏洞。

  石横特钢的管理虽然很细、很严,但并不僵化,他们十分重视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竞争在市场,决胜在管理,管理在创新”更是他们管理制胜的法宝。多年来,企业内部制定并实施了比较规范的《管理创新管理进步管理条例》,并通过各种活动,使之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从而形成了从科学设计立项到组织实施、检查评审、最终奖励的一整套创新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公司重大决策的失误,进一步推进企业管理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以人为本 奉献社会

  张武宗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善于理念创新,其倡导的“共创、共赢”之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不讲借口,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已成为企业员工奉行的行为准则。

  同时,他还坚持历史唯物史观,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及时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流的业绩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靠职工的积极性创造出来的”的企业理念。对于人的价值,他这样认为,“我坚信物质排列组合的力量。同样的碳分子,一种组合形成石墨,一种组合形成金刚石,两者价值差别巨大。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责任,就是要不断地优化人与各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追求最大的价值实现。” 正是缘于此,多年以来,特钢员工没有一个人被物质利益诱惑而背弃企业。在石横特钢,张武宗还系统地提出了“事业留人、机制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战略思想,大力营造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在石横特钢,只要是人才,就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只要是人才,追求人生价值的强烈欲望就能得以实现。

  在搞好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张武宗还非常关注社会问题,始终坚持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尽最大能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除了每年向国家和地方上缴过亿元的税费之外,石横特钢的飞速发展,对周边地方经济起到了强劲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同时,在下岗人员的安置方面,石横特钢在自我消化安置了本企业大量富余人员的基础上,通过兼并破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有效安置各类社会人员达3500多名,为地方政府解除了沉重的再就业负担,为建设“平安山东”、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再就业先进企业”可谓当之无愧。

  今天的石横特钢集团已发展位居2005中国企业500强第398位,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219位;而身为董事长的张武宗,更是以其辉煌的业绩、高尚的品格、杰出的贡献而坐拥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等诸多荣誉称号。

更多专题
为着党旗的荣耀

位于陕西关中西部的宝鸡市,是华夏始祖炎帝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中国“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

“四好”班子: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保障

杭钢集团公司党委全面开展 “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坚持把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经营业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