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处理好企业中的人本关系

企业报道  2015-08-05 07:31:29 阅读:

  “本”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有人解释为“主体”,有人解释为“本体”,还有人解释为“本质”。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应该理解为“根本”,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企业中坚持以人为本,还是要紧紧围绕“效率和效益”,在把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应该肯定员工是企业活动的主体,不能再把“人”仅仅看作是企业运行中的“成本”,单纯地将“人”作为企业的一种“资源”来开发也是不够的。而是要把依靠人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提,把尊重人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准则,把提高人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把为了人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构造一个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环境和氛围,全方位地激发团队及其个人的创造活力,在关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员工个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和谐互动。

  从人工成本的概念到人才队伍建设,进而到人力资源开发,再到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在我国企业中对“人”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我们的企业还普遍存在着对以人为本认识不足、观念淡薄,贯彻以人为本缺乏应有的自觉性,甚至时常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和背离。

  1.认识上的障碍

  首先,究竟是应该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如果说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拼资金和设备的话,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作为知识的载体,被放在了首要位置,成为企业活动的主体,企业间的竞争则主要是拼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为相对于物质资源的有限性和排他性,知识资源是可以共享的,效用是可以放大的;相对于以物质资源为主的产品的低附加值,以知识为主要资源的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相对于物质资源所有权的相对容易确定,以“人”为载体的知识资源更容易随着“人”的流动而在一夜间消失或拥有。所以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人”重于“物”。但是我国的企业实际上大多还具有明显的工业经济的特点,经济的效率主要依存于对“物”的资源的配置情况。还是“以物为本”,“物”重于“人”,或者说见物不见人。这就使得我们的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往往可以具备“物”的优势,但却没有“人”的优势,整体上还是处于劣势地位。

  其次,到底是“为了人”还是“依靠人”,孰轻孰重?从目的意义上讲,在人和社会的关系层面上,企业发展的成果最终要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首先受益的是企业员工)。从手段意义上讲,在企业作为社会群体层面上分析,企业的发展又必须依靠全体员工,所以要积极地为员工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公平环境。虽然我们在口头上也讲依靠群众,但往往比较忽视机会均等、起点公平、分配公正的环境机制条件的营造。在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互动,特别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上更加缺乏认识。

  2.观念上的障碍

  一是缺乏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二是忽视提高“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三是严重存在着组织对人的过度控制。依附权势、因循守旧、权力本位等封建残余仍然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人的主体地位立不住,人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人”字仍然写得不够大。当前在成功的企业中,人性已经开始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张扬。比如GE公司的“无边界理论”、矩阵型管理模式、全方位培训等等,使GE公司充满了沟通意识、领先意识、团队意识,人性得到了理解和尊重,人的作用和能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在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企业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我们的企业管理多半还处于追求泰勒制科学管理阶段,谈到降低成本就是压缩工时、调整定额;谈到管理就是严格制度,就是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谈到企业就是发展战略、经济指标。即使提到“以人为本”,也不过是提高部分骨干人员待遇,或者搞一些形式上的毫无针对性的培训,充其量是一种不完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在这样的企业中,很难见到开诚布公的沟通、不断创新的激情和精诚团结的协作,人性的压抑导致了企业缺乏活力,而缺乏活力的企业是不会有竞争力的。

  正是在这样人性不能得到尊重,潜能无法得到释放的环境中,企业出现了最大的危机,那就是“人”的流失。这种最宝贵资源的流失是多种形式的:有完全意义上的流失——跳槽;有不完全意义上的流失——出工不出力;还有隐形的流失——潜能的浪费。人性得不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企业中的“以人为本”就落不到实处。人的发展不充分,企业的发展就不完全。

  3.体制上的障碍

  一是选人用人制度和运作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官本位”色彩。尽管我们在用人原则上强调德才兼备加政绩,但在实际具体操作时,往往比较重人情关系、主观好恶和感觉印象。这种用人制度往往排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不利于企业发展。二是教育培训制度重形式轻内容、重灌输轻对象、重知识轻素质,严重影响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三是分配制度缺乏系统的薪酬体系设计,知识要素、复杂脑力劳动参与分配少有突破,精英骨干的创新能力和业绩贡献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其他员工特别是弱势群体要求分享企业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成果的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新时期,在企业中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坚持以下几个思路和做法:

  一是深刻认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正确理解企业发展与以人为本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

  企业发展是前提、是基础,离开了企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空谈。中国的企业实在太小、太弱、发展速度太慢,所以不能受任何干扰,还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而以人为本既是企业发展的目的,也是企业发展的手段和途径。企业发展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突出解决好本质与核心问题——以人为本。

  二是积极倡导以解放人和开发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变革,唤醒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逐步实现由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改革开放的旗帜——解放思想,实质就是解放人和开发人;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就是解放人和开发人的过程。我们再也不能漠视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自由、平等、博爱”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依附性人格也不是中国人的主体性人格。企业中只有岗位的差异和分工的不同,彼此间具有平等的人权和沟通的权力,既不需要强权也不需要依附。需要强调的是自立的人格、创新的个性和创新的能力,将“人”字越写越大变为共同的价值取向。

  三是努力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平台——体现起始的公平;贯彻公正与效率原则——体现过程的公平;重视分配的合理性——体现结果的公平。既为每个人潜能和能力的发挥提供环境和条件,使人各尽其能;又对每个人的能力和贡献给予应有的回报,使人各得其所。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所具有的和谐性、公正性、亲和性及包容性价值观。

  通过领导与员工及员工之间的和谐,充分体现出利益的均衡和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宽容、尊重和平等的人性化原则。通过授权管理、民主管理制度的运行,形成企业内部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通过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的均衡分配,以利益共同体来凝聚人心,增强竞争力。这样,就可以创造企业内部和谐与秩序的美。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企业只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坚持以人为本,企业就将充满活力,企业的发展就能得到保障,企业就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更多专题
始终行走在服务价值之路

“扁平化”管理的核心是,缩短管理链条。就是分局的决策层直接管理到作业层,促使生产指挥一步到位,减少中...

三洋的中国市场布局战略

灵活的高度本土化机制成就了三洋商用事业在大连的成功。三洋电机商用事业在中国共建有16家合资合作公司,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