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企业家的成长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两种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一种是市场化的力量、一种是政府的力量。目前在中国商业舞台辉煌的企业家,不管是广为榜样的海尔张瑞敏,还是若隐若现的联想柳传志,都既是经营市场的好手,又是经营政府关系的老手。那些只顾经营政府关系的企业家肯定是长不大的侏儒,而那些只注重市场经营不懂经营政府资助的企业家,也只是昙花一现。
所以,当中国加入WTO之后,我相信目前那些大权在握的企业家一定会感到秋后的风今年异常的冷,因为决定他们这一群体辉煌的力量变了,不再是政府与市场的博弈,而是市场中本土化力量与国际化力量的合作与冲突。
一句话,WTO下决定中国企业家群体成长的基本矛盾已经转变!
事实上,你会发现当前有关企业家问题的种种疑问,实质上反映的只不过是代表本土化力量一代人的终结与代表国际化另一代人兴起之间的矛盾,是加入WTO前代表政治经济一体化身份的厂长阶层即将从企业经营舞台上消失,而代表WTO后经济单一化身份的职业经理层即将在企业经营舞台上兴起。
即将消失的不愿消失,即将兴起的急欲兴起,这种矛盾可以说是今后5—10年里中国企业变革的主要决定性力量,那些不愿消失的可以称之为本土化力量,而那些急于兴起的可以称之为国际化力量。
本土化力量的典型代表是计划体制力量与权谋划式经营。政府作为资本所有者对经营者选择,不仅限制了职业经理市场,更重要的是它没有真正的利益标准:政府的标准是什么?而决定谁当总经理的人并不对资产负责,这使双方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资本力量典型代表的是国际化,国际化体现的是自由资本的意志:对资产负责的人决定谁来经营企业,这是国际经营企业的标准,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职业经理市场和职业规范,在中国,资本的力量与经理人的博弈往往不规范。
自己选接班人是两种力量的交融,联想集团的接班就是明显的例子。当王选、柳传志等一批本土化的企业家不得不在急速变革的产业链前出局,当一批批在IBM、HP影子下长大的30多岁年轻人正式进入联想决策层,历史会比我们现在的当局者更清楚这一里程碑的意义:中国专业经营市场的职业经理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正如树的力量在于根一样,这两种力量目前无不在现实中寻求他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本土化的根是所谓的现实或中国国情,特别是政府在国有企业或控股企业领导人更替中的作用,更是国情的一大体现,从而也成为中国职业经理层发育机制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化的根是所谓的趋势或国际化潮流,现实与趋势之间呈既矛盾又统一的特点,决定了本土化力量与国际化力量之间既会有短兵相接的冲突,又会有基于双赢的合作。
“扁平化”管理的核心是,缩短管理链条。就是分局的决策层直接管理到作业层,促使生产指挥一步到位,减少中...
灵活的高度本土化机制成就了三洋商用事业在大连的成功。三洋电机商用事业在中国共建有16家合资合作公司,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