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因为工作的原因,见到很多讨论企业文化的著述。很多作者在强调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之余,急于传授给读者“建设”企业文化的操作方法,甚至提出现状调查与评价、文化理念定格设计、传播推展与实践巩固、文化的完善与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四个步骤。这颇像一个制度设计与执行的逻辑,但是,这样的逻辑行得通吗?
国内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三流企业靠技术,二流企业靠管理,一流企业靠文化。把企业文化提升到这样的高度,说明很多管理者认可在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重要的力量。这种力量左右着企业的长远命运,但又是相当难以驾御的。企业文化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说它无形,是因为企业文化只是弥漫在企业的空气里,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和内部氛围;说它是有形的,是因为企业文化建立在人的思维之上、体现为人的一言一行,结晶固化于企业的制度与规则之中。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也不管它本身是优是劣,只要企业存在,企业文化就存在。严格地说,企业文化并不属于管理的范畴,难于完全通过主观愿望加以快速改变。
阿里·德赫斯认为,长期成功公司必备四要素:对环境的敏感;凝聚力和认同感;宽容或分权;保守的财政政策,其中前三项都关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更关键的是,它是一个公司的DNA,在禀赋的层面、企业生命的全程发挥着作用。但是,非常可惜,和技术与管理不同,企业文化特殊之处在于,它很像是人的心脏,虽然可以通过锻炼提高机能,跳动速率也随着人的一动一静或快或慢,但它跳动的节奏终归不受思维意识的控制。这个例子很形象地比喻出改善企业文化的特殊性与难度所在。
从根本上看,企业文化植根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于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过20余年,工业文明的底蕴难言深厚,企业个体的文化肯定受制于环境因素,关于企业文化跳跃式发展的理想大约很难成为现实。显而易见的是,提升企业文化决不能急功近利。
宁高宁在入主中粮集团的时候曾经表示,中粮集团“需要开放、坦诚、直接、实事求是、包容、比较随意、比较幽默的企业文化。”这样的观念看似缺乏高度,更谈不上激动人心,但恰恰领会了企业文化的真谛。文化的渐进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漫长过程,简单的拔高和说教无助于企业文化的改善。
很难令人相信存在一个建设企业文化的程式,生搬硬套更无法带来企业文化的成功。企业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文化作为一系列观念、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它有自身的特性和运行规律。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但说到底,企业家与既有的企业文化,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首先要适应环境,其次才是影响和改造环境。虽然在企业文化的构成中,企业家往往占有比较大的权重,但夸大企业家个人的主观作用往往是不合适的。
国外管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大约有一半的跨国企业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其中约有30%是由于技术、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有70%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我们相信,所有的失败案例中,整合者都会意识到文化整合的重要性,也肯定为此殚精竭虑,但结局依然不尽如人意,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2014年5月13日13时15分,我的恩师刘海藩先生与世长辞,享年79岁。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反腐败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