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聚观民营企业之陋

企业报道  2015-07-24 07:34:09 阅读:
核心提示:STR公司是一家做化工类产品的企业,专做药品的中间体,也就是原料药,地处江浙沿海山区边缘的农村。企业的规模不算大,2003年的产值和销售额是7000多万元人民币,员工约150人。企业的前身是乡镇企业,2000年改制为民营,企业也从乡下搬到了县城。

  ——一家民营企业的活力与陋习

  STR公司是一家做化工类产品的企业,专做药品的中间体,也就是原料药,地处江浙沿海山区边缘的农村。企业的规模不算大,2003年的产值和销售额是7000多万元人民币,员工约150人。企业的前身是乡镇企业,2000年改制为民营,企业也从乡下搬到了县城。

  “老大”与“老二”

  “老大”是STR公司的“老二”对董事长的代称。

  原来这两个人在搬进县城之前分别是两个企业的当家人。“老大”是做涂料的,“老二”是做化工原料的。两个人先前并不很熟。后来“老二”经营失败,欠了很多债,慕名找到“老大”要求合作,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这家企业。“老大”开始很仗义,股份一人一半,自己当董事长,让“老二”当总经理。这样过了两年多,“老大”和“老二”商量,要引进一位相熟的原来在国有企业当经营副厂长的朋友,于是就有了这家企业中的“老三”。没多久,企业中的股份进行了调整,“老大”占67%,“老二”占22%,“老三”占15%。这样又过了一年,“老二”变成了副总经理,“老大”自己兼了总经理。

  “老大”是一个经营方面的能人。据他说,1984年在他30岁的时候到当时的这家小厂当厂长,那时候一年的产值和销售额只有30万元。他跑到上海的一家油漆厂去学习,看到那家厂里有全套的换下来的旧设备,只花了二、三千块钱就把那些旧设备全买了回来。油漆厂的生意做起来了,他又去注册了一个好听、好看、好记又能引起好联想的商标。就这样,10多年后,他把这个小企业做成了油漆、涂料行业中的全国第五位,企业年产值和销售也做到了7000万元。

  “老二”则显得像是个“书生”,他称自己适合搞技术,不适合搞协调。自己办厂的时候,一个人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搞成功了一个新产品,当时国内只有一家企业能生产这种产品,而他做的比那家企业更好。但是缺乏资金,污染问题解决不了,加上自己对财务一窍不通,结果经营不善,负债累累。

  公司目前的主导产品,都是“老二”研究出来的。有一次STR公司的销售人员到省内最大的药厂去推销产品,对方提到,他们有个相似的前景很好的产品正在进行中试,问STR公司愿不愿意接过去做。“老二”连夜赶到那个药厂,总算谈下来了。后来那家药厂又实地考察了四家厂,最后选定STR公司。他们派了四个技术人员常驻在STR公司,搞了几个月,投入了80多万元,但没有成功,撤走了。“老二”带领研发人员继续试验,最后搞成功了。“老二”在省内同行业中有些名气,和省内的很多专家是好朋友。

  至此,可以对STR公司的这两个主要领导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老大”是经营能人,“老二”是技术天才,这两人的合作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最佳拍档。要是这个企业让“老二”来当家,那是非把这个企业做垮不可,因为他是“技术天才”,他会异想天开;要是“老大”没有“老二”这个最佳拍档,那在这个高技术领域里也很难形成自己的优势脱颖而出。

  解读STR的管理特色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民企的发展可以说是如雨后春笋般让人惊叹。其中有些做大了,有些渐渐做不下去了,但常常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STR“老大”经营的油漆、涂料厂,曾经做到了年销售额7000万元,可是后来利润薄了,于是果断放弃,转向化工原料。而“老二”原先经营的化工原料厂也是这样,自己经营不善,就找能与自己互补的人合作,又迎来了“柳岸花明”。这说明民企有着它内在的生存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STR公司2000年成立,当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2001年达到2000万元,2002年达到7000万元,2003年上半年因为“非典”受到了些影响,但全年仍做到了1亿元。仅仅只用了4年,销售额增长了十倍。

  我们首先来看看STR的组织机构设置(见附图)。

  在企业中,通常有一个奇怪而又普遍的现象:企业的组织机构图和实际情况总是有一些差别的。STR也是这样。从机构图来看,STR的8个部门中各有2个部门是副总经理分管的,而中间的4个部门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和两位副总经理共同管理的。而实际上,这张图所要表明的意思是董事长兼总经理直接管中间这四个部门。此外,分管销售的副总经理的位置也没有在这张机构图上反映。

  从STR的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岗位设置来看,有下面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适时而变。STR的组织机构设置是经常在变化的,例如GMP管理办公室,是企业为通过GMP认证临时引进了懂得GMP认证的人才新建起来的部门;又如技术部和质量部,实际上下面的人是合并在一起的;另外,供销公司也是根据形势的变化新成立的。相应地,管理岗位的设置也经常在变化,例如在“老三”的夫人进来之前,供销方面的负责人就是分管经营的副总经理,她进来之后就由一个管理岗位变成了两个管理岗位。

  这种频繁的变动常常被看作是管理上不成熟、不规范的表现,但却正是民企活力的重要体现——它具有非常强的应变能力。

  第二个特点是岗责分离。所谓“岗责分离”,是说岗位和责任是分离的、不完全一致的。有的岗位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职、权、责分离。例如,制造部长不管车间,跑到实验室去做实验了;再如,“老二”、技术部部长、质量部部长、制造部部长实际上现在聚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无形的部门。

  岗责分离当然也可以被看作是管理上的随意性,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它促进了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动,每个人在可能的情况下都往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往自己能体现价值的地方跑,从管理的角度看又恰好体现了人尽其才、避免了用人不当。

  第三个特点是因人付酬。在STR公司,薪酬问题不是人力资源部或人事部按章办事的,本来也没有设这样的部门,薪酬都是老板说了算。对高层人员,越是与老板关系近的人一般定得比较低。一些人推测,老板是以为关系好的会不太在意薪酬。这可能是“老大”的一种“经营智慧”或管理手段,能够用感情来笼络的就用感情来笼络,用感情笼络不了的也就只能用金钱来收买。如果真是这样,捅破这层窗户纸是很让人心凉的。

  然而从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不是这样因人付酬,如果不是这样既能“待遇留人”又能“感情留人”还能“事业留人”,如果不是这样斤斤计较地节省人力成本,它的竞争力可能也就大打折扣。

  STR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是基层员工整体素质低。由于地处乡镇,又是福利企业,STR的基层员工中文盲多、小学毕业的多,不懂技术的多,残疾人多,由于行业和工作环境的关系,基本上都是男性工人。他们在这个企业工作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挣钱吃饭。所以,他们的要求也很低,就是按月发工资。有的员工说,本地的很多民营企业都不能按时发工资,但是这里的老板讲义气,以前曾经一年没发工资也没人离开,因为他们相信年底肯定会发。所以STR公司的基层员工队伍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不思进取,对自己没什么要求。

  第二句话是中级技术人才唱主角。在各部门的负责人和车间主任中,除个别的以外,要么是化工类专业毕业的,要么是在这个行业中干过多年的。这也就是说,化工专业的人才在这个企业中是唱主角的,他们掌控着各个部门,收入也比较高。“老二”甚至说,“这个企业中只有技术人员没有管理人员”。但是这些人从专业领域中的学历、职称、资历、见识等方面来说都并不是特别出色,只能说是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这类人才很容易在同类型的企业中流动,从单个的人来看能够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但是在STR公司他们聚集成一种“势力”,他们的作用就会得到放大。

  第三句话是人力资源管理有特色。这种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老大”亲自抓,而且他在这方面很有研究,所有的数字都能脱口而出;

  二是听起来待遇还不错,例如员工的平均收入超过全省平均工资2万元,员工一日三餐都免费,中层干部年薪基本上都在8万元以上,等等;

  三是有一些基本的制度,例如在收入方面,对三部分人分别对待:第一类是行政人员,他们主要拿工资,工资分十个级别,从800元到2800元,下面三个级别各相差l00元,中间三个级别各相差200元,上面四个级别各相差300元;第二类是非行政人员的中层以上的干部,对他们不考核考勤,只考核业绩;第三类是车间职工,以产量、质量等来考核。此外,年终还要拿出几十万元奖给有特殊贡献的人员。

  当然,如果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STR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还是很低的,在人员招聘、员工培训等方面没有任何章法。但是能够做到如上三个方面,也算是比较先进的了。

  见证民企陋习

  STR应该算是乡镇民营企业中一个成功的典型。当它把光彩的一面展示出来的时候,它让人惊叹;但是它也有与生俱来的天生的陋习。这种陋习是和它希望达到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STR的当家人有很多先进的观念和理念。例如,“老大”认为,“办企业,人的因素第一,好的产品第二,有这两个就行。”他还说:“办企业,要爱护员工,真心对待,员工才会爱企业。”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个例子是说,企业的一个主要的产品去年和前年的价格相比下降了十倍,怎么办?只能靠大家,“关键是创造员工的价值。看起来给他们三万五万十万八万,创造的价值是几十倍”;另一个例子是说,公司里曾经有过一次小火灾,工人都自发地救火,两分钟就把火扑灭了,不像当地的另一家农药厂,发生火灾时人都逃光了。他还认为:“企业管理要少惩罚、多批评”,“但末位一定要淘汰”;“我在本地诚信度很高,朋友很多,从来不骗人。钱多少、职位高低、企业好不好,都是另一回事,最重要的是为人诚信。土话说‘犁不到也会耙到’,所以我看人也会分析意向。”

  “老大”在管理方面也有很多的新招。例如,在产品开发方面,他认为应该“以自己为主,寻找合作,主要找国外专利到期的好产品”;在用人方面,他认为“搞技术、搞经营的要稳定”,他还把能人分为三类人:“一类会小改小革,一类会经营,一类会管理。”他认为“管理出效益”,认为“能够用数字表示、能把成本数字降下来的就是会管理”。他介绍说,他们有个“工作协调单”,专门解决没有遇到过的、口头解决不了的、规定中也没有写到过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相关部门就要填写,请主管解决,主管解决不了逐级报上来。

  一位来访的客人听了“老大”的这些话很激动,说:“这就是你的企业文化啊——企业无限关怀员工,员工无限热爱企业,这是解决了民营企业的根本问题啊!”

  但是深入了解后可以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故事一:董事长办公室里的狗

  董事长的办公室里养着一条狗。

  那是一条很高大的狼狗,但样子却不凶。它有时候蜷伏在“老大”办公桌下,有时蜷伏在房间的角落里,走路的时候低着头,似乎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它是董事长办公室的成员,不管“老大”在不在,它都忠实地守候在董事长的办公室里。

  “老大”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养狗呢?

  “老二”和“老三”都是1962年出生,都属虎。而“老大”是属羊的。办公室里的狗,是同“羊”和“虎”有密切联系的。

  “老大”属羊,“老二”属虎。俗话说“羊入虎口”,按照迷信的说法,“虎”是“羊”的克星,是个极大的威胁。“老大”和“老二”长期生活在农村,对这一点是非常敏感的。这是“老大”的一块心病,所以把家里的一条大狼狗带进了公司,让它在自己的办公室“上班”,因为狗是保护羊的。“老二”人缘好,是“技术天才”,工作起来没日没夜非常投入,这是“老大”无法相比的。民营企业的“老大”一般都很难容忍企业中有第二个权威,于是“老大”就想到了“二虎相争”,引进了锋芒毕露的“老三”这头“虎”。所以“老三”和“老二”之间的明争暗斗是必然的,“老大”早就预见到这种结果,这样他就完全能够驾驭全局,他就能够成为真正的“领头羊”。

  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只要是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受过熏陶的人,多少都有一点儿迷信。民营企业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很少迷信,因为那个时候如果疑神疑鬼,那就什么也别干了,他们要改变命运,就不会去相信“命运的安排”,这个时候他们是“破除迷信的人”。但是他们很多人生活在农村的文化环境中,他们不可能不受到迷信的影响。当他们事业做大了、风险增加了、遇到难题更多了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己的能力就可能产生动摇,这时候迷信就抬头了。

  故事二:董事长母亲的追悼会

  笔者有一次去STR公司,正赶上董事长的老母亲去世。这一天是8月28日,是个吉祥的日子,所以上午就要举行追悼会。“老二”说公司里的人除了留下两个值班的都要去,已经联系了7部公交车。出于礼节,我们提出也去参加,“老二”说,按这里的规矩,每人要送300元钱。

  县里的火葬场离得不远,远远地就看到大车小车往那里奔。进去一看,地方不大,里里外外到处是人。整个上午就在乱哄哄的各种仪式中过去了。

  在火葬场看到过“老三”,但是他好像故意回避大家,假装没看见。询问之后得知“老三”夫妇已经离开公司了,是两个女人——“老大”的夫人和“老三”的夫人在公司里大吵了一场以后离开的。

  董事长的母亲去世了,全公司的人都跟着折腾,还每个人送了300元钱。但不是董事长下令这样做的。这是企业的文化使然,是一种习惯使然。尽管“老三”已经离开了公司,但他还是不能不来,这是一个潜规则。

  故事三:第二道铁门里的秘密

  STR的厂区格局是很有特色的,大门进去约20米还有一道铁门,里面是生产区。两道铁门之间是行政区。行政区的人很少到里面去,大概是里面的环境比较差,平时外边来的人也只是在行政区内活动。

  但是没想到,在开一线工人座谈会的时候,工人们反映的情况比想象的要恶劣得多。车间里面虽然有排风扇,但还是像蒸笼一样,屋顶低,中间是一口大的反应锅,有140度。车间里面地方小,车间外也没有稍稍坐一下的地方。他们希望大热天公司里能送些冷饮、绿豆汤给他们。

  工人接触的都是腐蚀性强的原料,碰到皮肤皮肤就要起泡、腐烂,碰到衣服衣服上就是一个个洞。戴手套也没用。汗出得多了更容易受伤。医药费都无法报。有些工人当场撩起袖子、上衣和裤管给笔者看,都是伤痕累累。那口大反应锅蒸发出大量的热量和热气,但他们对蒸发出来的热气有没有毒不知道。工作服是发的,但根本起不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工人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日班早上8点到晚上8点,夜班晚上8点到早上8点;节假日不休息,特殊岗位没津贴。如果家里有事只能事先找其他班头的人换班。没活干的时候放假,每月发260元。

  实际上这在当地是很普遍的情况。除了现场的污染,还有排污的问题。一位车间主任对笔者说,这一带工厂排污都还做不到标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这就是真实的STR,一个典型的乡镇民营企业。

更多专题
缅怀恩师: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2014年5月13日13时15分,我的恩师刘海藩先生与世长辞,享年79岁。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

新时期反腐败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反腐败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