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讯员 张野 特约记者 屈永志
塔里木盆地东秋8构造地处天山南麓,地形十分险峻,是业界公认的世界级高难度地震勘探施工区域。今年,踏着打造“百年塔里木”宏伟工程的雄劲鼓点,川庆物探公司承揽了塔里木东秋8构造区域满覆盖344.8平方千米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施工作业人员在这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崇山峻岭中拉开了勘探帷幕。7月中旬,笔者跟随测量员工走进了施测南天山的工地。
●测量队员们沿着陡峭的山脊一步一步挖出的路
小锄头·保险绳与脚下的路
进入工区,车行不到20分钟,冲沟内的路便消失在红白相间、蜿蜒盘旋的群山中。每一座山都是光秃秃的,无路可走。测量组的每个人都带有一把小锄头,他们每走一步都必须挖出一个深约5公分的小坑以便落脚,每一步都是弯腰前行,狭窄的山脊间容不下两人并行。
“测量队不像其他工程队那样可以组织大量的人手修路,一个小组只有3-4个人,无论群峰叠嶂还是纵横山脊,测点布设在哪里,人就要到哪里。”讲起每天的工作,青工林梓淡淡的语气中难掩一丝倦意。
他们每天早上7:30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保险绳、午饭、水壶、油漆、仪器设备、测量标识材料等装备,使得小组的每个人平均负重都在12公斤以上。工区内除了高山就是冲沟,每天吃完中午饭后休息的时间里,连找个遮阴躲凉的地方都成为一种奢望。由于新疆比内地晚了2个小时的时差,漫长的时差、紧张的施工任务、恶劣的地理环境,让测量队员们每天回到驻地都显得疲累不堪。
到了6380激发点测量完毕后,测量组长叶世元就把笔者叫住,不再让我与他们前行,他们马上要翻越一座高约1400米的山峰。昨天他们组的4个人围着山里转了5个多小时,才发现一处可以打保险绳的地方。“不是不想让你一起去,实在是昨天我们都已经耽误几十道测点的工作量了,如果你执意跟去的话,今天我们的工作又要被耽误了。”我和他们只好就此分别。
从6627到6689点
7月14日,笔者准备好行装,早上6点就来到测量组的临时驻地,这时组长叶世元已经在开始布置当天6个测量小组的工作任务。每个组要去什么地方、那里的风险隐患是什么、坐什么车、当天的天气情况等内容他都一一记录在工作笔记本上,在小组出发前他都要详细地叮嘱一遍。
越野车经过1个多小时的颠簸,8:00我们来到了封存的东秋8井口前下了车。今天笔者跟随的是测量二组,4名队员都是在南疆干了5年以上,经验丰富的职民工。从一处稍显平缓的冲沟出发,一天的测量工作开始了。在测量完6639这个检波点后,地势逐渐升高,由于周围找不到大点的石块来垒测量标识,为不耽误工作进程,叶世元让其余3个人先往前面干着,自己去上一道标识那里捡石块上来,并叮嘱我用塑料袋盛点油漆在这里等他。不一会他就回来了,我见到他细心地用一根小铁棍戳破盛装油漆的塑料袋,均匀将油漆洒在石堆周围,然后再拿出一根新的塑料袋包裹起盛装过油漆的袋子。见到我疑惑的目光,叶世元告诉我,东秋是一个相当难得的雅丹地貌地质“公园”,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污染,比如做标记的油漆,虽然现在使用的水溶性油漆可以在两年内自然分解,但塑料袋和所有杂物,都必须拿下山集中处理。
●左成成将自己带来的榨菜与队友们一起分享
追上前行的3人,同行的测量季节工左成成告诉我,托我的福,他们组今天分到的任务不重,从6627测到6689这个点号就可以了。中间只需翻越两个锯齿山和一个刀背梁,平均海拔才1800多米,其余地方都在冲沟里。经过近3个小时的攀爬,当锯齿形状的山出现在我们眼前时,一股苍凉的感觉扑面而来。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刻出的这幅画卷,让人心灵感到极大的震撼。从这里开始的一段路,每一步都得弯腰而行,缓缓平铺于山脊两边的全是乱石,延伸出约10来米后,就是深不见底的绝壁断崖。
快下午2点钟的时候,我们终于上了山顶,叶世元决定就在这里吃午饭。远眺被层层叠叠峰峦环绕的崇山峻岭,号称地震勘探最艰苦的东秋,仿佛也因为我们这几个微不足道的红色身影,披上了另一种有色彩的美。这顿午餐尽管吃的是冷干饭、冷鸡蛋,喝的是冷开水,但大家吃得分外酣畅……
晚上9点过,我们终于下山了。在等车辆来接我们的冲沟边,叶世元告诉我,要不是因为一路上照顾我,他们今天7点钟就能干完全部的活。看对讲机还有不少电,他拿起来吼道:“何光远,来段你们陕北的信天游!”
一段略带有沙哑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出,“看见了山山哟,看不见那人……”顿时,让我对这群有着真性情的物探汉子们背后的故事,愈发有了兴趣。
峰峦中的参考站
何光远是陕西汉中人,30多岁的他已经在勘探队打工12年,但让他最为难以忘怀的地方,还是今年天山南麓的东秋。被誉为“小秦腔”的他,闲暇之余大家都爱听他来一段悠远绵长的“信天游”。
何光远是这个测量组里最忙碌也是最清闲的人。忙碌是因为他每天要比所有人都早起晚归,没有他每天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架设起参考站,小组其他人就接收不到卫星信号,没法开展工作;清闲是因为架设好参考站之后,他只要保持信号的稳定发射、电瓶电力充足,剩下的便只有他和东秋了。
●乐观开朗的“小秦腔”何光远
一天下来,看不见一个人影、看不见一株植被、甚至连盘旋于蓝天的雄鹰,都不屑于停留在他力所能及的视线范围内,除了能在对讲机里偶尔听到队友们的话,周围剩下的就是沉默的大山陪伴着他。
正是因为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何光远唯一打发这种让人压抑、甚至可以说忧郁的方法,就是唱歌。
“看见了山山哟,看不见那人,我想拉个话话说说,哎呦找不到个人。兄弟们爬山哟,小心脚下的路,咱们见不了个面面,哎呦还有思念……”
每当有人困了、倦了、累了的时候,都会在对讲机里让他唱一段自编自娱的“信天游”,仿佛那歌声能挥去所有的困乏和疲惫。(图片拍摄 张野)
2014年5月13日13时15分,我的恩师刘海藩先生与世长辞,享年79岁。先生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反腐败战略思想